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強榮獲內蒙古文學創作「索龍嘎」獎

2021-01-18 正北方網

8月14日,第十二屆內蒙古自治區文學創作索龍嘎獎頒獎,30篇作品獲獎。包頭日報社晚報記者、青年作家李亞強憑藉散文《夜晚》獲得「索龍嘎」獎,是包頭市今年唯一獲此殊榮者,也是「索龍嘎」獎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

據介紹,「索龍嘎」獎作為內蒙古自治區文學創作最高獎,每三年舉辦一次,旨在表彰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思想性、藝術性強,有溫度、有深度,能代表內蒙古自治區文學創作最高成就的文學作品。自1984年評選以來,約有700多部作品獲獎,幾乎囊括了自治區改革開放以來所有優秀的作家、作品。

第十二屆內蒙古自治區文學創作「索龍嘎」獎評獎工作從今年3月開始申報工作,共涉及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文學評論、兒童文學、文學翻譯等9個文學門類,符合申報條件的共371篇(部)作品,6月22日至24日,初評評審委員會從中評出130篇(部)作品進入終評,終評委員會經過兩輪投票,從中評出30部擬獲獎作品。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內蒙古自治區2015年至2018年三年來文學創作持續繁榮的態勢,凝聚了廣大作家長期以來辛勤耕耘的汗水,體現了內蒙古自治區各文學門類創作的代表性成就,是對走進新時代內蒙古文學滿懷信心的回顧與展望。

本屆評獎採取實名制投票,分初評、終評兩個階段進行,初評和終評環節各進行兩輪投票,初評階段主要由區內專家擔任評委,終評階段邀請國家級評委參與,邀請公證人員對最終投票結果進行現場公證。最終,經過4輪專家評審評選出30篇獲獎作品,其中,蒙文獲獎作品14篇(部),漢文獲獎作品16 篇(部),漢語散文作品僅3篇。

「此次能夠獲得『索龍嘎』獎非常高興,更多的是意外,因為無論從年齡還是寫作資歷,我都不佔優勢,有很多人作品要比我好很多,可能是考慮到我是年輕作者,我更願意看作這是對年輕作者的鼓勵和獎掖,所以說這個榮譽應該不是我一個人的,而是給所有像我一樣堅持文學夢想的年輕作者們的。」李亞強說,獲不獲獎對一個寫作者來說並不代表什麼,準確地說只是一種階段性的自我對照,這不是一個寫作者的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一種鞭策,激勵自己以後寫出更好的作品,來回饋喜歡自己的讀者,來回饋這個讓人失望而又充滿希望的時代。

據介紹,《夜晚》首發於老牌知名文學刊物《美文》,著名青年作家黃海撰寫評論,以非虛構的方式勾勒了一個外地人在包頭工作、生活、戀愛到最後定居的故事,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不斷潛行、搬動、遷徙、像候鳥輪迴,《夜晚》中的我每天處在一個被夢話的城市邊緣,在抗拒與迎合的前提下,世界的戰爭在一個人的內心充分展開。簡樸的文字是作者切身生活體驗的文學記錄,也是一個時代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人口社會流動的真實寫照。作品發表後引起較大反響和共鳴,有讀者評論:「這是一個人的夜晚,也是很多人的夜晚,更是一代人的夜晚。」

李亞強1989年出生於甘肅省通渭縣,現為《包頭晚報》記者,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包頭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近年來先後在《詩刊》《美文》《青年作家》《星星》《草原》《廣西文學》《散文詩》《鹿鳴》等刊發表散文、詩歌作品,作品入選《2010年中國高校文學作品排行榜》《2016年中國精短美文精選》《2016年中國散文詩精選》等,曾獲第二屆河北散文大賽三等獎,參加第十七屆中國散文詩筆會。

《夜晚》

1

我從夢裡醒來的時候,凌晨三點,屋裡黑漆漆一片,只有手機充電器上的微光,掛在兩面牆之間細繩上的衣服,如魅影一般映照在屋頂,頭皮一陣發麻。夢裡是故鄉的黃昏,一個人在早已乾枯的河畔前行,微陡的坡上草枯黃,回頭的一瞬間,一位面容模糊的老人從眼前飄過……

