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致敬勞動者打贏殲滅戰】
又是一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在黔南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無數勞動者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勝利的花朵,創造美好生活。
眼下,在疫情防控阻擊戰和脫貧攻堅兩場戰疫中,廣大勞動者拼搏在一線。他們之中,有發揮專業精神,勇敢逆行,託起生命的白衣衛士;有任勞任怨無私奉獻,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駐村幹部;有不怕苦不怕累,修橋築路的建築工人……
他們中有勞模,有優秀黨員,更有無數平凡的勞動者。無論身份如何,他們都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用汗水的智慧奏響了最美的勞動之歌,匯聚成推動這個時代大步向前的磅礴力量!
時值勞動節,在這個神聖的日子裡,我們推出專欄,講述勞動者的故事,向他們致敬!
誰說女子不如男,在小七孔鎮13個村中就有這麼一位唯一的女支書,她幫助群眾修路、帶頭種桑養蠶、帶領婦女群眾脫貧致富,絲毫不遜於男兒。在2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她用自己平凡的人生抒寫著和1321名群眾平常而不平凡的故事。她就是小七孔鎮架橋村黨支部書記、鎮婦聯兼職副主席羅生線,被群眾親切的稱為「土豆書記」。
2019年羅生線被評為2019年度貴州省三八紅旗手。她笑呵呵地說:「我就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能為大家服務我感到很高興,群眾的笑臉是對我最大的認可。」
五月正值荔波縣小七孔鎮架橋壩區冬作馬鈴薯成熟的季節,一個個品相好的馬鈴薯被村民從地裡「翻」了出來,個大、皮薄、色鮮的優質馬鈴薯紛紛躍上地面,如同粒粒金豆,在陽光的照射下顯的格外耀眼。
羅生線正在查看馬鈴薯生長情況
「五一」勞動節,基地更加熱鬧了。一邊薯農們正忙著歸堆、裝筐、裝車,個個臉上洋溢著豐收喜悅,一輛輛大型卡車停在地頭,等待裝車,一派豐收的場面盡顯眼底;另一邊架橋村村支書羅生線正指導村民們按要求對馬鈴薯進行分類。
近年來,小七孔鎮架橋村圍繞農村產業「八要素」謀劃產業,深化農村產業革命,依託山區資源優勢,結合氣候特點,因地制宜選擇發展馬鈴薯產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群眾持續增收。同時,政府有種植補貼及政策支持,群眾種植馬鈴薯積極性高。
架橋村種植馬鈴薯歷史還得從14年前說起,2006年,村民羅生線在自家地裡試種了五六畝馬鈴薯,收益還不錯,嘗到「甜頭」的她擴大了規模,但僅僅是小打小鬧,不成氣候,經過十幾年的摸爬滾打,市場行情逐漸向好後,到了2016年價格穩定,同村的群眾看見她種馬鈴薯賺到了錢,紛紛前來向她「取經」。現在羅生線是村裡面的種植大戶,在她的帶動下架橋村擴大了規模,並成立合作社,抱團發展。
架橋壩區馬鈴薯種植基地
「這些年我們種植冬作馬鈴薯大獲成功,這其中羅書記的功勞最大,把我們大家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看待,誰家的馬鈴薯應該做防病蟲害了,她都及時提醒並認真指導。每當豐收時節,她總能夠找來收購商,帶領我們大家走向一條金燦燦的致富路。」架橋村村民段廷芝說。
目前,架橋村通過「村社一體」的模式,深化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群眾土地流轉,盤活土地資源。通過統一輸出渠道,實現抱團發展,將能有效穩定馬鈴薯市場價格,增強抗風險能力,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冬作馬鈴薯上市早,除了能滿足當地群眾的需求外,還能銷往周邊地區,市場前景十分看好,今後,架橋村將繼續加大馬鈴薯技術支持,讓小土豆成就大產業,讓群眾在產業發展上真真正正得實惠,有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村民正在做防病蟲害管理
據了解,小七孔鎮架橋壩區種植馬鈴薯510畝,帶動該村5個村民小組205戶,每畝產量大約是5000-8000斤左右,畝收入是4000-6000元左右,整個架橋壩區種植馬鈴薯,大概收成310萬斤,收入350萬元,主要銷售往貴陽、凱裡、廣東等地。
「在羅書記的帶領下,我們村的的確確有了實在性的變化,路好了,大家也有了找錢的路子,反正什麼都好了,我們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都很感謝生線」。架橋村黨員羅香餘欣慰地對我們說道。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張雲開
編輯 梁曉琳
編審 張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