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是一部科幻懸疑類動畫,作為改編漫畫的作品,能否填補漫畫漏洞、展現其精髓、靈活突出作品主題,成為判斷改編是否成功的關鍵。短短12集的內容,集集高能反轉不注水,雖然仍有邏輯上的瑕疵,但這部動畫整體上無疑是成功的。
既然是科幻類作品,男主藤沼悟自然有非同常人的異能——重現,在壞事發生前可以回到過去,阻止事件發生。作為一名三流漫畫家,男主的漫畫一直不被編輯認可,無法創作出深入內心漫畫的原因是他的內心有一個空白,這源於五年級小鎮著名的誘殺兒童案。
案件中第一個被拐走的女孩雛月加代正是他的同班同學,加代失蹤當日,悟明明可以勸她回家卻沒說出口,加代失蹤後悟一直認為是自己的膽怯害死了她。更令悟無法相信的是,警察認為陪悟玩耍、教他勇氣的哥哥是兇手。18年後,悟的母親發現當年案件兇手另有其人,還沒來得及告知悟便被兇手殺害。
為救回母親,阻止案件發生,還哥哥清白,悟回到18年前,開啟改寫未來、與兇手鬥智的徵程。所有穿越題材的作品都會面臨世界線收束問題,回到過去的所作所為能否牽動蝴蝶效應改變未來的結果?勇敢、堅韌、犧牲,這是悟作為施救者給出的肯定答案,真誠、感激、回報,這是雛月作為被救者給出的確切答案,而日式英雄主義將這場救助推向高潮。
我將以世界線收束問題、聽覺語言目的、日式英雄主義特點為突破口,解讀施救過程中施救者與被救者展現的迴環之美。
世界線收束:利用蝴蝶效應,衝破既定結局,展現施救中的智慧碰撞
1.無法避免收束影響,施救失敗成必然結局
世界線收束是每一個以改變時間為前提的作品,都不得不考慮的內容。在單一宇宙論下,理論上存在著無數可能的世界線,即同起點不同的事情發展內容,但無論多複雜的世界線都會指向共同的結果,這便是世界線收束。
《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中,悟觸發重演技能後回到過去,改變了時間。他第一次回到18年前,發現雛月一直受到媽媽的家暴,而案件中所有被害對象皆是無助孤立的女童。為防止悲劇重演,悟在歷史上案發的那天一直陪伴、守護雛月,這一天安然度過後他誤以為事情結束了,沒想到第二天雛月失蹤。
悟做出的努力只是改變了雛月被害的時間卻沒有改寫其受害的結果。世界線收束可怕的地方便是我們以為自己努力改變了發展方向,卻不知紡錘絲般的走向依然指向不變的結局。
若想打破世界線收束,便要從世界線發展邏輯中找到破題點:無論哪一條世界線,事情的發展都要滿足因果關係。因此利用蝴蝶效應有可能打破世界線收束。
蝴蝶效應是指一個微小的變化可影響事情的長久發展,也就是說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存在變數,定數與變數的結合使發展有跡可循。只要找到雛月被誘殺的關鍵原因,在關鍵點上發生變數,便可以改變故事的結局。
悟第二次穿越回18年前,比起第一次穿越後只關注雛月的遇害節點,這一次他認清若不能保證雛田不落單,其遇害只是何時的問題。雛月母親將自己的不幸發洩在雛月身上,她不是一個稱職的監護人,只有讓雛月擺脫父母得到合理的看護,才可永保安全。
因此在母親 、夥伴、 老師的幫助下,雛月被姥姥接走離開恐怖的家庭,終逃離兇手的魔掌。不落單是改變事情發展的關鍵,幫助雛月換一個合格的監護人是事情的變數,導致的結果便是雛月離開現有環境,遠離孤單恐懼,亦遠離兇手。
世界線收束很考驗作品內容的邏輯性,此動畫雖然在穿越的觸發場景上仍有漏洞,但結合蝴蝶效應使故事絕大部分順暢,有強烈的因果關係,甚至達成最終的施救成功,這已經很值得稱讚,推薦了。
聽覺語言:選用昭和感強的聲優,其冰冷的獨白下,是受害者微弱的呼救
一部懸疑動畫,其背景音樂會輔助劇情渲染緊張氣氛,使觀眾沉浸在動畫中,情緒隨劇情而變化。在這部動畫中,最令人驚豔的不是懸疑劇固有的緊張背景樂,而是受害者雛月的聲音,一開始輕緩涼薄,後來溫柔婉轉,通過聲音的變化襯託出其遭遇,從滿身淤青到有熱氣騰騰的早餐,亦側面證明悟的英雄行為是值得的。
1.聲優:減輕少女音,以壓抑的聲線描繪孤立無援的受害少女形象
監督對兩個時代女主的塑造所做的要求是,不要太「女孩子氣」,不把她們刻畫成傳統意義上的美少女。無論作畫和聲優表演都要求女性角色要有所壓抑。
秉著這個原則,監督選用了沒有動畫配音經驗卻昭和年代感強的聲優土屋太鳳,土屋太鳳無論是配音角色還是熒幕形象都有一種「好學生」的感覺,加代常年受到家庭暴力,對人冷漠是她的保護面具,而土屋太鳳的聲音將其隱藏在面具下的善良展現出來,亦符合故事發生年代下人物的聲調特點。
悟與加代初次對話時,加代對他說:藤沼我能理解你,因為你跟我一樣虛偽。
