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的話
曾幾何時,人們開始用一塊石碑,刻下銘文,以此來紀念重大的事件、偉大的人物或是一次豐功偉績。無論是帝王徵服的史詩敘述,還是村莊修建的平凡記錄,石碑用自己百年不朽的身軀傳達著彼時之人的情感。
此刻的人們在看到碑上的銘文時,依稀能感受到過去的那份凝聚而成的心意。
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都矗立著他們的國家或是民族為紀念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雕刻出的石碑。
在我國,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天安門廣場中心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參觀者不僅震撼於紀念碑的雄偉高大,更對它所銘記的那些人民英雄們生發出一種深深的敬意。
當然,也有許多其他的紀念碑分布在祖國的各個地方,為當地的人民傳達著屬於他們的記憶與感情。
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則是一塊證明了漢族與當地少數民族「一心一德,團結到底」的石碑。
1
在彩雲之南的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中,有著一塊特別的石碑,作為「鎮園之寶」樹立在普洱民族團結園中。
它便是解放初期普洱地區各民族團結的象徵——「民族團結誓詞碑」。
紀念碑整體呈長方形,高142釐米,寬66釐米,厚12釐米,正面銘刻著18行字,有漢文、傣文以及拉祜文。
碑身背面是後來刻上的關於石碑搬遷的歷史,以及雲南省人民政府將其認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誌。
底座的造型有如將石碑捧起的雙手,儘管漆面已然斑駁,卻仍給人一種厚重的感覺。
2
碑文講述了普洱的二十六種民族的代表們(鑑於此時民族識別尚未完成,所以使用這種稱謂),在石碑最開始建立的地方舉行了當地民族特別的儀式,以此立下誓言。
以下是碑文的內容:
我們二十六種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區各族同胞,慎重地於此舉行了剽牛,喝了咒水,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鬥!此誓。
召景哈(傣文)、喃巴獨瑪(傣文)、叭誥(傣文)、召貫(傣文)、獨弄誥(傣文)、李扎丕(拉祜文)、左朝興(拉祜文)、張翰臣、方有富、李老大(拉祜文)、李光保、馬朝珍、李保、拉勐、陶小生、張石庵、李扎迫(拉祜文)、麻哈允(傣文)、魏文成、蕭子生、趙布金、高壽康、白開福、朱正福、何德、龍雲良、阿街(傣文)、李世祥、羅恆富、李學智、王開林、陶世文、張玉保、李萬學、張紹興、杜阿尼、黃阿獨、的金(傣文)、叭弄誥(傣文)、召根海(傣文)、昌恩澤、雷同、唐登岷、張鈞、曾從信、方仲伯、謝芳草、李吉泰
普洱區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會議
公元一九五一年元旦
3
問題來了。
這塊石碑究竟由何而來?
或許,當我們仔細了解了紀念碑背後的民族團結故事,才能更好地體會這塊石碑的珍貴。
1950年,國家希望邀請那些曾為專區民族代表會議成功召開做出貢獻的少數民族到北京參加國慶周年觀禮。
但這一過程並不輕鬆。
當時普洱地區的一些民族上層人物,對這件事存在著顧慮,他們「明以年紀大,無法去而謝絕,實際是是怕漢人搞鬼,去了回不來而不願去」。
甚至有的佤族群眾「要押人質才讓頭人去」。
最終,經過反覆的動員、保證、做思想工作,甚至押了人質,才動員了38名民族頭人及代表赴京參加觀禮。
4
這些代表來到北京後,受到了毛主席和其他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並先後參觀了北京、天津、南京、武漢、重慶、昆明等城市。
這次經歷讓來自邊疆地區的各民族代表們認識到了祖國的廣袤,也感受到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少數民族的關心。
