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9 04: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今天剛生下的小牛犢,你看臍帶還連著呢!」5月21日上午9時,記者來到海勃灣區千裡山鎮巴音烏素村村民趙子清家,趙子清和妻子烏雲高娃指著牛犢欣喜地對記者說。
趙子清今年61歲,年輕時在生產隊幹活出了事故,不幸失去了右手,妻子烏雲高娃也常年患病。「那些年,要是沒有低保,僅靠幾畝地和幾隻羊,一年收入連1萬元也達不到。」趙子清說。
「後來為了改善生活,只要是我能幹的活兒,我一點兒都不挑,收入勉強能夠日常花銷。為了給家裡蓋個像樣的房子,我們只能從日常開銷裡一點點地省,攢了幾十年,直到2012年,才勉強湊夠蓋房的錢。」回憶起過去生活的艱難,趙子清感慨地說。
房子蓋起來了,趙子清家的生活變得更加捉襟見肘了。2014年,趙子清被納入巴音烏素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隨著醫療報銷比例的提高、有了村集體經濟的分紅、幫扶單位時常送來的米麵油等等,趙子清家的生活開始慢慢有了起色。
但趙子清並不滿足,他說,不能只靠政府養著,他要藉助好政策,靠自己的雙手,早日將這頂窮帽子摘下來。他發現這幾年牛肉的價格一直波動不大,而且因為營養價值高、買的人多,就想著養幾頭肉牛發展養殖業,可一想到買牛的資金,他又沒了信心。
「沒想到,不久後,海勃灣區的幹部主動入戶摸底調查,了解我們貧困戶的需求,我就大膽說出我想養牛致富的事兒。很快我就拿到了一筆5萬元的扶貧貸款。」趙子清激動地說。妻子烏雲高娃卻很緊張,對他說:「萬一賠了咋辦,咱們拿啥去還銀行的錢?」但趙子清堅信,養牛致富是一條好路子。
說幹就幹,趙子清用5萬元貸款買了20多頭牛犢。創業是艱難的,也是艱辛的。對於這些「寶貝」牛犢,他百般呵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為牛添飼料,清掃牛舍,深夜還要再到牛棚轉一圈,觀察牛的生長情況、健康狀況等,發現異常,便會及時診斷治療,不敢有半點疏忽。
雖然每天累得雙腿像灌了鉛,可趙子清卻顧不上休息。他買了很多養牛方面的書籍,起五更、爬半夜,利用一切空閒時間一本本地啃,使自己從一點不會到變成養牛高手,憑著一股勁兒,他掌握了牛的適應期、增肉期、催肥期等知識。
「將打碎的青草與骨粉、玉米面混合起來餵牛效果非常好,在草料裡加入酒糟,酒的香味既能增加牛的食慾,還能促進腸胃消化,讓牛充分吸收草料營養,肉質也更加鮮嫩……」提及養牛的技巧,趙子清說得頭頭是道。
海勃灣區住建局還幫著趙子清改造了牛棚,駐村專幹幫著跑銷路,這讓趙子清更加放心大膽地養牛。他的努力沒有白費,他養殖的肉牛各個膘肥體壯,皮毛髮亮。如今,不僅還清了5萬元貸款,還在想著擴大養殖規模。
「趙子清買的牛品種好,他又是難得的養牛高手,所以養牛賣肉對他而言已經是小錢了。現在趙子清賣牛犢,一隻稍大些的牛犢可比好幾隻成年羊都值錢!」巴音烏素村第一書記劉哲告訴記者,「大家也知道趙子清家的牛犢品相好,每次小牛還沒出生,就已經有人來預訂了。」
「現在養的牛越來越多,棚裡都快裝不下了,過兩天還要再下4頭,我打算過兩天再賣一批。」趙子清笑著說。「那趙叔你又要大賺一筆了。」劉哲回應著。
偌大的房屋窗明几淨、家電齊全,屋後是成群的牛羊……趙子清滿意地看著家裡的一切,開心地告訴記者:「別看我年紀大,但我也能憑好政策和自己的雙手,過上好日子。」
記者手記
採訪趙子清時,他說的最多的是感激的話語,但他卻不願意說起那段艱難的、帶著「貧困戶」帽子的日子,只要說到種植田地、學習養牛技巧、還有家裡的好日子,他和妻子就會變得滔滔不絕。
趙子清希望自己也可以成為幫助別人的人,而不是需要等待幫助的人。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念頭,趙子清從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為了村裡家喻戶曉的養牛達人。如今,巴音烏素村的村民們都在羨慕趙子清的好生活,他們正在榜樣的帶領下,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奮力奔跑。
來源:烏海日報官方微信
編輯:郝維濤
初審:張小龍
監審:張 超
微博:內蒙古-活力海南
徵稿郵箱:hnqrmtzx@163.com
原標題:《弘揚蒙古馬精神·身邊的榜樣 | 趙子清的養牛致富經》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