那時空中飄雪,寒冷的時令下兩人都沒有戴手套。加代的聲音中透漏著疏離,這種區別於天氣原因的壓抑,將她長久以來的孤立無援娓娓道來。此時,男主悟一心示好,卻並不了解雛月的心路歷程,而雛月雖有被人溫暖的欣喜,但仍自暴自棄,不敢輕易呼救。
2.獨白:清冷的語調掩不住兒童的稚嫩與脆弱,訣別的文字裡是受害者微弱的求救聲
悟的好友賢也發現悟與往常不同,在他的暗示下,悟翻開作文薄,找到了加代的作文《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
我想去遙遠的國度看看。想去遠方的小島看看,想去沒有任何人在的小島看看,想去那既沒有苦痛,也沒有悲傷的小島看看。島上既沒有小孩,也沒有大人,更沒有老師和同學,媽媽也不在。
每當想到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的時候,心情就會很輕鬆。
我好想去那遙遠的地方。
這些文字正是身處家暴煎熬的雛月內心獨白。聲優土屋太鳳淺淺的語調,將加代對處境的厭惡,超越年紀的成熟,對周遭失望的悲哀生動地展現在眾人面前。而清清冷冷的聲音所訴說的,那對沒有自己的城市的幻想卻是她擺脫現實痛苦的最後一絲希望。
獨白作為聽覺語言中人聲之一,通過內心語言來展示自己內心世界,使觀眾更深刻地理解片中內容,與人物感同身受,雛月的獨白便將對自由、擺脫暴力的渴望清晰地說了出來,接收到求救聲的悟由此走入雛田的內心,不僅拯救她的生命更治癒了她的創傷。
日式英雄主義:勇敢、犧牲、夥伴是英雄內核,集體意識下施救者與被救者的轉換為日式獨有迴環
與美國電影中的英雄不同,日本的英雄主義除了強調內心的勇敢、堅定、不畏生死,更重視夥伴的支持與幫助,強調集體主義的力量。悟是典型的日式英雄形象,從個人奮鬥到相信夥伴力量,我們可從中窺探英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1.固有的品質被激發,成為英雄亦是解救自己。
沒有回到18年前的悟,一直將同學雛月的失蹤歸結於自身原因。小時他努力合群,說著恰當的話,長大後他亦與他人有隔閡,歷史重演使他有機會回到過去,而救助雛月的第一步便是與她成為朋友,這亦是悟誠實面對自己的挑戰。
「勇敢」是他與兇手鬥爭,亦是克服內心恐懼,開始傾聽自己的聲音,按照心走。他想做正義的使者,想像個超人一樣照顧身邊遭受痛苦的人,助他們解脫。他能實現自己的英雄夢,離不開勇敢這一特質。
「犧牲」是他救助他人的代價,在兇手行動前轉移受害者,導致自己被兇手盯住。11歲的身體還不夠有力量反抗,他被兇手沉海,成為植物人,臥床18年。犧牲的諧音為新生,他成為英雄的決定雖然令他失去18年的生活,但也填補了他內心一直存在的缺口。
他摘下面具成為真實的自己,他的漫畫有了靈魂與生機,他心中所念皆一一實現,他成為了他自己。這場救助他人的徵程,也是解開自己枷鎖的鑰匙。
2.日式英雄主義:夥伴是最重要的力量,使救助與被救成為輪迴。
深受集體主義影響,日本在塑造英雄形象時,沒有簡單地突出其個人主義,而是將大量鏡頭用在夥伴上。夥伴代表同行、支持、相助,他們的存在是主角成功的關鍵。
悟的好友賢也,發現悟與往不同,助他了解雛月,甚至在他昏迷的18年,仍在調查當年的案件,尋找兇手。而得悟救助的雛月,幫悟褪去少年圓滑,勇敢面對內心成為自己,18年後她的孩子未來觸動失憶的悟,使他想起過去,逃掉兇手暗殺,反敗為勝。
這是日本英雄主義的一大亮點,「救助者」被「被救者」救助,受害者不再是往日單一的弱小形象,其有豐富內心,治癒力量。而作品所強調的救助,不僅是擺脫生命危險,也是走出內心羈絆。因此救助的過程,亦為被救助的過程。
被救者成為英雄的夥伴,與主角一樣勇敢 、不怕犧牲,同兇手鬥智鬥勇中,找到內心嚮往,成為理想自己。相比美式英雄,我更喜歡日式英雄的正義之戰,不凸顯懸疑衝突,將大量筆墨留給英雄的身邊人,使每個人物都不是簡單善惡,飽滿的形象下,其所作所才滿足因果關係。
懸疑類作品一直是我心頭所好,而劇情能否自圓其說,故事邏輯是否符合因果定律,是我作為觀眾很關注的部分。《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是一部時光穿梭類的動漫,利用蝴蝶效應,打破世界線收束導致的結局重演現象,邏輯自洽,既讓人驚喜又不會無法接受。
同時,在劇情主旨上,心有正義的少年藉助同伴力量終解救他人成為英雄,從中所展現的日式英雄主義令人稱嘆:集體主義下,沒有堅不可摧的施救者,亦沒有永遠的被救者,二者在相互救助中方可彼此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