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新聞 | 鏈通產才融合賦能創新引擎——新動能(煙臺)產業技術...

2020-12-09 澎湃新聞

今年5月,一樁跨越千裡的「產才聯姻」落定煙臺開發區:煙臺華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引入國家級高層次專家陳東,雙方將在當前國際最先進的化妝品微流控技術應用領域進行市場化開發合作。

多年潛心研發成果終於從「紙」變「現」,陳東說「很有價值感」;之於企業,人才技術「一舉雙收」,關鍵可實現產品升級高端媲美國際一線品牌,華昕說「共贏可期」。

促成這段產才締結良緣的背後,是新動能(煙臺)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專業化創新集成科技服務,通過「四不像」體制機制創新,打通從科技到產業「最後一公裡」,實現產業需求與人才技術的精準對接,為煙臺開發區新舊動能轉換持續提供創新動力支撐,凝聚創新活力賦能區域高質量發展。

新動能「媒介」產才聯姻

透明瓶體內,液體微珠晶瑩剔透均勻排布,淺淡色彩夢幻絢麗,塗抹稍許,膚感清透易吸……在華昕生物產品陳列室,利用微流控技術生產的乳液樣品呈現如工藝品般的精緻美感。

「微珠可視,是微流控技術應用於生物日化產品一種直觀效果,顛覆了傳統化妝品膏乳液態質,因技術門檻高,目前全球僅香奈爾化妝品有出品。」陳東說,「我們的液體微珠實現『水包油』,膚感更勝一籌。」微流控技術是通過MEMS晶片及製備在微納米尺度空間對流體形狀進行精確控制,交織化學、流體物理、微電子等多門學科,可廣泛應於3D列印、POCT檢測、器官仿生等流體參與產業領域,被譽為「影響人類未來15件最重要發明之一」。

然而,這樣一項「高大上」科研技術,在走出實驗室成果轉化的過程,卻是幾番碰壁。「太難了……」2016年,陳東作為哈佛大學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的學生學成歸國,成為浙江大學特聘研究員。在尋找合作開發企業中,其間環節之複雜,令擅長科研的陳東深感「力不從心」,「做市場確實非我所長。」

轉機,發端於2019年初夏。在一次全國性交流活動中,煙臺新動能產研院高級項目經理「偶遇」陳東,得悉其技術和應用落地需求,立即發出邀約——「來煙臺吧,你只負責做擅長的事,其他的交給我們。」

滿滿誠意打動陳東,雙方互動頻頻。不過短短幾月,陳東確認攜項目落地煙臺後,產研院立即藉助「中國煙臺海內外精英創業大賽」契機,積極推薦申報開發區領軍人才和創業資金,創建煙臺液秀生物科技公司,提供從前期項目公司成立、專利註冊、政策申報到後期經營、代帳等全鏈條服務。

合作推進步步加深。為精準對接本地企業需求,推動人才項目落地實施,產研院在煙尋找技術匹配企業。經多方遴選,以凍乾粉、「寡肽系」化妝品而聞名全國的行業新星煙臺華昕生物科技公司與陳東「一拍即合」成功牽手,共同進行可視化功能性化妝品項目中試合作。目前,中試生產已全面展開,一期計劃量產10萬支,各方收益按協議股權配比。

「新動能產研院的保姆式科技服務,令整個落地轉化過程非常順利。」陳東說,「在煙臺開發區、在企業,科研人才充分獲得被需要、被尊重、被信任的價值感,我願與華昕共同成長。」

「五角模式」開創新型科技服務體系

「煙臺開發區新興產業發展迅猛,對創新資源需求急劇增加,而高端人才擁有大批科技成果亟須產業化,這是企業和人才成功『聯姻』的根本原因。」新動能產研院執行院長王勇說,「我們要做的,就是打通產學研和資本的全鏈條通道,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最短、最優路徑。」

