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孕姐
前段時間,我表妹生了一個大胖小子,一家人都挺高興。因為特殊時期,不能一窩蜂都去看小寶寶,所以我作為家族代表,就視頻看了看她跟小寶寶,順便發發一家人的大紅包。視頻的時候,我們聊到了寶寶幾斤,身高多少。表妹說:「寶寶重6斤,身高50釐米。」然後,我就聽到視頻裡有人說:「巧了,我家寶寶也是50釐米」。然後,聽到一旁的護士說:「今天出生的四個寶寶,都是50釐米。」
為什麼新生兒身高大多是50釐米,是量錯還是湊巧?表妹有些好奇,於是就在醫生查房時,問了這個問題,醫生說出答案,頓時讓人感覺漲知識了。
新生兒出生大多50釐米左右,跟媽媽宮高有關
醫生告訴我表妹,其實新生兒出生確實大多都是50釐米,不是護士量錯了,而是根據寶寶的實際發育身高量的。那麼,為什麼這麼多巧合呢?醫生說跟媽媽宮高有關。一般來說,女性在懷孕之前,子宮的大小約在7*4.5*3.5釐米,重50克左右。而懷孕後,隨著子宮被撐大,到了臨近生產時,子宮的大小比之前會增大20倍左右,基本上在35*25*22釐米,重1000克。
醫生說,雖然子宮會被撐大20倍左右,但是子宮的增大還是有限度的,所以胎兒不會大太多。如果胎兒超出50釐米太多,孕媽的子宮就承受不住了。所以,增加到50釐米左右,胎兒的坐高剛好在媽媽子宮的長度的承受範圍內。而胎兒的坐高,一般為35釐米左右,雖然根據胎兒發育不同,多少會有差別,但最後出生的身高(不是坐高),大多都為50釐米左右。
新生兒出生大多50釐米左右,跟護士測量方法也有關
另外,既然新生兒出生大多為50釐米左右,為什麼不記錄一個更準確的數字,比如55釐米或者45釐米呢?醫生說,其實這跟護士的測量方法有關。我們知道,小寶寶出生不會是直挺挺地配合護士阿姨去測量身高,即便是一兩歲的寶寶也不會乖巧地去測量身高,所以出生兩腿彎曲的小寶寶,不會伸直接腿讓測量。因此,護士測量時,也不敢用力掰孩子的腿部,只能記錄一個大致的身高,而50釐米就是這個普遍的數字。
當然,如果是早產兒,為了評估健康狀況,是需要精確測量。但是對於足月寶寶,護士測量時一般不會太較真,以免傷了寶寶。所以,如果身高不是特別矮或者特別高的話,一般都會記錄一個50釐米的。當然,像那種體重七八斤,出生明顯個大的,確實也是50多釐米的,多數也會寫上51、52、53釐米等的。
所以,新生兒出生身高大多是50釐米,不是量錯也不是湊巧,是有科學原因的。寶媽們,你家寶寶出生身高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