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篇以女扮男裝求取功名富貴為主題內容的小說,《聊齋志異》中的「顏氏」取材並不算太新鮮,而故事亦不夠曲折奇幻,相比那些美麗的仙鬼狐妖故事,歷來少有人關注。
曾經,我也以為這不過是一個「誰說女子不如男」的俗套故事,是女性的讚美詩,初讀時並未走心。然後不久前再讀,竟然有了截然相反的理解和感受。
不,這不是在歌頌女性、讚美女性的小說,在它的背後,深藏著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歧視和嫌棄。更悲哀的是,女性自己,亦是認同這種文化、維護這種道德,哪怕已然全面碾壓男人、在男性的世界裡亦成功優秀的女性,依然擺脫不了這份自甘卑微,甚至覺得這是一種恥辱——如此,著實讓人無語無奈。
才女顏氏的故事:
顏氏沒有名字,她是個孤女。
從小她隨父親讀書,聰慧穎悟、過目難忘。父親曾經又驕傲又遺憾地說,我家有個女學士,只可惜不是個男孩。因為鍾愛這個女兒,期望她能嫁個貴婿,所以輕易不肯許婚。後來父母雙雙故去,顏氏還待字閨中。
這一日,鄰居婦人來找顏氏,請她看一封信。原來這是一個書生寫給婦人丈夫的信,文筆流暢,字跡亦寫得瀟灑漂亮。顏氏不覺心生喜歡,反覆看了好幾遍。婦人看出了顏氏的心思,對她說,寫這封信的書生我見過,真是個翩翩美少年。他和你年貌相當,也是父母雙亡,你若是有意,我去做媒說合。顏氏不語,自是默許了。
在熱心鄰居的撮合下,顏氏和書生很快成親。這書生果然如婦人所言,長得又帥口才又好,字也寫得漂亮,二人很是相愛。可時間長了,顏氏才發現,這書生其實是個繡花枕頭,文章寫得很糟糕。她對丈夫說,都說是文如其人,可你的文章真是配不上你的人啊。
顏氏不甘心,便開始督促丈夫讀書,不僅扮演了嚴師畏友的角色,更以身作則、言傳身授。每到黃昏日暮,顏氏就坐在桌前讀書吟哦,時常讀到三更才睡覺,為丈夫做表率。
在妻子的陪讀下,書生有了些進步。無奈幾次參加科舉都名落孫山,他們的日子越來越困窘。男人很鬱悶,情不自禁哭了起來。顏氏不高興了,對丈夫說:「你怎麼不像個男子漢大丈夫啊?這麼笨這麼慫。要是我換了男裝,別說科舉考試,就是高官厚祿也隨便就能得到。」
這話說得太大了,書生當然不服氣,對妻子說:「你一個閨閣婦人,什麼都不懂,以為功名富貴像你做飯煮粥那麼容易?!你要是男人,恐怕跟我也是一樣。」眼見丈夫生氣,顏氏連忙安慰他說,你別生氣。等到下次考試日期,我穿男裝代你去應試,如果也落第,一定再也不說你了!書生說道,你沒嘗過黃連苦,真應該讓你去試試,就知道有多不易了。可你替我去考,弄不好會露出破綻的。顏氏說,替你考,那不過是隨意說笑。不過,我可以穿男裝跟你一起回家鄉,假裝說是你的弟弟。你從小隨父母離開家鄉,族中人誰知道你有沒有弟弟呢?書生點頭,覺得可以試試。隨後,顏氏進屋換了一身男裝出來,書生一看,果然是個翩翩美少年,頓時大喜。
夫婦二人於是告別鄉鄰,自稱是兄弟二人,回到了書生的家鄉順天府。在那裡找到了書生的堂兄,居住下來。顏氏很少出門,只在房中刻苦攻讀,什麼來往應酬,都是書生出面應付。顏氏的文章流傳出去,大家發現文採斐然,不覺爭相傳閱。她的名氣越來越大,時常有人慕名前來拜見,顏氏也只是出來作個揖就回去,從不多言。又有人高門世家想與之結親,他只是說,我立志要做一番事業,考不上絕不結婚。
不久,顏氏和丈夫一起參加考試,書生又一次落第,顏氏卻以第四名的成績考中舉人,第二年又連捷進士,被授予了桐城縣令,後來又升任「河南道掌印御史」,十分顯赫。然而女扮男裝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顏氏不久就託病辭職,回到家鄉。時常有賓客來拜見,顏氏都婉言謝絕。如此深居簡出,又不娶妻,讓周圍無不驚疑奇怪。
就在此前後,明朝滅亡,清朝入主中原。顏氏才對堂嫂說了實話:我本是你家兄弟的妻子,只因男人無能,沒法安身立命,我便女扮男裝求取功名。我深怕被人知道傳揚出去,被皇帝召見,讓天下人恥笑。說罷顏氏於是脫下靴子,原來靴子中塞滿了棉絮,她果然是個小腳婦人。
再後來,顏氏借著明清易代、天下混亂之際,讓丈夫承接了自己的職銜,自己「扔閉門雌伏矣。」回去做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深閨婦女去了。因為顏氏沒有生孩子,她又主動為丈夫買妾。
顏氏儘管表現得如此大度豁達,可心裡還是有幾分委屈的。便對丈夫說,人家顯貴之人都是自己花錢買妾侍奉自己。我也當了十年的高官,卻還是一個人。你哪來那麼大的福氣,卻坐享豔福呢?!書生也很知趣,連忙對妻子說,那你也買幾個面首服侍你吧,我沒意見……
因為顏氏的官職,書生的父母亦受到誥封。時常有紳士來拜訪書生,以侍御之禮相見。然而書生終究有愧,終生也沒有做過屬於官員的轎子……
沒有名字的主人公,意味著什麼?