新動能(煙臺)產研院成立於2018年9月,作為響應山東省產才融合高質量發展戰略,煙臺市政府重點支持的創新科技服務平臺,產研院背靠「國千專家聯誼會」優勢資源,從「一出生」就成為推動科技與經濟、產業與人才融合發展的產物,為煙臺開發區創新驅動注入嶄新活力。

一端連著科研人才,一端連著產業市場,既非政府機構又非事業單位,既非高校院所也非研發中心,新動能產研院「四不像」的機構體制,使其在通過市場化機制推動產才融合共促科技成果產業化中,既「靈活」又「能闖」。

「863」計劃重點項目首席科學家程功弼博士的汙染控制與修復高端裝備製造項目,具有較好產業基礎。產研院針對項目成熟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託煙臺開發區產業政策、區位資源等優勢,引入專家項目成立煙臺蓋亞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企業北方總部中心。

專注於聽力測系統研發的陳放怡博士,創業初期資金短缺無法滿足需要。產研院通過嚴格的項目可行性論證之後給予資金、場地、人才等全方位支持,煙臺聽雨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成為產研院重點孵化企業。

「眼下,新技術、新業態蓬勃發展,技術孵化周期越來越短,唯有快速市場化的創新,才有競爭力。」王勇說

產研院建立全方位的開放合作機制,包括上下遊產業鏈技術、商務信息合作,高校研究院所的研發合作以及科研和檢測平臺共享等,通過創新搶佔技術和市場的制高點。

緊抓源頭瞄準應用,創新設立產才融合「五角模式」。即圍繞項目產業化、創業集約化、技術資產化、資產證券化、服務品牌化五個方面,面向企業與人才的不同訴求,開創具有針對性、差異化的科技服務體系。其中,企業服務層面,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建立創業導師體系,提供科技經紀人專項服務;人才服務層面,建立商業閉環服務,進行區域資源對接,提供多模式投融資等專業化服務,助力高層次人才科創成果精準落地轉化。

截至目前,新動能產研院已成功引入程功弼、劉宏、楊亞濤、餘海斌等10餘位國家級高層次專家項目,涉及環保科技、雷射精密切割、生物新藥研發、光電醫療器械、大數據等先進產業高端領域。

產才共創實現反向孵化

如何有效解決科研與市場「兩張皮」,是新型科技服務機構首要面對且一直在致力解決的共性難題。

「對於大部分企業而言,除非科技項目的風險極低,甚至穩賺不賠,否則企業是不會投資的。這是當下普遍現象,因而導致很多科研成果停留在『勝利的前夜』。」王勇說,「從實驗室到市場,要突破這道創新『壁壘』,就要求我們必須既懂科研又熟悉市場,同時了解企業需求,具備管理和統籌能力,扮演好多面手角色。」

新動能產研院的「多面角色」,首先是區域的「情報員」,從國際視野提供區域產業層面關鍵信息;其次是企業科技「經濟人」,為企業量身定製創新方案滿足剛需;同時也是科技人才的「大管家」,為專家出主意、鋪路子、保權益,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創業,最終目的是將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在創新服務實踐中,我們更多需要解決的是『人』的問題。」王勇說,「毋庸諱言,通常企業家大多個性較強,但科學家個性更強。」如何令兩者「相悅」避免「相斥」?「從人才與企業的第一次接觸,我們都會設定每一環節的應用場景,進行反覆推演,確保雙方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確保建立良好合作開端。」王勇說,以政府為背書,以信任為媒介,促成企業與人才喜結良緣,讓科技與資本聚合共融裂變化學效應。

在解決好「人」的問題基礎上,破局求變,作為科技服務產業的先行者,新動能產研院打破傳統科技服務壁壘,積極探索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引進高端人才,組建「科技智庫」團隊,為企業組建院士、專家顧問團隊,提供創新發展戰略諮詢、行業前沿技術指導、研發技術難通攻堅。

