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吞晉——晉文侯一系的毀滅,只因他的名字取得不好

2021-01-20 晉公子

本期話題

仇與成師兩兄弟都是西周諸侯晉穆侯的兒子,在他們死後,子嗣對立,晉國分裂,晉國開始了長達67年的內戰。

早在這兩兄弟出生的時候,晉國大夫師服就已經從他們的名字上預測到了此後的亂局,這又是為什麼呢?

1、 「仇」和「成師」

在中國古代,有這麼兩兄弟:一個名叫「仇」,一個名叫「成師」。

這兩個看起來平淡無奇的名字,卻預示了一個國家長達67年的分裂亂局。

他們都是西周大國晉國的第九代國君晉穆侯的兒子。

公元前805年,周宣王召集諸侯軍隊向盤踞在中條山一帶的條戎發動攻勢。應召參戰的晉穆侯不幸遭遇了慘敗。

為了提醒自己和國人銘記對戎狄的仇恨,他為自己在這一年出生的嫡長子,也就是太子取名為「仇」。

三年以後,晉軍再度出師,卻在千畝取得大捷。當勝利到來的的時候,晉穆侯的第二個兒子也出生了。

於是他帶著戰勝的喜悅,為自己的次子取名為「成師」——師出成功,一個有口彩的好名字。

但是,大夫師服聽到國君為兩個孩子所取的名字之後,卻禁不住仰天長嘆:

「像這樣取名字,晉國今後能不陷入混亂嗎?」

兩個襁褓嬰兒的名字和國運治亂有什麼關係呢?

師服的這番感慨發得有點兒蹊蹺,我們不妨來細說一說其中的道理。

晉穆侯給兩個孩子取名字的情景有點兒像《左傳》中著名的《鄭伯克段於鄢》。

武姜在分娩鄭莊公的時候「寤生」——也就是遭遇了難產,莊公不像正常的嬰兒那樣頭先出來,而是腳先出來了。這可把武姜嚇得不輕。莊公因此被名為「寤生」,遭到了母親的嫌惡。

晉穆侯的夫人和武姜是同姓,她的這兩個兒子「仇」和「成師」也是根據出生時遭逢的事兒來取的名字。

我猜想,晉穆侯給兩個孩子起名的時候並沒有厚此薄彼:「銘記仇恨」和「慶祝成功」都是把兒子的命運與晉國的國運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太子也好,公子也罷,既然身上流淌著國君的血脈,他們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註定要承擔起晉國興亡的責任。

但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大夫師服竟然從晉穆侯所起的兩個名字當中讀出了別的意思。

「仇」在文言中的解釋是「怨偶」,換作今天的話說,就是人際關係不融洽。而「師」則可以被理解為「眾人」,「成師」就是能得眾人之心。

這樣兩相比較下來可就壞了:太子仇如果人際關係不融洽,人心都跑到二公子成師那兒去了,那到底這個國家以後該誰說了算呢?

正因為聯想到了這裡,師服才憂心忡忡地感嘆道:

「今嫡庶名反逆,此後晉其能毋亂乎?!」——《史記·晉世家》

十七年以後,晉穆侯去世了。但師服的預言似乎並沒有應驗。

太子仇和公子師服誰也沒能順利地接過父親手中的權力——他們的叔叔「殤叔」篡位自立。剛到及冠之年(20歲)的太子仇被迫逃亡。

「殤叔」這個人,文獻中關於他的記載少之又少。諡法上說,「短折不成」曰「殤」(《逸周書·諡法解》)。從這個諡號上推論,殤叔死的時候年紀還輕。估計比太子仇大不了太多。而他的死,正是拜侄兒姬仇所賜。殤叔霸住國君的位置坐了四年。

四年之後,太子仇和他的黨徒卷土從來,襲殺殤叔,成為了晉國的新君,史稱「晉文侯」。

流亡四年才終於登基的晉文侯對手中的權力看得很緊,而他時刻提防的那個潛在威脅就是胞弟成師。

在晉文侯執政的35年當中,弟弟成師始終沒能獲得正式的封邑,兄弟間的嫌隙可見一斑。

當然了,這也不能怪文侯無情:他自己曾經被殤叔「截和」,流亡四年,好容易才奪權成功,他總不能讓兒子再吃成師的虧吧?和兄弟比起來,還是兒子更親吶。

那成師呢?從他出生直到胞兄晉文侯去世,《史記·晉世家》中這一段長達58年的記載始終沒有提到過他的名字。

孔子曾經說: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

「如果50歲了都還默默無聞的話,那這輩子恐怕是沒什麼指望了。」

不曉得58歲的成師如果聽到這番話會不會有剜心之痛呢?