顫抖的雙手按不住咚咚的心跳,摸索著打開床頭的燈。屋子的輪廓一下顯現,鋪著報紙的長桌上堆積著沉甸甸的各色書籍,驚慌的蟑螂左衝右突,迅速消失在暗處,逼仄的衛生間水聲嘀嗒不止。小矮桌上凌亂地擺放著鍋碗瓢盆,半瓶沒有喝完的啤酒,破舊的床頭柜上,一本沒有合上的書依著幾十元的小皮包,包裡是錄音筆、採訪本、香菸。

天氣冷加上噩夢,身體顫慄不已,下床拿起半瓶啤酒,咕咚咚幾口下肚,屋內的暖氣冰涼,幾個象徵性的暖氣片永遠沒有被窩的溫度高,啤酒就像冰鎮過一樣,桶裡的水早已經結成冰碴。點起煙,有些嗆鼻,拉開窗簾,窗戶上一層不規則的冰花,哈氣、擦拭,逼仄的小院輪廓立即顯現。這是一座蓋有南北兩棟三層小洋樓的院子,租客雜七雜八,連房東也搞不清租客到底是什麼職業。白天,這些操著各地方言的租客各自奔向自己的前程,散落在這個城市的各個或明或暗的角落。院子空空落落,巷子裡偶爾會有收破爛的悠長的聲調婉轉,一聽就是河南人的口音。晚上巷子裡熱鬧起來,院子裡也熱鬧起來,鍋碗瓢盆碰撞的聲音此起彼伏,孩子的哭喊聲,大人的咒罵聲,新聞聯播的聲音,混合成一股雜音,飄蕩在院子上空。不一會兒就能聞見東西南北各色菜的香味,江浙菜的甜味、川湘菜的辣味、魯菜的鹹膩味,這個時候的院子,是最具生活氣息的。

這個小院居住著二十幾戶如我一樣的天南海北的外地人,而在這個0.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這樣的小院落有上萬家,流動人口2萬多人。也正是因為如此,經常在夜裡,會有轄區派出所民警到訪,蠻橫的敲開門,環視一圈屋內,然後讓你掏出身份證登記。

有一段時間,我的身份證丟失,老家正在補辦,這讓半夜到訪的民警警惕起來,不斷查問詳細信息,我也開始緊張起來,似乎巷子裡的一件案子就與我相關。原本就不怎麼利索的普通話,這時候更加有些吃力、咬字不清,民警的嗓門開始高起來,語氣也已經變得不和藹,這時候才想起小皮包裡的記者證,急忙掏出來遞給對方,翻開看了又看,在我和照片之間不斷比對,最後才寄出一句:晚報的記者,為啥住在這裡?

是啊,為啥住在這裡?樓上的一對河南夫婦會說便宜,因為這裡每月的房租水電費加起來才200多元;隔壁的四川夫妻倆會說方便,因為他們的小賣部就在門口的巷子裡;三樓的一個在飯店打工的小夥子則一臉茫然,為啥住在這裡,他也不知道為啥,搬來搬去還是在這個巷子裡。這個疑問也成為我很久一段時間內思考而又無解的問題,從上學到工作,一次次的選擇,最終以定位式的準確維度將我安排在這裡,不住在這裡又能住在哪裡呢?

2011年,我在趙家營村的一場夢醒後,決定逃離。

2

78平米的房屋,原本兩室一廳,老房東至今驕傲不已。這是包鋼集團上世紀處級領導才能分到的房子,幾十年過去,這裡成為這個城市最古老的存在。後來屋子被分成三室一廳,老舊的房屋格局導致客廳無法利用,長期成為我們堆放雜物的地方。好在有單獨的廚房和衛生間,這是我對城市生活最起碼的要求,有廚房,就有家的味道。

2012年,和報社的另外兩個同事合租了這裡的房子,成為我在這座城市的第二個住處,我覺得,與這座城市的感情上升了一步。雖然是老小區,但是這裡交通生活方便,向北不到1000米,就是一個較大的菜市場,我每天都要去那裡買菜,把日子當日子來過。門口就是公交車站,直通火車站,我似乎隨時都在準備回家,這一趟公交車為我永遠敞開大門。這讓我感激不已。往西過兩個路口,就是一個超市,偶爾我也會推著購物車,在超市裡走上一圈,買幾個比菜市場貴一倍的土豆或者洋蔥。往東1公裡,則是這個城市最繁華的所在,我在無聊的時候,也會儘可能得去靠近這個繁華地,看看人流、車流。

