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碰撞地球導致恐龍滅絕卻帶來一片生機

2020-12-05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在導致非鳥類恐龍死亡的物種大滅絕的一場災難中,翼龍飛過一片火山地貌。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66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在尤卡坦半島留下一個110多英裡寬的隕坑,死亡氣息籠罩著地球。這次撞擊事件向空中釋放超過12000立方英裡的物質,導致持續幾十年的冬季和海洋酸化。經過這一悲慘事件,包括恐龍在內的全球四分之三物種滅絕消失。

然而,這場災難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一項由36位科學家參與的國際合作研究表明,白堊紀末期物種大滅絕可能使海洋減輕與小行星碰撞地球同時發生大規模火山噴發產生的衝擊。小行星碰撞地球促使海洋吸收遠古印度(德幹高原)火山高原釋放的大量溫室氣體,抑制全球氣候轉暖,否則早期哺乳動物和許多其他物種倖存會有許多麻煩和不良影響。

研究表明,當小行星撞擊地球時,一場史詩般的火山噴發已持續了40萬年,部分科學家認為,火山氣體可能是造成物種大規模滅絕的部分原因。但是依據近期發表在《科學》雜誌上對全球氣溫的最新評估,大規模火山噴發似乎不太可能導致恐龍滅絕。

小行星似乎是單獨行動的,它對海洋浮遊生物的巨大影響可能緩和了隨後的全球氣候變暖,因為火山噴發又持續了30萬年時間。

浮遊棕櫚樹

研究報告合著作者、美國耶魯大學古代海洋學家品塞利·赫爾(Pincelli Hull)稱,在海底泥濘沉積物中取樣,當小行星碰撞地球,從天而降大量微小的玻璃珠,導致帶有鈣質外殼的浮遊生物快速滅絕。

赫爾說:「這些浮遊生物遭受小行星碰撞的嚴重打擊,我們認為此次碰撞釋放大量的硫和一氧化二氮,可能使海洋酸化溶解了浮遊生物外殼,這就好比人們將一塊鈣質浮遊生物殘餘物組成的粉筆扔入醋中,然而,海洋並沒有那麼酸,所以浮遊生物外殼溶解速度會慢很多,也不會產生氣泡。

相同的沉積物揭示了全球氣溫是如何隨著時間而變化,赫爾解釋稱,這種變化應該反映出德幹火山釋放氣體產生的任何重大影響,其中包括二氧化碳。

赫爾說:「我們在深海發現的泥漿樣本的粘稠度堪比牙膏,它不是由巖石構成,不像我們在陸地上熟悉的泥漿,而是由石灰質浮遊生物的微觀化石構成,這些浮遊生物死後會降落到海底沉積下來。僅識別海洋沉積物不同層次中的浮遊生物,就可以對當時的海洋氣候進行對比分析,有些物種相當於在北極海洋發現棕櫚樹。但是這些浮遊棕櫚樹的外殼化學成分包含著更多信息。」

海洋溫度變化會影響浮遊生物體內碳氧同位素,通過結合從世界各地收集的深海泥漿數據,研究人員可以重建全球溫度在幾十萬年裡是如何變化的。

氣候劇變之前

研究人員使用方程式設計了一種最新計算機模型,能夠捕捉地球不同時期(包括現在)的溫度變化和碳循環之間的關係。

2019年2月,《科學》雜誌發表的兩項研究報告使持續40年的科學爭議再次點燃,其中最可靠的假設是:德幹高原的溫室氣體要麼是在白堊紀末期物種大滅絕之前的20-30萬年前釋放出來,要麼是在白堊紀末期物種大滅絕前後釋放出來。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地質年代學家考特尼·斯普雷(Courtney Sprain)在研究論文中首次暗示後一種假設更有科學依據。

斯普雷說:「看到之前的假設理論與我們的最新研究相符,我當然非常興奮,2019年兩項研究都考慮到當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後大量氣體噴發出來。」

但兩個研究報告的主要區別是地質年代學家布萊爾·舍尼(Blair Schoene)提出的,在物種大滅絕事件之前的10萬年時間裡,火山活動頻率噴發,該噴發頻率可能破壞了環境,並與小行星碰撞地球一起對地球物種構成全球性毀滅。

