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一樁跨越千裡的「產才聯姻」落定煙臺開發區:煙臺華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引入國家級高層次專家陳東,雙方將在當前國際最先進的化妝品微流控技術應用領域進行市場化開發合作。
多年潛心研發成果終於從「紙」變「現」,陳東說「很有價值感」;之於企業,人才技術「一舉雙收」,關鍵可實現產品升級高端媲美國際一線品牌,華昕說「共贏可期」。
促成這段產才締結良緣的背後,是新動能(煙臺)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專業化創新集成科技服務,通過「四不像」體制機制創新,打通從科技到產業「最後一公裡」,實現產業需求與人才技術的精準對接,為煙臺開發區新舊動能轉換持續提供創新動力支撐,凝聚創新活力賦能區域高質量發展。
壹
新動能「媒介」產才聯姻
透明瓶體內,液體微珠晶瑩剔透均勻排布,淺淡色彩夢幻絢麗,塗抹稍許,膚感清透易吸……在華昕生物產品陳列室,利用微流控技術生產的乳液樣品呈現如工藝品般的精緻美感。
「微珠可視,是微流控技術應用於生物日化產品一種直觀效果,顛覆了傳統化妝品膏乳液態質,因技術門檻高,目前全球僅香奈爾化妝品有出品。」陳東說,「我們的液體微珠實現『水包油』,膚感更勝一籌。」微流控技術是通過MEMS晶片及製備在微納米尺度空間對流體形狀進行精確控制,交織化學、流體物理、微電子等多門學科,可廣泛應於3D列印、POCT檢測、器官仿生等流體參與產業領域,被譽為「影響人類未來15件最重要發明之一」。
然而,這樣一項「高大上」科研技術,在走出實驗室成果轉化的過程,卻是幾番碰壁。「太難了……」2016年,陳東作為哈佛大學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的學生學成歸國,成為浙江大學特聘研究員。在尋找合作開發企業中,其間環節之複雜,令擅長科研的陳東深感「力不從心」,「做市場確實非我所長。」
轉機,發端於2019年初夏。在一次全國性交流活動中,煙臺新動能產研院高級項目經理「偶遇」陳東,得悉其技術和應用落地需求,立即發出邀約——「來煙臺吧,你只負責做擅長的事,其他的交給我們。」
滿滿誠意打動陳東,雙方互動頻頻。不過短短幾月,陳東確認攜項目落地煙臺後,產研院立即藉助「中國煙臺海內外精英創業大賽」契機,積極推薦申報開發區領軍人才和創業資金,創建煙臺液秀生物科技公司,提供從前期項目公司成立、專利註冊、政策申報到後期經營、代帳等全鏈條服務。
合作推進步步加深。為精準對接本地企業需求,推動人才項目落地實施,產研院在煙尋找技術匹配企業。經多方遴選,以凍乾粉、「寡肽系」化妝品而聞名全國的行業新星煙臺華昕生物科技公司與陳東「一拍即合」成功牽手,共同進行可視化功能性化妝品項目中試合作。目前,中試生產已全面展開,一期計劃量產10萬支,各方收益按協議股權配比。
「新動能產研院的保姆式科技服務,令整個落地轉化過程非常順利。」陳東說,「在煙臺開發區、在企業,科研人才充分獲得被需要、被尊重、被信任的價值感,我願與華昕共同成長。」
貳
「五角模式」開創新型科技服務體系
「煙臺開發區新興產業發展迅猛,對創新資源需求急劇增加,而高端人才擁有大批科技成果亟須產業化,這是企業和人才成功『聯姻』的根本原因。」新動能產研院執行院長王勇說,「我們要做的,就是打通產學研和資本的全鏈條通道,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最短、最優路徑。」
新動能(煙臺)產研院成立於2018年9月,作為響應山東省產才融合高質量發展戰略,煙臺市政府重點支持的創新科技服務平臺,產研院背靠「國千專家聯誼會」優勢資源,從「一出生」就成為推動科技與經濟、產業與人才融合發展的產物,為煙臺開發區創新驅動注入嶄新活力。
一端連著科研人才,一端連著產業市場,既非政府機構又非事業單位,既非高校院所也非研發中心,新動能產研院「四不像」的機構體制,使其在通過市場化機制推動產才融合共促科技成果產業化中,既「靈活」又「能闖」。
「863」計劃重點項目首席科學家程功弼博士的汙染控制與修復高端裝備製造項目,具有較好產業基礎。產研院針對項目成熟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託煙臺開發區產業政策、區位資源等優勢,引入專家項目成立煙臺蓋亞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企業北方總部中心。
專注於聽力測系統研發的陳放怡博士,創業初期資金短缺無法滿足需要。產研院通過嚴格的項目可行性論證之後給予資金、場地、人才等全方位支持,煙臺聽雨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成為產研院重點孵化企業。
「眼下,新技術、新業態蓬勃發展,技術孵化周期越來越短,唯有快速市場化的創新,才有競爭力。」王勇說
產研院建立全方位的開放合作機制,包括上下遊產業鏈技術、商務信息合作,高校研究院所的研發合作以及科研和檢測平臺共享等,通過創新搶佔技術和市場的制高點。
緊抓源頭瞄準應用,創新設立產才融合「五角模式」。即圍繞項目產業化、創業集約化、技術資產化、資產證券化、服務品牌化五個方面,面向企業與人才的不同訴求,開創具有針對性、差異化的科技服務體系。其中,企業服務層面,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建立創業導師體系,提供科技經紀人專項服務;人才服務層面,建立商業閉環服務,進行區域資源對接,提供多模式投融資等專業化服務,助力高層次人才科創成果精準落地轉化。