來自東北的同事燒得一手好菜,周末時我們會圍坐在客廳裡,夏天提上幾扎啤酒,冬天拎上兩瓶白酒,一頓飯吃一下午或者一個晚上。更多的時候,是我們各自的相安若素,東北的同事每周都去遊泳,甘肅的老鄉兼同事流連在各種人際交往場合。我一個人守著出租屋,偶爾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擦擦廚房的地板和案臺,打掃一下幾個月沒掃過的客廳,給客廳的幾盆行將枯萎的花澆點水。然後出門向北奔向菜市場,給自己做一頓家鄉的面片。

然後剩下的是大段大段的時間,時間多麼廉價,如同一幅只有框架的素描,沒有可以填充的內容,看不清顏面,看不清腳步,如同我在這個城市看不見的未來一樣。

一個人最難熬的是時間,心靜不下來,書無從看起。自行車就在樓下,向西騎行不到兩公裡,就是昆都侖河,這個城市的一條人造河,每年都有很多人,一頭扎進三四米深的河裡,直到被人從水裡撈上泛白的屍體,才能知道這個人卑微或者不平凡的事跡。河東岸是一長條景觀帶,夏天有各色的花,樹木蔥蘢,長條椅子上,一直都有甜蜜的情侶相擁而坐。

聽著歌,我在昆都侖河東邊的人行道上騎行一圈,坐在河邊的長椅上抽菸,等著夕陽下山,然後在街燈全部點亮的時候回家。

老屋窗戶窄小,光線暗淡,屋內的家具也粘上了經年的塵埃,有些灰暗的色調。淡黃色的木質地板,時常提醒著房東曾經顯赫的身份,客廳電視牆上是一面長寬各有兩米左右的大鏡子,電視沒有介入有線,成為名副其實的擺設,我時常坐在電視對面的舊沙發上,呆呆看著鏡子裡的自己,越看越陌生。

目光無神,情緒低落,種種跡象表明,我被一種名為孤獨的症狀纏繞。

不可抑制,如在大四為工作煎熬的那段時間一樣,我開始喝酒,甚至有些酗酒。家裡堆滿了各色的酒,本地產的啤酒、白酒,超市買來的紅酒,隨時等待讓我一醉方休。我也隨時能夠找到理由,與他們發生聯繫。白酒刺喉,越喝越順暢,就著一包花生米或者一部爛到家的國產電影,一兩個小時的光陰就能一瓶下肚,然後昏昏沉沉睡去,直到屋子裡的光線變得明亮起來。

2012年,在那個光線暗淡的出租屋,我不斷品嘗著一杯名叫孤獨的酒。

3

在大學畢業之後到找到工作之間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的戶口和我一樣,在空中飄著,沒有著落。我就這樣飄著,一會兒落在事故現場,一會兒落在出租屋裡,一會兒落在城市車流不息的街道上,更多的時候,是落在心裡,落在空蕩蕩的心裡。

每天騎著自行車去採訪,自己都覺得搞笑,身上隨時帶著的是一個人的戶口薄,因為上大學農轉非,畢業打回原籍還是非農戶口,落不進原來的家庭戶,只能單另被分離出來。沒有本地戶口,加上剛來沒有記者證,整個就是一個黑戶,每次採訪心虛得像冬天的蘿蔔。每周總有那麼幾次,我要給主任打電話,要介紹信,蓋著單位紅戳的,一些單位才能接受採訪,這是對一個新記者的考驗,我懂,等到那個名字在報紙上出現的時間夠久,以後名字就是一張無形的記者證。

我做過努力,想把戶口落到單位戶上,主任跟我說,自從上一批開始,報社才開始招收外地人,所以一直都是本地人為主,並沒有集體戶,也就是說外地職工無法辦理落戶手續。我理解為拒絕,是一個單位,一個城市對外來人的拒絕,這樣的拒絕讓人心生絕望、壓抑、無助等負面情緒。因為這一紙戶口,有時候就是差距,就是我和這個城市之間的距離。