但是最新計算機模擬並不支持這個假設,該模型結果顯示,在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前,全球氣溫已經開始降溫。

科學家對物種大滅絕前後釋放多少氣體仍有置疑,在物種大滅絕之前大約20萬年,他們觀察距離小行星碰撞地球最近的一個溫暖時期,發現地球氣溫升溫峰值曾達到2攝氏度,另一個不太明顯的氣候轉暖現象發生在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後20萬年。

耶魯大學地球化學家、該氣候模型共同創始人唐納德·彭曼(Donald Penman)稱,氣候轉暖趨勢減弱並不一定意味著德幹高原火山釋放氣體減少,也許有一個更加有趣的解釋。

彭曼說:「在大多數鈣質浮遊生物滅絕之後,該模型表明,它們本來會在外殼中積累的化合物可使海洋吸收更多的火山二氧化碳氣體,降低全球轉暖趨勢影響。」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古微生物學家希瑟·伯奇(Heather Birch)認為,在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後,浮遊生物的成分出現差異,這可能影響碳吸收。僅有一小部分浮遊生物會變成化石,所以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分析大量二氧化碳是如何被吸收的。

但是考慮到當前海洋再次出現酸化,這一次是由於人類造成的二氧化碳增加,另一場大規模鈣質浮遊生物滅絕能讓我們免遭最糟糕的氣候變化嗎?

赫爾表示,白堊紀末期浮遊生物滅絕之後,溫度上升了數千年,海洋才開始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但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時間尺度上,這意味著未來人類將面臨著數千年時間的氣候劇變。(葉傾城)