——培育新興科技項目,服務企業轉型升級。為企業尋找高技術、市場協同性科技項目,增加產品類別,提升產品壁壘,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搭建創新合作平臺,聯合企業與知名高校搭建協同創新中心,提升企業科研實力與資質;協助企業申報省、市創新創業科技平臺,建設企業創新研究院。

——建立雲投融資聯盟,搭建政府、企業和投資機構之間溝通交流的合作平臺,提升生物醫藥、先進結構材料領域投融資對接效率。目前意向成員已包含源創基金、山東蔚然投資、道一基金、春光裡資本等近20家專業投資機構。

構建「產業版圖」服務地方經濟

在新動能產研院,巨大的「產業地圖」立柱置於展示廳中央區域,格外引人注目。版圖中,產研院立足煙臺開發區產業特點優勢,重點聚焦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三大產業板塊,細分出46個技術領域及200餘家代表企業,為精準引進專家項目提供靶向圖譜。

「實現創新資源最優配置,關鍵是要立足地方,根植產業,為地方所用。」王勇表示,促進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需要與區域戰略和創新需求密切結合,打通「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鍊」,實現三鏈融合的產業驅動,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和服務。

緊密對接企業,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精準推進產才融合。產研院先後深度調研開發區70餘家企業,聯合泰和新材、巖海建設、正海集團等企業籤署協同創新戰略合作協議,設立高性能纖維複合材料、氫能源技術、碳納米材料、再生醫學、先進裝備等11家產業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引薦匹配超過79名國家級高層次專家,5名達成合作意向,2家企業與推薦專家共同成立公司。

「通過新動產研院的科技服務,高端人才為企業發展帶來強勁創新動力,實現1+1>∞融合效應。」華昕集團除了陳東博士,該集團還成功引進青島農業大學惠覓宙、同濟大學陸建峰2位專家作為科技專家顧問,在特醫食品和廣普抗炎藥醫療器械展開項目合作,共建康養產業技術創新創業共同體。

服務地方發展戰略,創新拓展「招才引智」渠道。2019年7月,新動能產研院創建開發區首個跨省人才工作站——「煙臺開發區深圳招才引智工作站」。與此同時,結合煙臺地理位置、自貿區特點,與中日同學總會、英中人才協會、中澳創新中心、京德智匯等機構合作,積極開拓海外招才引智渠道,目前已擇優落戶開發區3家海外人才公司。