但這總歸還是不影響我實際的生活,購物沒人要我本地戶口,坐車沒人要我本地戶口,喝酒也沒有人要我本地戶口。我也從來沒有因為本地人或者外地人而吃虧或佔便宜。所以在很多時候,我還是能夠隨心所欲的去生活,操著一口蹩腳的普通話採訪、交流,必要時爭吵。

但是後來我逐漸感受到了戶口的強大和帶給人的絕望。

報社沒有編制,工作就像一包隨身帶在身邊的鋪蓋卷,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捲鋪蓋走人。所以那時候總是想,要是有一個編制多好。報了幾次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考試,最終報名審核直接被卡,原因就在戶口。最後一次報考公務員被卡,我垂頭喪氣地騎著自行車去昆都侖河邊散步,這個城市的一條景觀河,不會流動,風吹不動,雨注不滿,岸邊的楊柳依依,每一個人踱著悠閒的腳步,那是本地人所有的。外地人都是匆匆的,邁出去的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一直看到太陽從河面上走下去,我扔下菸頭,給父親打電話,我要遷戶口。

說起來容易,落戶其實也不易,單位沒有集體戶可以接收,需要自己找單位。問了身邊僅有的幾個朋友,竟沒有一個可以辦理落戶手續。落戶最簡單的三種方式:買房、單位掛靠、集體戶,我一種都沾不上。最後才在酒桌上找到一位內部人,在她的指點下一步步辦理手續,寄回老家,然後老家再寄回其餘文件,交錢落戶,成功掛靠在人才交流中心,成為本地戶口。

等上半個多月,新身份證拿到手,不禁有些戚戚然,戶口與身份,就像一道牆,牆裡牆外本無區別,但是總在關鍵的時刻,這道無形的牆,成為一種區分。

祖母在電話裡也有些傷感,她覺得從小長在自己身邊的孫子突然就這樣離開了,從這個家庭的戶口上消失,從此沒有蹤跡,若干年後,誰還能知道遠在他鄉的這個人。我一時無語凝咽,其實她不知道的是,這個戶口可能要陪我在這個城市,走更遠的路。

4

暗夜降臨,電廠的煙囪聳入雲天,黑煙順著風的方向飄動,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一會兒則一路向南飄去,城郊的夜深沉寂靜。我站在電廠門口,幾盞路燈的陰影下,等她。幾個小時前,因為一些瑣事,我們幾乎清算了所有的感情拋出了最惡毒的話語。我扔下工作,乘坐公共汽車來臨河,心情晦暗如電廠上方的天空。

包頭與臨河之間,坐火車隔著烏拉特前旗、五原縣兩個小站,沿途經過葵花地、瓜田、荒漠、鹽鹼地、小鎮、村莊、洗煤廠、小湖。坐汽車沿著大青山一路往西,直到巍峨的大青山與平地接壤,融為河套平原的一部分,山頂的植被綠了又枯萎,枯萎了又變綠。包頭與臨河之間,只有兩個多小時的距離,這個距離,是我可以企及的,可以奔走的,也是必須奔走的。這兩個小時的時間,有時候足夠我醞釀一個壞情緒,也足夠我醞釀一個好心情。

女友在臨河工作,每周僅有的兩天休息時間要在我與父母之間權衡,而我則需要在工作和女友之間權衡。兩個多小時的車程,雖不是銀河,卻成為我們之間的一道阻隔,這道阻隔成為時常的磕磕絆絆。

我們在電廠門口的重重樹影裡大聲理論,在一個不屬於我倆任何一個人的城市郊區理論,那些惡毒的話語像失控的箭,直插對方的心臟,我們彼此卻為此扭曲的快慰著。她哭著離開,我站在路燈打下的樹影裡不知所措,一場沒法收場的吵架讓人陡然慌亂,我抓著電廠的防護門顫抖不已,她不回頭的影子被路燈拉得好長。零下二十多度的氣溫讓所有生物慌張,一隻流浪狗匆匆從眼前竄過,天上星星稀疏得像被濾網篩過一樣。等她再次出來的時候,我們激烈的相擁,用最溫柔的話語為對方拔去那些穿在心頭的箭。那一夜,我們用最激烈地方式表達愛,我用盡全身的力氣,她拼命接納。是的,我們已經無法分離,在酣暢淋漓的結尾,我們亮出了內心的話語。

