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行業扛不住了?大規模關店來襲,未來前景渺茫
推薦語:2020年,一場疫情的來襲影響了全球的經濟發展,即便是目前,世界上仍有很多國家仍沒能有效地控制住疫情。另一方面,雖然我國已基本控制住了疫情蔓延,但有不少行業還是因此受到了影響,比如實體店行業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
此前,我們提到過一個在國內即將「倒閉」的行業,那就是網吧。但現在有一個行業的發展情況也和網吧不相上下,它就是線下咖啡店。
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咖啡服務行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有高達83%以上咖啡門店出現了閉店的情況,不管是道上的老玩家還是新人,無一例外地遭到了「洗禮」。
咖啡,事實上就是用經過烘焙磨粉的咖啡豆製作出來的一種飲料。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其與可可、茶同為流行於世界的主要飲品,全球有約三分之一的人飲用。
而且,咖啡也是國人比較喜歡的飲品之一,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網際網路相關工作崗位的增加,使得我國咖啡產業總體呈緩慢上升的趨勢。
比如漫咖啡、costa等,都是國人比較熟知的咖啡品牌。但是如今,我們在各大城市已經很少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即使是在收入較高的北京、上海等地區,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關店現象,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一方面是受到疫情的影響,人們不願意再跑去門店飲用咖啡,享受懶散的時光;另一方面則是隨著網購逐漸成為主流,速溶咖啡已經是人們購買咖啡的一個主要品類,很多品牌經營重心開始從線下搬到了線上,所以出現咖啡門店「關店潮」也是正常的現象。
咖啡大佬第一次來到中國
說到咖啡界最知名的品牌,非星巴克莫屬。
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國貿開了第一家店,那時中國還沒有形成咖啡市場,有的是像上島咖啡這樣的臺系咖餐品牌,星巴克也享受了第一波紅利。但從其人群定位上,也決定了星巴克在國內發展是有限的。畢竟去星巴克消費的一般都是高收入的白領或者老闆,普通人根本消費不起。
星巴克很強勢地告訴大家,咖啡消費不只是喝一杯咖啡,是要有社交屬性、要有空間、要有場景的體驗在其中的,那才是真正的喝咖啡。
所以長時間以來,喝咖啡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高端、上檔次」的事情,和普通人關聯甚少,至於咖啡好不好喝,那倒也是其次。
而如今咖啡店不斷出現閉店情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盈利不佳。近年來高昂的房租成本、人工成本已經把實體門店的利潤壓得很低,雖然在此前有瑞幸咖啡等咖啡品牌通過融資實現了短暫逆襲,但長遠砸補貼的方式,是很難把生意做長久的。
不知道大家對此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