這個曾經被大夫師服預言將要改變晉國歷史的人現在已經走到了行將就木的年紀,但說好的眾望所歸呢?現在又在哪裡?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命運有時候就是這樣捉弄人的:你覺得機會最有可能出現的時候,它卻遲遲不來。等到了將要放棄的關口,上帝卻出人意料地扔下一顆水果兒糖,甜了你一嘴。

胞兄晉文侯死了,侄子晉昭侯嗣位。就在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58歲的成師終於拿到了屬於他的那顆水果兒糖。

2、曲沃吞晉

成師是在公元前745年獲封曲沃的。

對晉國來說,成師的受封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空氣中分裂與內戰的硝煙味兒慢慢兒地開始刺鼻了。

但遺憾的是,對這件極大地改變了晉國歷史進程的關鍵性事件,史書中的記載卻是語焉不詳。

《左傳》說:

惠(魯惠公)之二十四年(公元前745年),晉始亂,故封桓叔(即成師)於曲沃。——《左傳·桓公二年》

根據上面的記載,晉昭侯之所以改變了父親壓製成師的長期政策,是因為晉國此時發生了動亂。

但這裡所說的動亂是什麼?它的發生是否和成師有直接的關係,又怎樣促成了成師的受封呢?

這些問題,《左傳》的作者都沒有予以回答。

因此,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晉世家》的時候徑直刪去了謎一樣的「晉始亂」三字,於是成師因為什麼時來運轉遂成了一樁無法破譯的歷史懸案。

成師受封的原因雖然石沉大海,但封賜他的惡果卻是一目了然的。

《史記·晉世家》記載:

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封文侯弟成師於曲沃。曲沃邑大於翼。翼,晉君都邑也。成師封曲沃,號為桓叔。靖侯庶孫欒賓相桓叔。桓叔是時年五十八矣,好德,晉國之眾皆附焉。君子曰:「晉之亂其在曲沃矣。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亂何待!」——《史記·晉世家》

司馬遷說,當成師被封到曲沃之後,這裡遂成了晉國動亂的策源地,因為成師的封邑「曲沃」在建設規模上僭越了禮制。

周朝禮制對不同等級的城市建設規模有非常嚴格的規定。

《左傳·隱公元年》說道: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傳·隱公元年》

以諸侯國的國都為基準,封國內的卿大夫封邑,規模最大的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過五分之一,小城鎮則只有九分之一。

國都與封邑的大小之別,顯示的是國君與其分封的卿大夫在地位上的尊卑有序。

如果卿大夫擅自擴建自己的封邑,那便是僭越,便會引發旁人對他心懷叵測的猜疑。

因此,在《鄭伯克段於鄢》這個故事當中,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逾禮擴建自己的封邑——京邑,大夫祭仲便忙不迭地向鄭莊公發出預警:「京邑逾制,君將不堪!」

和共叔段相比,號稱「曲沃桓叔」的成師對國君來說是一個危險得多的臣屬,因為他的封邑曲沃可不僅僅是逾制,而是修得比國都翼城還要大!

這樣尾大不掉的形勢難免會引得其他政治投機者在成師身上下注。

因此,就在晉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晉國大臣潘父發動政變,弒殺昭侯,準備迎立曲沃桓叔入主翼城。

幸好晉國大臣們及時鎮壓了叛亂,處死潘父,發兵將桓叔逐回曲沃,這才為晉昭侯的一線血脈保住了繼位的可能。

這一次曲沃與翼城的兵戎相見進一步加劇了晉君和曲沃系的分裂與敵對:八年之後,桓叔去世,他的兒子姬鱔繼承了他的爵位,並繼續與晉昭侯的兒子晉孝侯對峙。

值得注意的是,這時曲沃主人的稱號已經由姬成師的「曲沃桓叔」變成了姬鱔的「曲沃莊伯」。

從「桓叔」到「莊伯」,稱號的微妙變化透露出了一個非常敏感的政治信息:

