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曹現梅 徐抒彥 通訊員 徐曉軍
「您好,我是人口普查員……」一張普查員證、一部手機、一個包、一套宣傳資料……這便是眼下正走入咱每一位市民家中的人口普查員。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七人普」)登記工作正在進行,連日來,在市北,有近7000名普查員正一家一戶敲開居民的房門,日夜穿行在小區裡。
繪圖畫房子,「點名」不重不漏
日行數萬步、爬樓夜闌珊。從「七人普」入戶摸底階段開始,普查員們便開啟了「5+2」「白+黑」的連軸轉模式。作為延安路街道人口普查辦公室的副主任,邵明政的迎戰姿態從今年夏天就開始了。「人口普查前期需要繪製轄區地圖。」「七人普」是邵明政參與的第三次人口普查,從地圖的繪製上,他明顯地感受到科技給人口普查帶來的智能化便利,「現在繪圖可以根據衛星地圖,再結合實際比對,這在以前,得手繪呢。」
人口普查的實際情況不一,如何一一登記、不漏一戶呢?邵明政說,人戶分離的情況很常見,像有的戶口在這,但是已經不住在這,房子也出租,這個時候就需要全部進行登記,包括流動人口。「比如說,這戶住了一家三口,但是實際登記起來,得登記兩個家庭的信息。這樣工作量加大了,但是能確保不遺漏。對於重複登記的情況,後期會通過技術手段進行比對。」
親歷三次普查,「每天像上緊的發條」
「每天都像上緊了發條」,上清路社區黨委書記姜捷這樣形容眼下的工作狀態。經歷過「五人普」到「七人普」,姜捷笑著說,這都是「全仗著腳,每家每戶的普查信息都跑出來」。
「『五人普』那會兒,我在家帶孩子,居委會就叫我來充實力量。」當時34歲的姜捷一口答應下來。「遇上不在家的,就只能趕早或者晚上盯著看誰家燈亮了,趕緊跑過去登上普查的信息。」
去普查的時候,居民難免會諮詢一些辦事業務,比如失業金怎麼領、保險如何交之類的。姜捷是個仔細人,遇上這種情況,她會特意到居委會去問清楚,然後再轉達給居民。往復多次,很多民生政策便被她牢牢記下了,這種被需要的感覺也讓她對居委會工作產生了興趣。次年,恰好趕上居委會調整,她加入進來。
轉眼,到了「七人普」。戶籍居民超2000戶、常住超3000戶,這是目前上清路社區的人口情況。「前期入戶摸底和現在正式登記都用電子設備採集了,遇到特殊情況,我們再做好記錄以備日後的查驗。」說話間,一個又一個跟人口普查相關的電話接連打來,姜捷熟練地對答著。
「90後」上陣 母女搭檔給力
今年55歲的王愛華是聚仙路14號的一位樓長,同時也是一位普查員。她為人熱情,做事仔細,曾經參加過「六人普」的她對人口普查工作很有經驗。白天她挨家挨戶走訪,認真記錄,核對居民信息。她擔任樓長已經有20年了,對樓裡的住戶情況非常了解,工作起來事半功倍。「大家都是鄰居,也很配合我的工作。」王愛華說。
因為手機屏幕較小,長時間盯著屏幕眼睛會花,心疼媽媽的艾永琳就主動幫媽媽錄入,孝順、懂事的女兒,讓王愛華非常溫暖和欣慰,她的眼裡盈著笑意。母女普查齊上陣,為國出力情更堅。
據了解,今年28歲的艾永琳是一名幼兒教師,多才多藝,在媽媽王愛華的薰陶下,熱心公益事業。她小時候就做過志願者,2008年奧運會期間,擅長畫畫的艾永琳還在明信片上畫過畫,向世界宣傳青島。這次「七人普」幫助媽媽手機錄入,她表示,既能幫媽媽分憂,又能為社區做貢獻,一舉兩得。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