文/圖 葉慧珏
如果不是無意中報名了一個自行車單日環遊東京的項目,我應該沒有機會在短短的幾天時間裡找到這樣一個有意思的地方。
東京墨田區的大橫川親水公園,應該是我印象中去過的最狹長的街心公園。
從地圖上看,這片位於東京隅田川東岸的南北走向的公園,狹窄得幾乎可以讓人忽略——這座公園的寬度略大於一條市區裡常見的寬大主幹道,長度則是跨越了好多個街區,達1.8公裡。
若不是有隱隱約約的綠色顯露出來,很難在地圖上找到公園的入口。不過,這個街心公園的盡頭,卻通往全世界第二高的建築物——東京晴空塔(Tokyo Sky Tree),一個遊人如織、無人不曉的地方。
大橫川親水公園,果真是大隱隱於市呢。
從名字上就約莫可以猜出,這個公園是對流經墨田區的大橫川填埋後建成的,所以整體「造型」也秉持這一條河流該有的樣子。不同的是,河流兩岸雖然芳草萋萋,人可活動的空間則有限,而填埋之後,這裡沒有成為兩邊高樓建築開發商的垂涎之地,也算是幸運之極。
在東京繁忙狹小的空間當中,突然生出這麼一個世外桃源,實在令人驚喜。
逼仄鬧市區裡的親水空間
我們一行人跟隨自行車導遊在東京市區兜兜轉轉,品嘗過了美味的櫻花祭糕點,欣賞過了相撲選手訓練的場館,也觀摩過了見證東京起源的橋頭雕塑。從一個又一個小巷子飛快地穿過後,突然之間就被領進了一個鳥語花香的地方。
眼前的景象,就是一幅精美的油畫。
帶著木質柵欄的小橋,靜靜流淌的小溪,交錯掩映在綠色松柳中的粉白早櫻和黃色迎春,懸掛在碧藍天空中大大的棉花糖一般的白雲,還有零星在路邊遊蕩的慵懶路人。
這裡安靜得讓人忘了,幾分鐘前我們還身處東京的鬧市。
就在這樣幾米寬的建築之間,原來的河流被改建成親水公園,河流依然在地表流淌,但人們卻多了一大片嬉戲的空間。
由於這條大橫川的存在,之前兩岸的來往完全依靠跨越東西的九座橋,而在不破壞水流生態的前提下,這裡在河上架起了一片陸地,供周圍的人們更方便地擁有一個消遣的地方。
公園一看就是充滿了現代城市規劃理念的設計作品,但是和許多其他地方改建更新一個公共區域不同的是,這裡的設計並不刻意,甚至可以說是極為樸素。
兩邊大多是層高不足十層的居民樓或小型辦公樓,還有一些小學校。公園兩旁有一些小的入口供周圍的人們隨時進出。乍看起來,這就是一個小區內普通的街心公園,只不過更加長了一些,設施豐富了一些。
從南到北騎行穿越大橫川親水公園,我幾乎沒有看到除了我們幾個人之外的遊客——要知道,公園北面的盡頭,可是遊客必去的東京晴空塔。高達634米的晴空塔和嵌入地表的1.8公裡長的親水公園,相映成趣。
正因為這種不刻意,使得公園能夠維持它原來的初衷——為社區服務。我遇到的好幾個東京人都說,特別喜歡來這裡逛逛。
功能區域劃分:樸素的匠心設計
大橫川親水公園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絕不僅僅是因為它獨特絕佳的地理位置,當然它也不會像看上去的那樣只有樸素。
空間中每一個細節,仔細探究,都是被精心設計過的。
根據專門的旅遊記載,公園共有5個區域:備有釣魚池的「釣川原」、孩子戲水的天地「河童川原」、感受溪谷氛圍的「花紅葉」、舉辦活動的「調色板廣場」,以及運動廣場的「藍色露臺」。
我沒有在現場仔細記這些美麗的名字,因為眼前的一切已經飽滿地撲面而來。
從南到北,不同的功能區域設計,吸引著不同的人群。
首先進入眼帘的是一片觀賞景觀區,往北走後發現有一大片孩童玩樂區域,再往後有一大片年輕人運動區,一片空地供人們野餐玩耍或者小孩子奔跑嬉戲,而接近北部的地方,鵝卵石搭成的水中景觀可以讓成年人玩鬧一番,旁邊的釣魚區域則吸引了一大批老年人,一坐幾個小時,靜候佳音。
每一處的設計都包含了對陸地、水、周圍景觀和人們活動路線和形式的充分考量。在這樣一個狹小的空間裡,設計出種類繁多的互動方案,實屬不易。
這甚至讓我想起了紐約的高線公園(The High Line)。當然,日本的大橫川親水公園沒有高線公園那般遊人如織,也沒有那樣營造出一種標杆級的城市規劃理念,它就是安靜地在逼仄的東京鬧市區留出一塊小小的空地,從細節中開出花來,靜悄悄地等著周圍的人發現它的美。唔,這大概就是一種更加日本的美。
而到了北部的出口處,你會看到一個更加精心的設計。
在最後一座橋的旁邊,放了一面巨大的凸面鏡。站到這面鏡子的面前,東京晴空塔就完整地出現在鏡子裡,與你來一個完美的合影。鏡子面前還連著一個跑道樣子的裝置,人、跑道和晴空塔三者出現在同一個畫面中,利用透視原理也可以比一個高矮,煞是有趣。
站在這樣一面鏡子面前,你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多面性:身後是代表著現代東京的高聳入雲的新鐵塔,身側卻是孩子們在公園裡嬉戲打鬧的日常生活片段,爸爸媽媽推著嬰兒車從你面前路過。
一切都是那樣剛剛好。(編輯 董明潔 許望)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