爭吵依然無法避免,就像平淡生活裡的刺,時不時出來刺痛我們平靜的心。生活理念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行為方式的不同,都成為我們爭吵的原因。最激烈的一次,我接納了一頭獅子在內心咆哮,手機在酒店的地毯上飛濺出不規則的碎片,每一個碎片都是一把怒火,指向已經並不明確的吵架理由。她嚇得蜷曲在一角,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失控,抱住她顫抖的身體。

當然更多的時候是晴天,臨河這座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城,接納了她,接納了我們未來生活的大半部分。我們時常在這個城市像主人翁一樣逛街、吃飯、看電影,住遍了這裡的每一個酒店旅館,熟悉了這個城市的每一條街道。火車與汽車則是一條最長的街。

從2014年底開始,我頻繁在包頭與臨河之間奔走。火車和汽車,就像兩條最長的街道,連接著包頭與臨河,連接著我和女友。這一年我開始注意,大青山上的雪終年不化,河套平原一年四季分明,春季種葵,夏季打瓜,秋季牧羊,冬季雪落滿方方正正的瓜田。

5

大包小包的行李整理了一整天,堆在床頭、書櫃的書,衣櫃裡的積攢,廚房裡的鍋碗瓢盆,還有隱藏在各個角落的雜物,被一一翻出來,找出大號的手提袋,一件件往進賽,整理完所有的物品,將近十個大袋子,被褥鋪蓋還在床上。我坐在空蕩蕩的屋裡抽菸,兩年多了,這個屋子和我剛來時沒有什麼變化,只有淡黃色的地板被電腦椅磨出了條條裂紋,臥室的門因為一次上鎖被踹開到現在都留著傷痕,臥室的燈管幾個月前換成了新的,這些都是我在這個屋子留下的生活的痕跡。

新租的屋子離單位更遠,騎自行車40分鐘的路程,但是距離女友家近了不少,這是讓人欣慰的。東面、南面臨街,臥室窗戶朝南,冬日陽光溫和,夏天烈日暴躁,客廳寬敞明亮,房屋南北通透,必要的時候,可以隨時邀請穿堂風進屋一坐。第一次來這兒看房子,我就決定了,就在這兒,談好價格,利用國慶假期搬家。

收拾好房子,請女友過來看,家具雖舊,然房子總歸是新的,深秋的陽光照進臥室,新鋪的床單,新換的被套,寬大的窗戶,六樓的視野開闊,躺在床上,女友不無感慨,要是這是我們的房子該多好。是啊,這要是我們的房子該多好。

在這個城市租房5年,換了3個住處,越搬越多的行李不斷提醒我,到了該在這個城市落腳的時候了。

決定在這個包頭買房,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很多次路過那些拔地而起的新樓盤,都要忍不住望幾眼,留意一下宣傳展板上的價格,然後對比自己微薄的工資,最後只能作罷。相比於大城市來說,這裡的房價並不高,即便如此,我這幾年的積蓄也不夠一套房的首付。曾經一度,我想過買一套二手房居住,而且也和女友實地去看了,價格適中、位置優越,最後因為過不了心裡的那道坎而作罷。二手房總歸是別人住過的,怎麼裝修,那個屋子都是別人留下來的氣味、溫度,房子如人,戀舊。

這一年,幾乎看遍了這個城市所有的新樓盤,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自己與自己抗衡的過程,房子的位置、價格、未來的升值空間,都需要綜合去考慮。怎麼選,都是與自己的那點工資較勁,兩個月的工資不吃不喝購買1平米住房,得等多少年,這個城市的一盞燈火是我自己點燃呢?

這一年的年底,我手提包裡拿著7萬元現金,如同千金巨石,讓我步履維艱,沉甸甸的。那是我在這個城市立足的本錢。我和女友拿出4萬元,父親從老家貸款2萬元,從舅舅處借1萬元,這些錢是首付款的尾款,在此之前,我已經傾盡所有,預交了4萬元首付款。11萬元,需要我騎著自行車在這個城市跑多少新聞,費多少周折,似乎已經無從計算。

房子在城郊位置。這幾年,城市周邊的一些農村開始拆遷,一些新樓盤在這些郊區紮根,價格較低,成為一些普通工薪階層的選擇。考慮到實際因素和未來不可控因素,最後選擇在這些地方購房,託了關係找了人,一個月工資購買1平米。好在,這個價位我還可以承受。

