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提起《雷歐奧特曼》,自然是有很多擁護者,每當我們提到雷歐,大家首先就會想到「堅強,孤獨」等等諸如此類的字眼,也正是因為如此,雷歐在很多人眼裡是一部特別的作品,可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在當年卻並不受到歡迎,收視率是非常慘烈的,也正是因為這樣,許多人將其定義為是因為「雷歐的劇情黑暗,所以才導致了這樣的現象」。可雷歐收視率低,真的就是因為這樣而已嗎?
既然要說收視率,我們首先就要了解一下當年日本的環境,實際上從《艾斯奧特曼》開始,奧特曼系列的收視率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隨著動畫產業的崛起,孩子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對於巨大怪獸和英雄,很多孩子也出現了厭倦的心理,更何況,當時也是東映《假面騎士》勢頭正旺的時候,所以說,就算是特攝,奧特曼系列也失去了優勢,再加上1974年日本的石油危機,使得日本工業生產整整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在這種情況下,在國民經濟負增長的情況下,影視製作行業也陷入了低谷,尤其是像奧特曼這樣的巨大特攝。
由於缺乏資金的支持,所以我們能夠很明顯地看到道具的粗糙,甚至是滿天飛的穿幫,單純以特攝場景來說的話,後來的泰羅和雷歐,是完全比不上前輩傑克來得精細的,這就是資金所帶來的問題,因為拍攝特攝,尤其是巨大化特攝,是非常燒錢的事情,在這種環境下,奧特曼高昂的成本是無法實現的,所以這段時期的《雷歐奧特曼》,很明顯是非常粗糙的,越往後越粗糙,在這種先天性不足的情況下,奧特曼系列本質上就失去了競爭能力。
很多人認為雷歐的劇情黑暗,可事實上,雷歐的劇情在我看來還談不上黑暗,就是一個悲劇英雄而已,故事核心是一個勵志的成長過程,擅長拳腳功夫,這對於奧特曼系列來說是一次創新,只不過對於其他特攝來說,這卻是當年的特色,這裡說的就是隔壁的假面騎士系列,雷歐的故事與昭和時代的騎士,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這也讓雷歐的故事與騎士發生了重疊,對於喜愛這種風格的觀眾來說,完全是可以去看騎士的,並且更重要的是,雷歐的劇本確實是弱勢的,昭和奧特曼採取單元劇的形式,因此一個好的故事,是可以讓觀眾留下非常深的印象的,例如《怪獸使者與少年》就是很好的例子。
是故事把人給吸引,而不是藉助於各種元素來吸引觀眾,雷歐為了挽回收視率,可以說在後期是用盡了辦法,不僅讓奧特兄弟與雷歐打架,奧特之王,阿斯特拉等角色的登場,都是為了收視率才創作的,然而即使是這樣,無非也就是因為某一集擁有這些元素,才讓觀眾看一看而已,劇本的弱勢,很難讓觀眾與故事產生共鳴,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像我們提到雷歐的故事時,我們首先想到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雷歐被滅隊了,雷歐被分屍了等等,所以說雷歐的劇本就失去了閃光點。
雷歐的劇本由於失去了上原正三之類的大神助陣,所以嚴重出現了問題,尤其是細節問題更為嚴重,其中最離譜的就是人物刻畫的嚴重不足,通篇故事,我們甚至看不到任何MAC隊員的優異表現,甚至換演員你都不會發現,就是這樣沒有存在感,我們可以理解是要把重心放到雷歐的成長上,但也不代表可以無視劇中的其他角色,甚至是人物的臉譜化,尤其是賽文更是如此,原本賽文擔當隊長是一個很好的噱頭,但可惜的是,諸星團在整部劇中卻沒有一點隊長的樣子,他仿佛整天都在考慮怎樣折磨雷歐一樣,遇到事情,動不動就感嘆自己能變身該有多好。
對於其他隊員更是不管不顧,在此之前的奧特曼系列,防衛隊與奧特曼有著非常之深的羈絆,尤其是劇中的隊長,可以說是各有特色,並且擁有帶動隊伍的能力,而這些魅力,我們完全看不到隊長諸星團身上有,除此之外,對於劇中的其他角色,哪怕是鳳源的女友,也完全是一個工具人角色,在這樣的氛圍下,雷歐的故事只能是用七零八落來形容,並且雷歐孤膽英雄的風格,其實也沒有堅持下去,這也是為了收視率做出了許多妥協,以及後期為了減少成本,直接讓諸多演員下線的行為,都讓雷歐的故事千瘡百孔。
尤其是後期的圓盤生物系列,仿佛就是為了湊夠篇幅而完成作業一樣,無論是故事還是特攝都到了粗製濫造的地步,所以說,雷歐的失敗,絕對僅僅是因為劇情黑暗的原因,甚至雷歐的悲慘遭遇,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安排的,當然了,雷歐本身自然是非常有魅力,也是大膽創新的角色,但可惜的是,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圓谷不考慮市場和資金的情況下拍攝這樣的作品,毫無疑問就是一場自殺的行為,雷歐前三集就花費了大量的經費,使得雷歐前三集的特攝場景與中期,完全就是兩種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