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東地區,於戰火中建國的以色列一直被譽為「中東小霸王」。從建國至今,以色列幾乎常年處於戰爭狀態,與周邊阿拉伯國家更是水火不容。一個國土面積2萬多平方公裡、人口只有數百萬的國家,卻在阿拉伯國家的圍剿和封鎖中始終屹立不倒,除了離不開美國的支持之外,以色列人在戰爭思維和戰鬥意志方面的表現也可圈可點。特別是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僅用6天便取得了摧枯拉朽的勝利。也正是這次大勝,徹底奠定了以色列的地區霸主地位。
首先從戰爭背景來說,第三次中東戰爭也帶有濃鬱的「美蘇爭霸」元素。因為在二戰結束後,以色列得到美國的大力扶持,蘇聯則旗幟鮮明地支持阿拉伯國家。特別是在上世紀60年代,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埃及等阿拉伯國家開始抱成一團,支持巴解組織在約旦河問題上向以色列施壓。這一局面,讓以色列如坐針氈。特別是在1964年,以色列直接動用空軍對約旦河上遊的建設工程進行空襲,這一舉動進一步引起了阿拉伯來聯盟的敵視。此後,巴解組織正式成立武裝力量「法塔赫」,並開始持續對以色列發動襲擊。本著消滅巴解組織,打擊和瓦解阿拉伯聯盟的目的,以色列不得不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
從實力對比來說,儘管以色列全民皆兵,並且從美國引進大批先進裝備,但當時由蘇聯支持的阿拉伯國家實力同樣不俗,在兵力上更是完全碾壓以色列。在這樣的局面下,選擇先發制人的以色列目標非常明確,就是選擇埃及、敘利亞、約旦組建的聯軍為首要打擊目標。特別是當時的阿拉伯聯盟頭號軍事強國埃及,一直主張對以色列發起軍事行動,以色列也將其作為首個打擊目標。為了實現戰略目標,以色列的「空中閃擊戰」一鳴驚人。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動用了教練機在內的所有空軍戰機,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等國發動突然襲擊。在戰機選擇上,以色列一反常態沒有在周末進行攻擊,而是選擇了周一清晨,這就打了阿拉伯軍隊一個措手不及。以位於尼羅河三角洲和蘇伊士運河地區的埃及空軍基地來說,當時基地內正進行交接班,呼嘯而至的以色列戰機不僅徹底摧毀了基礎設施,還將大批戰機消滅在地面。在這一天之內,以色列空軍共對埃及等阿拉伯國家的25個空軍基地實施了飽和打擊,四個波次的襲擊歷時60個小時,共擊毀阿拉伯各國戰機451架。特別是埃及空軍,損失各類型飛機336架,也就徹底失去了制空權。
據相關資料記載,以色列為這次遠途空襲精心策劃了很久。在發動襲擊之前,以色列情報部門就已經完全掌握了阿拉伯各國空軍基地的具體信息。而在飛行過程中,以色列空軍飛行員也巧妙利用山地優勢躲避約旦雷達網的搜索,並遵循了「先打跑道,後打飛機」的戰術,讓阿拉伯各國空軍潰不成軍。
空襲結束後,以色列陸軍更是有恃無恐。地面部隊以裝甲部隊為先導向埃及西奈半島發動猛攻。僅僅三天,以軍就全殲埃及5個師,全面控制西奈半島。擊垮埃及之後,以色列迅速向約旦河西岸發動攻擊。以9個旅對戰約旦軍隊10個旅,以軍將裝甲大兵團作戰和空降作戰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並於6月7日佔領耶路撒冷東區和約旦河西岸大片地區。直到當天聯合國提出停火調停,約旦也正式退出戰場。解決了兩大勁敵之後,敘利亞自然獨木難支,隨著戈蘭高地失手,敘利亞也於6月11日同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
可以說,僅僅用了6天,「先發制人」的以色列就將「反以聯盟」的主力埃及、約旦、敘利亞徹底打垮。此次戰爭,三個阿拉伯國家軍隊戰損高達6萬人,以軍的陣亡人數甚至還不到1000人。與此同時,從加沙、西奈半島到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和戈蘭高地,以色列佔領大片領土,也用武力展現了強大實力。自此之後,再沒有一個阿拉伯國家敢於和以色列這個中東小霸王正面掰手腕了。(舍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