聊齋中很多篇章,主人公都是有名字的,尤其是女主人公,名字還特別好聽,比較嬌娜、青梅、珊瑚、錦瑟等等。讓人奇怪的是,這篇「顏氏」,不僅女主角只有一個姓,男主角更是姓名都沒有,通篇的稱謂就是「某生」、「生」。如此這般,作者這也太怠慢了吧?起個名字能累死嗎?更不至於江郎才盡吧?
起個名字當然不累,可作者為什麼就是不肯呢?這,是不是另有深意?莫非,這篇故事真的有原型?而這個原型卻不肯也不願被人知曉。作為一名寫作者,遇到一個有表達欲望的好故事,怎麼捨得放棄?可寫出來了,又不想給原型帶來困擾,於是乾脆隱去了能隱去的所有姓名,讓讀者就想探究,也無從猜測。
為什麼會這樣?自古以來,那些女扮男裝的故事,比如木蘭替父從軍、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生死相愛,黃崇嘏考中狀元等等傳說,不都被人津津樂道,流傳甚廣嗎?
翻閱歷史,我發現上面這些故事,都發生在宋朝之前,那個時候雖然男女也不平等,但對女性的束縛還沒有那麼森嚴。從宋朝之後,纏足、貞操、禮教等等等不斷壓抑著女性的身心,不僅社會的主流觀念已經形成,女人的思維也慢慢被鉗制固化,「相夫教子」「望夫(子)成龍」成為她們人生最主要的目標和追求。
社會壓抑女人,男人輕視女人,連女人自己,都不由自主地迎合社會和男人的道德與審美,嫌棄怠慢優秀能幹的自己。
就像小說中的顏氏所說,自己女扮男裝應試做官,雖然什麼都不比男人差,但卻「深恐播揚,致天子召問,貽笑海內耳。」她特別害怕被別人知道真相,以至於被人恥笑——顏氏並不以自己能夠在男性的世界裡馳騁縱橫而驕傲,反而擔心自己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笑柄。這份深入骨髓的卑微和壓抑,配不上她的才情與優秀,實在太令人悲哀了。最終,這個曾經不讓鬚眉的大女人,還是回到深閨做小女子去了,不僅將自己的官銜讓給丈夫,還要給他買妾尋歡……
顏氏如此,生活在三百年後的我們,也沒進步多少。
人們對女子評價依然差不多:「年輕貌美」、「精緻優雅」才是最大的讚美,婚姻幸福才是人生贏家,只有事業和家庭兼顧平衡才值得羨慕驕傲……社會這樣,男人如此,女子自己也是這般。
就說我自己吧,因為愛讀書,能寫點文字,時常被會周圍人稱為「才女」。那時候,我特別不喜歡不高興這種稱呼,覺得這根本不是誇獎,遠不如「美女」讓人愛聽;我工作努力,文章時常發表,孩子也聽話懂事,可卻在親友中還是個失敗的女人,自己也深感自卑慚愧,因為我做不好家務,不夠精緻優雅……
不知不覺,根深蒂固的男權文化已經融入我們的血脈肌膚之中,內心的評價標準都是這些男人制定的。願我們都能夠擺脫這種束縛,我已經與自己和解,願親愛的你,也能對自己好一點——不僅是買買買,更是心靈和精神的強大與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