同年12月26日,代表們回到了普洱,他們向當地的群眾描述著自己的遊訪經歷,訴說著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切。
這讓邊疆的少數民族們加深了對黨和國家的信任。
與此同時,這一期間的中共寧洱地委也正根據邊疆的實際情況,按照團結進步、團結生產、團結對敵的指導思想,貫徹著中央的民族政策。
當代表們回來後,地委便乘此機會,在普洱專區所在地的寧洱,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普洱專區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會議」。
來自全區15個縣的二十六種兄弟民族(含支系)的頭人、首領、酋長、代表及地方黨政軍領導, 共300餘人的代表,會聚在寧洱,共同商議民族團結的大事。
正是在這次會議上,建立「民族團結誓詞碑」的事情得到了決定。
赴京觀禮的代表在會上講述了國慶大典的盛況和黨的領導人熱情接待他們的情況,這為建立「民族團結誓詞碑」一事做好了思想政治基礎,
當領導在會上講到「要擁護共產黨和毛主席,要講民族大團結,特別是建立團結碑的事,是要大家自願的,不強迫,誰願意到時誰就籤名,碑就建在紅場」時 ,大家都紛紛表示贊同。
至此,團結碑這件事算是定了下來。
5
會議最後一天是剽牛儀式。
按照佤族的規矩,結盟發誓能否成功,還要視剽牛的結果如何來定。
地委的領導十分尊重民族風俗習慣,因此也決定按照少數民族的分數來進行這次儀式。
1951年元旦,普洱的紅場召開了千人大會,舉行隆重的剿牛籤字儀式。
儀式開始,由地委的黨政軍領導講話,念誓詞。
隨後便立即殺了一隻大紅公雞,並把雞血滴進酒碗裡,黨政軍領導和各族頭人、代表,輪流每人喝了一口雞血酒(咒水)。
緊接著西盟佤族的頭人拉勐開始剽牛。
拉勐頭人口念咒語,手持剽子(梭鏢)又唱又跳,然後雙手緊握剽,舉過頭頂,突然地發力向水牛右肋巴血倉處剽去,牛慢慢地倒向左方,而牛頭也朝著南方邊疆預想的方位。
這牛倒下得很好,剽口朝上,拉勐頭人和全體代表看到後都高興極了,認為這很吉利(剽牛牛倒後的剽口朝上表示吉利,剽口朝下則為不吉利)。
拉勐頭人高興得又笑又跳又唱,在地上邊打滾邊拍手,大聲說道:「共產黨毛主席領導定了,團結會搞好。」
他爬起來後又高喊:「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我們各民族齊心團結,世世代代跟共產黨。」
這時,會場上的傣族代表們喊著「水!水!」的歡呼聲,全場群眾也跟著齊喊「水!水!」
隨後, 代表們來到原先擺好在桌子前,在紅紙上用各民族自己的文字籤了名字,不識字的代表也請人作了代籤。
之後,又請雕刻師按紅紙的籤字原樣刻在了石碑上。
而這塊石碑便是此次會議中的普洱各少數民族與漢族結下深刻情誼與信任的證明——民族團結誓言碑。
6
回望紀念碑建立的歷史,可以看到中央對於少數民族風俗的尊重。
而正是對佤族、拉祜族同胞對於會盟儀式建議的積極採納,才促成了此次會議的勝利召開,並使之成為了中央的民族政策在地方上正確執行的光輝典範。
然而,民族團結誓詞碑的意義不止於此。
過去我國也曾有部落、民族間的會盟碑,但大多是歌頌封建階級統治,並不是什麼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的體現。
而雲南普洱的這塊「民族團結誓詞碑」,不僅表達了一心跟黨走的決心,更體現出當地少數民族同胞們發自內心地參與到建設平等團結民族大家庭這一宏偉目標當中。
這份誓詞,是對黨的肯定,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對其他民族同胞的信任;
這場儀式,是漢族與普洱少數民族們平等相待與互相尊重的體現;
這些籤名,是代表們的責任與擔當,是每一位在場群眾對於美好未來必然實現的相信與期許;
而這塊石碑,在幾十年的風雨中依舊彰顯著自己獨有的光芒。
而這,便是各民族團結永不磨滅的證明。
作者:劉澤鋒
顧問:青覺
主編:嚴慶
監製:王偉
編輯:黃冠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