截至目前,新動能產研院已成功引入程功弼、劉宏、楊亞濤、餘海斌等10餘位國家級高層次專家項目,涉及環保科技、雷射精密切割、生物新藥研發、光電醫療器械、大數據等先進產業高端領域。
叄
產才共創實現反向孵化
如何有效解決科研與市場「兩張皮」,是新型科技服務機構首要面對且一直在致力解決的共性難題。
「對於大部分企業而言,除非科技項目的風險極低,甚至穩賺不賠,否則企業是不會投資的。這是當下普遍現象,因而導致很多科研成果停留在『勝利的前夜』。」王勇說,「從實驗室到市場,要突破這道創新『壁壘』,就要求我們必須既懂科研又熟悉市場,同時了解企業需求,具備管理和統籌能力,扮演好多面手角色。」
新動能產研院的「多面角色」,首先是區域的「情報員」,從國際視野提供區域產業層面關鍵信息;其次是企業科技「經濟人」,為企業量身定製創新方案滿足剛需;同時也是科技人才的「大管家」,為專家出主意、鋪路子、保權益,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創業,最終目的是將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在創新服務實踐中,我們更多需要解決的是『人』的問題。」王勇說,「毋庸諱言,通常企業家大多個性較強,但科學家個性更強。」如何令兩者「相悅」避免「相斥」?「從人才與企業的第一次接觸,我們都會設定每一環節的應用場景,進行反覆推演,確保雙方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確保建立良好合作開端。」王勇說,以政府為背書,以信任為媒介,促成企業與人才喜結良緣,讓科技與資本聚合共融裂變化學效應。
在解決好「人」的問題基礎上,破局求變,作為科技服務產業的先行者,新動能產研院打破傳統科技服務壁壘,積極探索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引進高端人才,組建「科技智庫」團隊,為企業組建院士、專家顧問團隊,提供創新發展戰略諮詢、行業前沿技術指導、研發技術難通攻堅。
——培育新興科技項目,服務企業轉型升級。為企業尋找高技術、市場協同性科技項目,增加產品類別,提升產品壁壘,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搭建創新合作平臺,聯合企業與知名高校搭建協同創新中心,提升企業科研實力與資質;協助企業申報省、市創新創業科技平臺,建設企業創新研究院。
——建立雲投融資聯盟,搭建政府、企業和投資機構之間溝通交流的合作平臺,提升生物醫藥、先進結構材料領域投融資對接效率。目前意向成員已包含源創基金、山東蔚然投資、道一基金、春光裡資本等近20家專業投資機構。
肆
構建「產業版圖」服務地方經濟
在新動能產研院,巨大的「產業地圖」立柱置於展示廳中央區域,格外引人注目。版圖中,產研院立足煙臺開發區產業特點優勢,重點聚焦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三大產業板塊,細分出46個技術領域及200餘家代表企業,為精準引進專家項目提供靶向圖譜。
「實現創新資源最優配置,關鍵是要立足地方,根植產業,為地方所用。」王勇表示,促進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需要與區域戰略和創新需求密切結合,打通「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鍊」,實現三鏈融合的產業驅動,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和服務。
緊密對接企業,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精準推進產才融合。產研院先後深度調研開發區70餘家企業,聯合泰和新材、巖海建設、正海集團等企業籤署協同創新戰略合作協議,設立高性能纖維複合材料、氫能源技術、碳納米材料、再生醫學、先進裝備等11家產業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引薦匹配超過79名國家級高層次專家,5名達成合作意向,2家企業與推薦專家共同成立公司。
「通過新動產研院的科技服務,高端人才為企業發展帶來強勁創新動力,實現1+1>∞融合效應。」華昕集團除了陳東博士,該集團還成功引進青島農業大學惠覓宙、同濟大學陸建峰2位專家作為科技專家顧問,在特醫食品和廣普抗炎藥醫療器械展開項目合作,共建康養產業技術創新創業共同體。
服務地方發展戰略,創新拓展「招才引智」渠道。2019年7月,新動能產研院創建開發區首個跨省人才工作站——「煙臺開發區深圳招才引智工作站」。與此同時,結合煙臺地理位置、自貿區特點,與中日同學總會、英中人才協會、中澳創新中心、京德智匯等機構合作,積極開拓海外招才引智渠道,目前已擇優落戶開發區3家海外人才公司。
原標題:《自貿新聞 | 鏈通產才融合賦能創新引擎——新動能(煙臺)產業技術研究院創新「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務》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