相關焦點

  • 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在地球上留下一個隕石坑,位置在哪裡?
    這場天災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科學家稱大約在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達10公裡以上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撞擊產生的巨大波動,導致地球迎來了生態劇變,在這場劇變中,地球生命來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而恐龍在這場大滅絕事件中沒有活下來,最後都滅絕消失了。現代科學家在世界各地都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才讓這個輝煌的遠古時期的種族被人類所知。
  • 那顆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讓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後來去了哪?
    在現代研究提出的十幾種理論中,相對受到廣泛認同的說法就是6500萬年前一顆行星碰撞了地球的中美洲地區,引發一場大地震以及熔漿的噴湧,這是導致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據專家推測這顆小行星直徑有10公裡,質量相當於一座珠穆朗瑪峰。它撞擊地球後產生的地震強度約為10級,會留下一個直徑超過100公裡的隕石坑。這種強度的撞擊使得之後的幾個月內,地球上的生態環境產生劇變。
  • 小行星正面撞擊地球,使恐龍滅絕,最後去了哪裡?
    ,想佔領地球,為了保護地球,青貓們在恐龍時代來尋找恐龍的基因但是恐龍已經在6500萬年前滅絕了,青貓們知道不能改變歷史雖然在太空梭上看到小行星進入大氣層,但是小行星墜落導致恐龍全部死亡這個場景不是導演們創造的,「隕石坑撞擊說」是目前恐龍已滅絕的最廣為人知的假說恐龍是從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到現在生存的龍形類動物,
  • 小行星不是恐龍滅絕的主因,它們曾經歷2次滅絕,氣候變化最可怕
    提到人類之前地球上的主人,很多人都會想到恐龍,恐龍從三疊紀時期出現後,一直到66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的地球遭遇了小行星的撞擊,恐龍一共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時間,至於它們滅絕的原因,都認為和小行星撞擊有關,不過,近日的一項研究卻表明,恐龍可能經歷了2次大滅絕。
  •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你知道撞擊點在哪裡嗎?
    恐龍 地球生命在演化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由於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會造成大規模的生物滅絕。在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兩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第一次是在古生代末期,當時60%以上的海生無脊椎動物都滅絕了,脊椎動物中的原始魚類和古老的兩棲類則全部滅絕,蕨類植物明顯衰退。
  • 恐龍滅絕是命中注定,在恐怖的小行星到來之前,滅絕程序早已啟動
    通常我們都會認為,如果沒有那顆恐怖的小行星,恐龍就不會滅絕,或許直到現在它們仍然生活在地球上,但事實上可能並非如此。有科學家指出,恐龍滅絕是命中注定,在恐怖的小行星到來之前,滅絕程序早已啟動,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 悲催的恐龍,不管有沒有那顆恐怖的小行星,它們都很可能會滅絕。
  • 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 活下來的進化成鳥類
    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 活下來的進化成鳥類  倫敦大學學院地球科學系助理研究員亞歷山德羅·基亞倫扎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發現,只有小行星撞擊才能創造出可以令恐龍滅絕的合適條件。  基亞倫扎對記者說:「重要的區別在於,人們過去只關注撞擊事件或火山噴發可能對氣候造成的影響,我們現在則給這項研究增添了一個生態維度,檢驗這些事件最終可能如何影響到了非鳥類恐龍的生態和生存。」
  • 1994年的小行星碰撞,如果沒有木星,人類會跟恐龍一樣滅絕嗎
    1994年的小行星碰撞,如果沒有木星,人類會跟恐龍一樣滅絕嗎從宇宙的角度來看,我們人類渺小得連沙塵都算不上。但就是隨著千百萬年的進化和發展我們有了自己創造的物質世界。小的隕石可能接近地球的時候就會被摩擦焚燒殆盡,但是大一點的隕石一旦落在地球上可能就會成為災難。現在很多科學的考察都證實了一種說法那就是地球上恐龍的滅絕可能就和一場以地球為主角的宇宙撞擊有關係。這次撞擊給地球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和幾乎種族絕滅的慘劇,而撞上地球的傢伙僅僅是一個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
  • 恐龍滅絕史:恐龍三大迷團,「小行星撞擊」蘇美爾文明中早有記載
    第一次發生在4.5億年前,物種滅絕了一半,原因可能是因為地球突然變冷;第二次是3.75億年前,不到1億年,一半的海洋生物滅絕,原因據推測是因為海水含氧量突然降低;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發生在2.51億年前,不過1億年,這次70%的陸地生物、96%海洋生物滅絕,原因不明;第四次就在2億年前,也是一半生物滅絕,原因不明;第五次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這次