原標題:《自貿新聞 | 鏈通產才融合賦能創新引擎——新動能(煙臺)產業技術研究院創新「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務》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幣安攜手鑫苑集團 加速區塊鏈技術在實體產業應用和賦能
    幣安攜手鑫苑集團 加速區塊鏈技術在實體產業應用和賦能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發展,我們逐步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位技術已全面滲透至各個角落,並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 以「創新引擎」,為科學城建設增添新動能
    當今世界,競爭的核心是創新能力的競爭,主要經濟體紛紛瞄準創新這一發展制高點。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首批國家高新區的重慶高新區,面對以往產業業態不夠「新」,產業層級不夠「高」的局面,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來「破題」,以創新為「引擎」,為科學城建設增添新動能。
  • 產業協同創新共築新基建 全球網絡技術大會在寧開幕
    圖:GNTC全球網絡技術大會現場IPv6使能新基建 打造數字經濟新引擎近年來,數字經濟在全球範圍內強勢崛起,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加速開展以5G、IPv6、衛星網絡、人工智慧、雲、數據中心等為代表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將大大提升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的運營效率,產業技術變革的腳步更加快捷,賦能產業新活力、新機遇、新未來。疫情之下,企業數位化轉型需求進一步激活和釋放,新基建的基礎支撐作用愈發明顯,2020年,「新基建」也首次被寫入我國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後疫情」時期中國經濟變化新趨勢。
  • 陝西西鹹新區加速「雙鏈融合」釋放產業新動能
    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西鹹新區加速產業鏈、創新鏈「雙鏈融合」,重點項目投資在先進位造、文化旅遊、重大創新平臺等領域展開,先後有460個產業項目落地,產業發展已呈聚集之勢。「十四五」期間,還將計劃策劃實施65個總投資不低於2000億元的臨空經濟重大項目,努力把臨空經濟示範區打造成陝西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商湯科技等行業龍頭落子西鹹新區西鹹新區充分圍繞挖掘陝西科教資源優勢、建設國家科創中心,打造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西工大翱翔小鎮、中俄絲路創新園等16個重點項目,總投資386.7億元。
  • 把握區塊鏈產業風口 趣鏈科技多元化布局賦能「新基建」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將區塊鏈納入新基建範圍,標誌著產業區塊鏈的風口已然來臨,區塊鏈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趣鏈科技作為國內領先的區塊鏈企業,率先緊隨政策,從產學研用多層次、多渠道、多方面推進區塊鏈技術研發與產業創新,聚焦以區塊鏈技術重構供應鏈基礎設施,為新基建高質量發展助力。
  • 數位化賦能產業供應鏈——2020第七屆中國儲運發展高峰論壇在煙臺...
    2020年11月27日,中國物資儲運協會主辦,中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管理委員會、能鏈集團、煙臺市物流協會、普洛斯投資(上海)有限公司協辦,中國物資儲運協會供應鏈創新與應用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儲運雜誌社聯合承辦的2020第七屆中國儲運發展高峰論壇在山東煙臺金海岸希爾頓酒店隆重召開。
  • 京東雲(山東半島)數字經濟產業園落地煙臺迎來發展新契機
    雲聚煙臺,智贏未來,7月31日, 「優質魯貨與電商平臺對接工程齊魯行暨京東雲(山東半島)數字經濟產業園啟動儀式」在煙臺舉行。數字經濟產業園通過集聚產業生態、賦能企業創新、培育產業龍頭,推動優質魯貨企業數位化轉型,打造山東半島數字經濟新高地。
  • 數位化浪潮下,銀盛支付以科技賦能產業
    數字新基建,金融科技推動數位化發展進入2020年以來,以5G為代表的數字「新基建」發展火熱,被業界公認未來十年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以新技術、新科技為主要方向的「新基建」。新基建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涵蓋5G基站、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領域。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數位化發展。
  • 全力打造新舊動能轉換「三核」城市——煙臺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
    推動優勢產業集群化發展,我們以技改為抓手,通過引進新項目、植入新技術、加快數位化,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每年推出100個投資過億元技改項目,近三年工業技改投入近3500億元,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煥發出勃勃生機,保持了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煙臺製造」積極參與中國航天、海工、核電、高鐵等「大國重器」建設。
  • 科技賦能民生,鏈改激活實體,雲海藍一直在行動
    面臨全球產業大變局時代,大型網際網路企業更應創新運用前沿技術破解科技難題,網際網路累積的數據和算法,除了流量變現,還有另一種打開方式,即促進科技創新。  雲海藍:雖年輕,卻彰顯科技賦能本色  早在2017年,雲海藍集團創始人閆鵬宇毅然放棄自己經營十年成績斐然的傳統網際網路企業,堅持以高新技術為發展第一驅動力,開始專注於區塊鏈產業發展,成為最早研究區塊鏈落地應用實體經濟的先行者,拉開了為實體經濟賦能的探索之路。