「桓叔」意味著成師仍承認自己是晉君的親屬和臣僚,就跟鄭莊公的弟弟號稱「京城大叔」一樣;

但「莊伯」應該是國君的稱號,這意味著曲沃系已經脫離晉國而獨立,只不過沒有獲得周天子的首肯,不能擁有自己的國號罷了。

既然不再臣屬於晉君,那曲沃莊伯對晉孝侯刀兵相向就再無顧忌。

於是晉孝侯十五年(公元前724年),莊伯在翼城殺死了孝侯,但他入主翼城的圖謀卻再一次被晉國群臣粉碎,他們驅逐了莊伯,擁立了孝侯的兒子鄂侯登基主政。

從桓叔受封曲沃,到他的孫子武公最終吞併晉國,曲沃系對晉國先後發動了六次吞併行動。

前兩次都因為晉國群臣的集體反對而中途受挫,但這第三次吞併行動卻成為了曲沃吞晉這段歷史的轉折點。

《史記·晉世家》記載:

鄂侯六年(公元前724年)卒。曲沃莊伯聞晉鄂侯卒,乃興兵伐晉。周平王使虢公將兵伐曲沃莊伯,莊伯走保曲沃。晉人共立鄂侯子光,是為哀侯。——《史記·晉世家》

因為當年西周東遷的時候,晉文侯曾經將兵護送周平王,立下功勞。

東周定都洛邑,「晉、鄭焉依」(《史記·周本紀》)晉國不但與王室同宗,而且還是支撐東周政權的兩根臺柱子之一,故而周天子是不會坐視晉國被吞滅的,這應該也是曲沃系無法獲得周天子正式承認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724年,曲沃莊伯趁著晉鄂侯去世的機會再度興兵攻打翼城,企圖兼併晉國,周平王便派遣西虢國的援軍幫助晉國驅逐莊伯了。

周平王的力保固然可以為晉國注入一針強心劑,但這也顯示,在晉國和曲沃系的力量對比中,優勢已經逐漸轉移到曲沃系一方,否則為什麼前兩次都能獨立驅逐曲沃系的晉國這次卻必須周天子伸出援手呢?