不止一次,在房子沒有交工前,我蹬著自行車去樓盤,在只有框架的樓裡思緒萬千,陽臺朝南,臥室朝西,客廳寬敞明亮,雖然不是南北通透,雖然衛生間和廚房窄小,但一想到這是我未來的家,心裡就止不住的激動。建築工人在樓體外進行粉刷,唱著明亮的網絡情歌,我在屋子裡一次次籌劃著裝修的風格,家什的擺放位置。

女友從網上購買了一套待上色的油畫,每天在工作之餘細緻地塗畫。那是一幅格調高雅的油畫,左側兩瓶法國紅酒,半杯紅酒顏色鮮明,旁邊是一捧開得明豔的鮮花,水果零散地擺在一邊。她說,等到咱們房子裝修的時候,這幅油畫就掛在餐廳,吃飯時看看,得多有食慾。

領上鑰匙的那一晚,我做了一個長長的夢—在這座城市最大的城中草原裡,我趴在草地上,看著一棵破土而出的小樹苗,在風雨飄搖裡成長,被風吹得一會兒匍匐在地面,一會兒左搖右晃,5年,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在數百米的高空俯瞰著城市裡那些熟悉的街道、建築……(原載《美文》上半月刊2016年第四期)

[責任編輯:韓偉麗]