  • 國匠融入蘇錫通,賦能企業轉型升級
    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緊緊圍繞打造「跨江融合發展試驗區」的新使命,11月23日,蘇錫通園區正式揭牌,全面開啟跨江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新徵程。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緊扣「打造跨江融合發展試驗區」的新使命,秉承「兩國合作、三地共建」的獨特合作優勢、肩扛「跨國合作、跨江融合、跨越發展」三桿大旗,希望通過對雙創、企業服務和製造業企業生態圈的重視將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變成長三角地區最具發展活力的產業新高地。
  • 青島西海岸新區依海而生、向海而興——科技創新賦能海洋產業
    這是青島西海岸新區科技創新賦能海洋產業的生動縮影。依海而生,向海而興,作為以經略海洋為重大使命之一的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近年來積極引進集聚一流的海洋科研機構、人才和要素,構建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著力培育「藍色」新動能,加速發展海洋經濟。
  • 「動能轉換看煙臺」傑瑞股份:延伸新領域 澎湃新動能
    為充分展現煙臺市企業創新創造、勇爭一流的精神面貌以及在破解技術瓶頸制約、搶佔產業鏈高端,推動「煙臺製造」向「中國智造」邁進方面作出的貢獻,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開設【動能轉換看煙臺】專欄,將走進煙臺市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品牌創新等方面的優秀企業,展示煙臺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與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力量。
  • 點燃科技創新引擎 趣鏈科技打造數字時代跨鏈技術示範平臺
    在區塊鏈技術領域,關於跨鏈的研究從來都是熱潮迭起。其中,區塊鏈領軍企業趣鏈科技已於今年三月正式對外開源,其開源跨鏈技術平臺BitXHub...  在區塊鏈技術領域,關於跨鏈的研究從來都是熱潮迭起。
  • 堅定不移推動動能轉換,塑強現代產業新優勢
    近年來,山東堅決淘汰落後動能、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推動經濟結構明顯優化、新興動能加快成長,經濟質量結構、體制機制、發展環境正在發生系統性整體性重塑。「展望『十四五』,《建議》用較大的篇幅對『堅定不移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塑強現代產業新優勢』進行部署,體現了山東一以貫之緊抓新舊動能轉換的決心不變。」山東工商學院副院長劉冰認為。
  • 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的意義與路徑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就是產業基礎能力短板、產業鏈水平偏低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提升產業鏈水平的關鍵是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鏈重塑形成產業鏈與創新鏈相互促進、融合發展,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三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積蓄長遠發展動力的要求。
  • 優化環境築「巢」引「鳳」東營區產業園區成為高質量發展強「引擎」
    原標題:優化環境築「巢」引「鳳」 東營區產業園區成為高質量發展強「引擎」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3日訊 園區是產業強區、項目建設、「雙招雙引」的主戰場,抓住了園區就抓住了經濟的命脈。東營區以園區賦能改革攻堅為抓手,一心一意謀劃園區,一門心思建設園區,優化環境,破解難題,築「巢」引「鳳」,吸引企業、項目等向園區聚集,產業園區成了東營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引擎」。
  • 厚植數字優勢、澎湃新動能,杭州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記者 劉金洋數字」之於杭州是發展引擎,更是主導產業和動能支撐。聚焦「高精尖」,紅外熱成像產品鏈強勢崛起;運用數字賦能,在線教育、遠程問診等新興行業脫穎而出;直播電商拉動消費升級,展現蓬勃向上姿態……厚積已久的杭州數字經濟產業,在這次疫情中得到了淬鍊,更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 賦能實體產業 波塔公鏈引領數字經濟改革大航海時代
    目前,區塊鏈產業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全球創業者和資本不斷湧入,區塊鏈應用落地加速,助推了傳統產業向數位化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了產業轉型升級。利用區塊鏈技術為實體經濟「降成本」、「提效率」,助推傳統產業規範發展。區塊鏈技術正在衍生為新業態,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並推動新一輪的商業模式變革,成為打造誠信社會體系的重要支撐。
  • 融合創新 無線賦能 2020中國無線電大會在北京成功舉辦
    12月9日至10日,由中國無線電協會主辦、環球專網通信承辦的以「融合創新 無線賦能」為主題的2020中國無線電大會在北京舉辦。一是注重創新頻譜資源的管理方式方法,提高頻譜利用效率。頻譜是無線電產業得以發展的基礎,是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生產要素,日益成為構建全球信息技術、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戰略資源,在確保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和各行業信息化進程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