到了這個地步,晉國的命運其實已經不由自主。一旦周天子對晉國的態度動搖,晉國隨時都有被曲沃系吞併的危險。

終於,在公元前677年,也就是齊桓公開始稱霸中原的那一年,周天子抽走了晉國立國的壓艙石。

這一年,曲沃武公(也就是曲沃莊伯的兒子)發動了第六次吞晉行動,出兵將晉侯緡一舉消滅。

滅晉之後,他把掠奪自晉國的寶器悉數進獻給了周釐王。最終在真金白銀的誘惑下,貪婪的周釐王放棄了曾經的王室功臣,承認了曲沃吞晉的合法性。

67年前師服的預言在這一刻終於應驗了:曲沃桓叔成師的孫子終於取代晉文侯姬仇的後裔,成為了晉國的新主人。

而走過分裂與內戰的晉國,也即將崛起在中國的北方。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曲沃、翼,還是新田?
    晉國始封於西周初年,河汾之間百裡,經歷了春秋時期晉獻公、晉文公、晉景公、晉悼公的多代努力,在三家分晉之前,晉國疆域擴大至北過山西大同幾乎達到張家口;南過陝西商縣、河南平頂山;西到陝西大荔;東到河北保定、河南範縣。周宣王的時候,隨宣王伐千畝有功的晉穆侯有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都不是一般人,一個是後來的定天子的晉文侯仇,是周平王的大功臣,一個就是曲沃小宗的始祖曲沃桓叔成師。
  • 他因一片桐葉得國,而後子孫成為了春秋霸主,卻在戰國走向了滅亡
    某日,年幼的成王與他的弟弟唐叔虞一起玩耍。成王撿一落地之桐葉,把它剪成了象徵權力的「玉圭」,給其弟唐叔虞,並曰:「餘以此封汝」。跟隨成王的史官將此事告知周公,周公問成王:你要分封土地叔虞?成王告訴周公那只是玩笑。周公認為,君無戲言,應言出必行。
  • 晉國史話七:莊伯首次伸出魔掌,為何已經在翼城的他又被趕回曲沃
    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曲沃莊伯弒其君晉孝侯於翼,晉人攻曲沃莊伯,莊伯復入曲沃」。顯然庶系族人這次並沒有依靠什麼內應,是他們自己主動向翼城發起了進攻。而進攻的結果算是喜憂參半,雖然將嫡系的首腦孝侯擊殺,但仍然沒能入主翼城,最終退回了曲沃。
  • 趙、韓、魏三家分晉,那麼晉國原來的主人去哪了?說出來挺可憐的
    晉國通過改革成為了春秋時期的大國,但同樣因為改革失去了國家的政權,以至於發生了三家分晉的事件。晉國的內鬥和晉國的崛起眾所周知,周平王是東周的開國天子,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在東周之初,其實有兩位天子,周平王和周攜王。而之所以成為了大家眾所周知的周平王一家獨大的局面,就是因為晉文侯殺死了周攜王,這才令周平王順利成為正統。
  • 驪姬亂晉:當媽的為了兒子,也是拼了,但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
    晉獻公,姬姓,名詭諸,這個名字今天看起有些奇怪,不知所云,其實這是他的老爹,也就是晉武公曾經活捉過一個戎狄的首領,這個首領就叫詭諸,可能那時正好生下晉獻公,老爹一高興,就給兒子取了俘虜的名字,有紀念自己武功的意思吧。
  • 驪姬之禍下,他無緣國君之位,卻成就了他
    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 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上古五霸之一,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晉文公成長為一代名君,離不開當年一直追隨自己的幾位異姓大臣的輔佐,如趙衰、先軫、魏武子等人。
  • 大秦帝國,分析魯文化與晉文化區別,崇尚道義,追求功利霸業
    晉國率先打破宗法制度晉國的宗法觀念淡薄,輕親情而重利益,很少繼承周禮,倒是接受了戎狄尚功利的文化特點,「曲沃代冀」和晉獻公的「誅滅公族」這兩件事就是非常典型的表現,在君王繼承方面,在諸侯列國中率先公開全面否定嫡長子繼承制。
  • 「另類春秋史13」三家分晉的始作俑者,三軍六卿與趙盾亂晉
    筆者在之前的章節曾說過,現在的晉國其實不是真正的晉國,當初曲沃武公被封在曲沃,曲沃諸公通過「下克上」的戰爭,由分家取代了本家。所以,晉獻公一脈的君主全都是曲沃姬氏。曲沃姬氏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晉國後,又害怕同宗會以相同的手段推翻他們,於是晉獻公便大肆屠殺公族,將除了曲沃一脈的晉國公室全部斬殺,導致諾大的晉國土地沒有本宗大夫管理。
  • 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是啥意思?禮崩樂壞說的就是這個
    楚國北上救援,晉文公通過施展種種手段最終取得了與楚國的作戰勝利(楚子圍宋、城濮之戰、退避三舍),因此朱熹說他「陰謀以取勝,其譎甚矣」,以此解釋這就是孔子說齊桓公「正而不譎」和晉文公「譎而不正」的緣由。」這為他在後世贏得許多高度評價。
  • 重耳故事首次搬上舞臺 業界專家熱評話劇《晉文公》
    話劇《晉文公》此前試驗劇照。 太原市話劇團提供 攝中新網太原12月7日電 (記者 胡健)記者7日從山西省太原市話劇團獲悉,原創歷史話劇《晉文公》經過3年的創排即將在年末首演,這是國內劇團首次將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的故事搬上舞臺。
  • 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為何最終沒有成就霸業?
    他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其文治武功,昭明後世,顯達千秋。而提起晉文公父親晉獻公,很多人會說他是位「愛美人不要江山」的主,他昏聵糊塗,六親不認,連自己的兒子也要殺害。其實晉獻公是位很有作為的國君,沒有他打下的基礎,晉文公能否成就霸業也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