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廣大動漫愛好者對澤野弘之這個名字應該並不陌生,不少動漫中都有他的音樂作品,其曲風不但具有極高的辨識度,樂曲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如我們所熟知的拔劍神曲《βios》,核爆神曲《MKAliez》,還有《α≠a》《Vぉ1℃→Ki母∪》之類,怒刷時髦值,中二度爆表。
對於這些曲名,有些人認為是有特別的含義,有些人則認為沒有意義,完全是"臉滾鍵盤而來"。那麼澤野弘之本人又是怎麼解釋的呢?
對於音樂作品的命名,澤野弘之說到,在他早期創作時,主要採用與影片較為契合的名詞作為曲名,如《醫龍》中的《Blue Dragon》、《自虐之詩》中的《自虐の詩》等。
然而隨著作品數的增加,澤野擔心這樣名字會限制聽眾對音樂畫面的想像,比如聽到一首抒情樂,如果聽眾並不知道它的曲名,就可能會聯想到漫天飛雪,也可能感受到戀人之間的情愫,聽的人不一樣,感受也就不同。但如果聽眾在聽之前就知道這首曲子的名字叫《雪》,那就會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思維會被限制在"雪"的場景裡。「這是我賦予他們的感受,而不是聽眾自己的,"澤野弘之說。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讓聽眾欣賞音樂時能夠自由想像,澤野進行了許多嘗試,終於變成現在這種"胡亂、毫無意義的命名方式"。這些亂碼似的曲名,目的就是為了不讓觀眾感受自己想表達的含義,讓他們通過自身的感覺去理解曲子。
那麼,這些曲名真的就是沒有任何含義的臉滾鍵盤嗎?其實並不是,這些看似亂碼的曲名稍加理解還是可以明白其中的意思,打亂的目的是為了讓聽眾不容易看懂,從而忽略對曲名的猜測,而不要多想。
但從結果來看,似乎起到了反作用,大家不但沒有忽略曲名,反而引發出各種猜測和聯想。"本來想要大家忽略曲名部分,現在看來反倒有些弄巧成拙了呢,"澤野在接受採訪時,說到這件事也有些哭笑不得。
這裡也為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澤野式"滾鍵盤"命名大法:1.符號象形字母;2.英/日文諧音; 3.使用樂器縮寫;4.加入製作樂曲日期;5.使用其他語言文字;6.字母重新組合(例如《RE:I AM》就是將Aimer字母打亂重新組合得來,這一點也在澤野的訪談中得到確認)。
說了這麼多,下面貼幾張圖,大家隨意感受下澤野式的音樂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