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最近這首《少年》總會縈繞在耳邊,在心情高漲的時候會想起少年時的歡樂與追逐,當在心情低落的時候卻反而唱出了成年人的無奈。一首好的歌曲能膾炙人口,一本好的書更能沁人心脾發人深思。

我坐在書桌前,抬頭望向書櫃處有序也雜亂堆砌的書籍,也才發現很久沒有去買過書了,現代社會的速度太快,拿出手機,點開APP,總能找到你所想要的內容,我們在感受現代社會的便捷時,也讓雙手缺失了翻著書頁的快樂,鼻子再也嗅不到來自紙張墨水的香味,耳朵聽不到那輕聲書頁翻篇的聲音……當我回過神來,在琳琅滿目的曾經的書堆中尋覓,我的目光鎖定在了整個書櫃裡唯一的明黃色,有一些斑駁的書皮,在角落裡述說著它的故事——《父與子》的故事!

在1934年12月至1937年12月這一充滿政治火藥味的年代裡,共計150套《父與子》連續刊登於德國最大的畫報《柏林畫報》上。而現存的194套《父與子》(合計因政治原因在1934-1937未能通過發表的部分)於1982年由聯邦德國康斯坦茨南方出版社首次出版發行了作品全集,使得這部出自於漫畫家埃· 奧·卜勞恩(1903年3月18日—1944年4月6日)的舉世聞名之作得以流傳。

當然,你可能會說這應該不是「閱讀」的書籍,是一本漫畫,然而我會說,曾經的那個小孩在看這本書時,撩撩翻過每一篇,喜歡上的是圖畫內容,對他而言這就是一本漫畫,這本書對他來說的溫度就是歡樂與新奇。當時光荏苒,當曾經的那個少年到了而立之年之時,不再一翻而過,而是讀過每一頁、每一圖,去思索每一個故事所表達的內容,或是警示,或是認同,亦或是借鑑,教育。當你有了人生閱歷時,便能在每一個故事「讀」到了溫度,在每一個腦海中的畫面感覺到了溫度。這或許也只是我自己的感慨,或許是我在「讀」自己的生活。



說起來,這本書真的是跨越了我的童年來到了我的30歲,也實實在在有著17年的時間沒有再翻開過。曾經作為兒子的角色去看漫畫,去看那位在書中善良、正直、寬容的父親。現在作為我小孩的父親,作為父親的角色再次去讀這部漫畫時,讓我想起了一句評論周星馳電影的話——小時候看不懂,到了現在不敢看懂,曾經以為的喜劇,現在反而看著淚流滿面。《父與子》倒不會讓我淚流滿面,而是讓我思考,在反思著當父親這4年來,對孩子的教育,對孩子的關愛,對孩子的引導,以及對孩子的期待。我想,這正是《父與子》帶給我的溫度。



就拿這幾個小故事來說,海蝦帶來的煩惱,和孩子在一起的快樂不是大餐而是陪伴,而成年人的世界卻少了這一份單純。吸引人的書,我們也會像小孩子一樣對世界充滿好奇,也會去跟自己的孩子爭搶玩具。嚴厲地自責,說實話,能自責的人很少,我也做不到對自己嚴厲的自責,發人深思。
每一個故事都有一些新的認知和感悟,我想這就是讀書給我們帶來的力量。人說一萬個人有一萬個哈姆雷特,當一個故事讀上萬遍(誇張的說法)時,也能產生不同的體會。讀書好比讀人生,每一個階段讀書都能有不同的收穫。或許下一次翻開《父與子》的時候,是我的小孩也成為父親的時候,看著新的「父與子」,再一次重讀《父與子》。

我很感謝我的父親送與我的這一本《父與子》,看著6.6元標價,我笑了。不是笑這個價格,而是真心地感謝父親。我還能記起小時候和我爸一起玩耍送我上學的事,也能記著我爸怒火三丈摔碗抽我的舉動。這些都是美好的記憶,就像這一本書一樣,承載著記憶,承載著我和我的父與子。

照片拍攝於2019年春節·成都·文殊坊,我和我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