相關焦點

  • 第十二屆內蒙古自治區 文學創作「索龍嘎」獎 表彰作品名單
    第十二屆內蒙古自治區 文學創作「索龍嘎」獎 表彰作品名單 (30篇/部) 2018年09月12日 11:11 來源:文藝報 作者: 字號 關鍵詞:中篇小說;蒙古文;短篇小說;漢文;文學評論
  • 趙大剪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榮獲「中國版權最佳內容創作獎」
    趙大剪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榮獲「中國版權最佳內容創作獎」 2020-12-16 21: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甲戲劇本《大稻埕》及劇目榮獲第六屆廈門文學藝術獎特別榮譽獎
    [新聞頁-臺海網]臺海網6月12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導 在日前揭曉的廈門市最高文藝獎項———第六屆廈門文學藝術獎中,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創作的高甲戲劇本《大稻埕》及劇目,均榮獲本屆廈門文學藝術獎的最高獎———特別榮譽獎。「很榮幸能在自己的家鄉獲得這樣一個重要獎項,我特別珍惜。」
  • 復旦大學中文系第四屆「朱光甫文學創作獎」頒出
    2019年11月2日下午,復旦大學中文系第四屆「朱光甫文學創作獎」頒獎大會在光華樓西主樓1101室召開。「朱光甫文學創作獎」由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85屆畢業生朱光甫先生家屬捐資設立,也是中文系歷史上第一個專門獎勵學生進行文學創作的獎項。
  • 7部作品獲遼寧「金桅杆」獎 網絡文學主旋律題材漸多
    遼寧網絡文學專項獎——第二屆遼寧網絡文學「金桅杆」獎日前揭曉,在12部提名作品中7部作品獲獎。第二屆「金桅杆」獎網絡文學獎繼續以我省網絡文學作品作為嘉獎主體,同時又將嘉獎對象擴展至省外。此外,在創作題材上,第二屆「金桅杆」獎仍然鼓勵那些比較明顯地凸顯網絡文學特色的作品。同時,對探尋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創作相結合的作品也予以關注,比如,以網絡文學敘事技巧書寫現實題材或主旋律題材的作品。獲獎作品題材廣泛本屆「金桅杆」獎獲獎作品覆蓋了歷史、軍事、玄幻等網絡文學類型,作品題材還涉及抗美援朝、國企改革、非遺等。
  • 北大校友餘澤民榮獲首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翻譯獎
    2017年12月28日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的首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頒獎典禮上,北大校友、旅匈作家、翻譯家餘澤民翻譯的《燭燼》榮獲「翻譯長篇小說獎」,原創穫獎作品為劉慶邦的《黑白男女》、呂新的《下弦月》、陳彥的《裝臺》和曹文軒的《蜻蜓眼》。
  • 敦煌市劇作家張自智創作的《關城燕鳴》榮獲甘肅優秀電影劇本獎
    敦煌劇作家張自智創作的電影劇本《關城燕鳴》榮獲全省優秀劇本獎。今年三月,為促進甘肅電影創作繁榮發展、發現培養編劇人才,甘肅省委宣傳部電影局面向全國電影創作者徵集已完成的電影劇本。經過廣泛徵集、組織評審,一批具有高度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和有市場潛力的好劇本入圍,其中10部電影劇本獲得優秀、創意劇本獎。
  • 向心而行——丁玲文學獎從地方走向全國的背後
    本屆丁玲文學獎小說類、散文類、詩歌類、文學評論類「成就獎」分別由著名作家王蒙、張承志、湯養宗、張炯獲得;葉兆言、彭程、江非、南帆等12名作家分別獲得小說、散文、詩歌、評論類「作品獎」;付秀瑩、朝顏、江汀、張定浩等12名作家分別獲得4個門類「新銳獎」。
  • 原創民族舞劇《騎兵》獲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
    王寧 攝中新網呼和浩特10月6日電 (記者 李愛平)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10月6日對外消息指,當日,由該院出品的原創民族舞劇《騎兵》得到業界和觀眾的一致認可,榮獲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荷花獎」是中國舞蹈藝術最高成就獎,以其評獎的導向性、公正性和權威性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
  • 第二屆揚子江網絡文學周在江寧開幕 24個作品榮獲「金鍵盤」獎
    中國江蘇網訊(通訊員 顧蓉蓉 記者 戚阜生) 10月29日,第二屆揚子江網絡文學周開幕式暨第二屆泛華文網絡文學金鍵盤獎頒獎典禮在南京江寧東山國際濱河街區舉行。本屆文學周在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江蘇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的支持指導下,由江蘇省作家協會、南京市委宣傳部、南京市江寧區委聯合主辦。
  • 阿古拉泰:跨越世紀的天籟彩虹——草原音樂文學創作的回首與展望
    近日,「2020·內蒙古音樂創作與發展研討會」成功舉行。 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國內頂級音樂專家學者和多年為內蒙古音樂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青年才俊匯聚一堂,共商內蒙古音樂創作與創新發展大計。
  • 黃曉明榮獲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
    在開幕式上,作為本屆展映的形象大使,中國演員黃曉明榮獲由法國政府頒發的文學藝術騎士勳章。   在授勳儀式上,法國駐華大使羅梁簡要回顧了黃曉明的從業經歷,講述了黃曉明與電影、與法國結緣的故事,感謝他在2018年和2020年兩度擔任法國電影展映形象大使。
  • 活動預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與文學對話
    你是如何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你在寫作的道路上經歷過怎樣的苦和樂?7月18日晚20:00,作家包訥睿、水孩兒、蘇晗(三人為魯迅文學院、內蒙古大學第九期文研班同學)與你相約包頭市新華書店閱書吧高新店,和你聊聊關於寫作的那些事兒。分享嘉賓:包訥睿包訥睿,包頭市人,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研究生。
  • 上海首設文學藝術翻譯獎
    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獎辦公室剛剛發布公告,宣布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選正式啟動。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獎範圍為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出版、演出、播映的作品,設文學翻譯獎和表演藝術翻譯獎兩個類別。
  • 《十月少年文學》雜誌榮獲第三十一屆香港印製大獎2019冠軍
    被譽為香港印刷業盛事之一的第三十一屆香港印製大獎近日揭曉,北京出版集團旗下《十月少年文學》雜誌201904期榮獲雜誌印刷冠軍。 《十月少年文學》是由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先生擔任主編,面向8至15歲的兒童讀者的文學雜誌。內容以當代兒童文學大家的中長篇作品為主,兼顧各種體裁的短篇作品,開創了國內兒童文學期刊新範式。
  •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吳巖榮獲2020年託馬斯D克拉裡森獎
    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教授、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吳巖榮獲美國科幻研究協會頒發的託馬斯·D·克拉裡森獎(Thomas D. Clareson Award,全稱The Thomas D. Clareson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ervice)。
  • 2019年掌閱文學獲獎作品匯總
    《糧戰》榮獲2019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年度最風光文旅IP」 《深夜兒科室》榮獲2019中國網絡文學+大會「現實」篇「年度十大影響力IP」推薦名單《聽見你沉默》榮獲2019中國網絡文學+大會「現實」篇「年度十大影響力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