  • 如果世界末日的小行星沒有從地球上消滅恐龍,將會發生什麼?
    大約在6600萬年前,一個致命的6英裡寬的世界末日小行星與地球相撞,導致恐龍滅絕。小行星撞擊是如此強大,並導致形成110英裡寬,6英裡深的Chicxulub隕石坑。宇宙碰撞還造成了致命的海嘯,由於大氣中碎片的積累,太陽被完全遮擋,從而引發了一種被科學家稱為「核冬天」的情況。
  • 6500萬年前撞上地球,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去哪了?可能在這個地方
    但是在6500晚年以前,世界上的霸主是一種多樣化的優勢脊椎動物——恐龍。也是地球上第一類可以直立行走的高級生物體,若是沒有那一場生物大滅絕,我們人類不會出現在地球上。那一天,恐龍們還無憂無慮的在地球的樂園中玩耍捕食。但也就是一瞬間的事情,一道白光在恐龍們的面前閃過。這是一顆直徑超過了10公裡的超大巨石,是一個小行星。
  • 6600萬年前小行星隕石坑巖石揭示恐龍滅絕原因
    北青網訊 科學家們在6600萬年前毀滅恐龍的小行星留下的隕石坑裡鑽了近一英裡後,取得了一些發現。從火山口挖出的巖石本質上是一顆巨大小行星撞擊地球那天的時間膠囊,其威力相當於100億顆原子彈。它們含有木炭、花崗巖、石灰石和其他沉積物,這些被高達300英尺的海嘯衝向內陸。
  • 藏文科普|小行星撞地球,來者不善?
    歷史上曾光臨地球的小行星數不勝數,它們都給地球帶來過什麼樣的影響呢?一起來看看吧。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擔心宇宙間星體的碰撞會威脅到地球,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當恐龍滅絕被歸咎於彗星或小行星的撞擊時,這個領域才獲得了科學界的關注。
  • 科學家再揭秘恐龍滅絕之謎:地球上瘋狂的一次爆炸
    北京時間8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恐龍滅絕之謎現已揭曉,6500萬年前,一顆體積較大的小行星碰撞在尤卡坦半島希克蘇魯伯地區,隨後碰撞引發超級火山噴發,導致地球氣候發生顯著變化,最終恐龍在一連串的災難中無法適應,最終走向了滅絕之路。
  • 恐龍滅絕:可能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就死絕了
    在6600萬年前,被一個城市大小的小行星炸毀地球表面,受到二戰時期100億枚原子彈的襲擊,一般認為這是恐龍滅絕的原因。但在此之前,有證據表明,墨西哥灣可能已經中毒了。印度發生的大規模火山噴發-持續了將近一百萬年的Deccan Traps噴發導致了恐龍時代海洋快速升溫和世界各地有毒汞含量上升。當研究人員將化石中的汞含量與如今的謝南多厄河谷工業汞汙染現場收集的汞含量進行比較時,其含量大致相當。
  • 恐龍為什麼滅絕?你絕對想不到!
    ,顯然,這顆耀眼的行星帶來的不是光明,而是真正的毀滅,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一剎那,它造成的影響相當於10億顆廣島原子彈的威力,不難想像,整個地球都在為之顫抖。由於太陽光無法穿透該時期地球的大氣層,導致地球內植物的光合作用形如擺設,也令倖存下來的食草性動物陷入困境,當大批大型食草性恐龍阿拉摩龍死亡後,意味著食肉恐龍也將步入滅絕,如此看來,食物短缺是恐龍們走向滅絕的主導原因,食物鏈的斷裂為大型四足恐龍給予了致命一擊,僅有小型雜食性恐龍得以生存,有趣的是,人類對恐龍化石不斷的探索後發現了6500年萬以前的恐龍蛋。
  • 造成恐龍消失的原因,真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嗎?為何找不到證據?
    造成恐龍消失的原因,真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嗎?為何找不到證據?在人類的眼中,宇宙是一個神秘且未知的存在。從進入太空之後,我們能夠了解到,宇宙幾乎是一片漆黑的景象。時至今日,人類都無法看到宇宙的「素顏」。由於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十分特殊,加上周邊很多的星體包圍,因此,它們極少會撞向地球。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會說,地球可能是被設計出來的,它周邊存在著很多的守護者,在多年之前,就有木星為地球擋下致命一擊。目前,人類成為了地球上最強大的生物,在人類出現之前則是恐龍的時代。相傳在6500萬年之前,一顆隕石來到地球改變了當時的一切。就連恐龍也從食物鏈的頂端墜落下來,甚至慘遭滅絕。
  • 小行星撞擊地球,人類會滅絕嗎?
    據估計,地球上的物種因為種種原因滅絕了99%以上,其中以小行星撞擊地球最為致命!小行星撞擊地球,會滅亡全人類嗎? 平均每50萬年,直徑1公裡大小的小行星就會光臨地球一次,這可能會引起全球災難。在6600萬年前的那次撞擊中,恐龍以及絕大多數動物都滅絕了。
  • 如果滅絕恐龍的小行星再次來襲,人類怎麼辦?網友:教它怎麼做星
    如果滅絕恐龍的小行星再次來襲,人類怎麼辦?網友:教它怎麼做星地球上的生命,是經過了很多次的滅絕與新生,地球前後經歷了五次物種大滅絕,最近的一次就是6500萬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擊,這顆直徑約有一萬米的小行星,讓地球上存在了上億年的霸主生物——恐龍,完全滅絕。
  • 消滅恐龍的小行星如果再次撞向地球,人類能夠阻止嗎?
    我都知道恐龍的滅絕是由於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結果導致了生物大滅絕大滅絕。那場天災似乎是將地球重啟了一般,自此再沒有出現過恐龍的蹤跡。很多人都很好奇如果當時的那顆小行星再次撞擊地球的話,以我們現在人類的科技可以阻擋得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