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敘利亞寡婦:阿依瑪莎,你還好麼》,讀罷,思緒萬千,作者筆下的這些敘利亞的女人們處於戰爭中,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失去了親朋好友,生死咫尺,或許轉眼就成為死神的手下的一個魂魄。
戰爭讓女人走開,可是身處戰爭的故土家國,哪裡能走得開呢?就像作者所說,「她們挺起了胸膛,視死如歸,前赴後繼,為她們點讚。」
唏噓感嘆之餘,不由得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安定的國家。
中國,是一個和平的國家。
在外面很多地方依舊戰火紛飛的時候,中國,這個國家依舊給國民們提供了一個和平安定的生活環境。
在這個國家裡,我們安穩地出生,讀書,學習各種技術,從小到大,花費巨額資金,夢想著做一個醫生/工程師/運動員……我們沉浸在安定平靜的生活太久,早已不曉得戰爭是怎麼一種殘酷的事情。
我們通過讀書,知道了各種各樣的歷史進程;通過網絡,知道了世界的變化,知道了還有很多人陷入饑荒和戰亂;但是,那又怎麼樣呢?這些只是幾行字,一張圖片,給我們留下了扁平的印象,不清楚戰爭的到底是何等殘酷,也不能同身處其中的人感同身受。
中國的歷史是一個充斥著戰亂和災難的過程,從古至今,莫不如是。
最近,讀了讀司馬遷的《史記》,其中,《項羽本紀》表面上寫的是一代梟雄、一個霸王是如何由勝轉敗,如何走入英雄末路的,叫人灑下幾滴同情感嘆的熱淚。
但是,你仔細地去看看,字裡行間都是在戰爭的慘烈,寫人命的卑賤。
「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屠之。」「天寒大雨,士卒凍飢。」「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漢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
這些字句,對我們看來不過是一種記錄。但是,你看看,這一場場戰爭下來,死了多少人?一個「屠」字,一個「坑」字,一個「殺」字,不過寥寥數言,卻將當時的慘烈狀況既隱秘又直白地表現出來。死的這些是寂寂無名的士卒,但是失去的卻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歷史上的楚漢戰爭,表面上是兩個歷史人物為爭奪天下的對抗,「將軍未掛封侯印,腰下常懸帶血刀」,「一將功成萬骨枯」,我們只看到英雄的壯烈,哪裡看得到成就英雄的數千萬的士卒生命?
你聽哪,那寒風悲嘯的尖利,多像鬼哭的聲音。
你聽哪,人嘶馬叫,聲勢之大,就如同江河崩裂,雷電奔掣。
你看哪,那鋒利的箭鏃穿透了士卒的骨頭,那飛揚的沙粒直撲人面。
你看哪,滿地的屍體僵僕在大港沿岸,鮮血淌滿了長城下的窟穴。
這慘狀怎能盡述?
戰爭過後,那數不清的屍骨暴露於沙礫。四周群山沉寂,鳥兒無聲,一片戰後的平靜。
漫漫長夜,冷風淅淅,陰雲密布。日光慘澹,荒草萋萋,月色悽苦,白霜滿地。
人間還有像這樣令人傷心慘目的景況嗎?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 蒼茫天底下的眾多百姓,誰人沒有父母?從小拉扯長大,盡力供養,悉心照拂,唯恐他們不能長壽。誰沒有親如手足的兄弟?誰沒有相敬如賓的妻子?他們活下來是受誰的恩惠?戰死沙場又都是誰的錯?
就像敘利亞的寡婦們,她們失去親朋好友,失去丈夫孩子,她們能夠活下來,是僥倖嗎?是上天的眷顧嗎?那些死去的人們又因為什麼才死去呢?
戰爭。
戰爭因何而來?
戰爭又何時停止?
對他們來說,和平何時真正到來?
相比之下,我們如今的和平是如此的寶貴和奢侈。
和平有多可貴,那戰爭就有多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