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黛安·基頓

2021-01-09 命哩心怡

黛安娜·基頓(DianeKeaton,1946年1月5日-),美國電影演員、導演和製作人,曾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基頓從舞臺上開始她的演藝生涯,1970年初次登上銀幕。她的第一個主要角色是1972年電影《教父》裡的凱·亞當斯。之後她和導演及聯合主演伍迪·艾倫一起合作了《呆頭鵝》(PlayItAgain, Sam)、《傻瓜大鬧科學城》和《愛與死》(Loveand Death),從而確定了她喜劇演員的風格。她在《赤色分子》和《馬文的房間》裡的出色表演使她榮獲兩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她出演的高票房的電影還包括《新嶽父大人》、《大老婆俱樂部》和《愛是妥協》。她的電影在北美市場總計票房收入達11億美元。基頓多才多藝,除了銀幕表演以外,她還是攝影師、不動產投資商和歌手。

2018年5月18日,參演的電影《讀書俱樂部》在北美上映。

個人概況

編輯

黛安·基頓黛安·基頓於1946年1月5日出生於美國加州。她天資聰穎而又多才多藝,早在70年代便已在美國影壇嶄露頭角。1972年,黛安·基頓主演了影片《再來一次,沙姆》。她那率真自然的演技博得了觀眾們的交口稱讚。此後,她又在《愛情與死亡》、《安妮· 霍爾》、《Looking For Mr.Goodbar》、《曼哈頓》等諸多影片中扮演角色。在《Looking For Mr.Goodbar》一片中,黛安·基頓飾演了一位70年代的受壓抑後又重新獲得解放的女教師,而在《安妮·霍爾》中,她更是盡情展露了其表演才華,她也因此而捧走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美國影壇70年代的代表性女星,她的知性與感性頗能反映嬉皮風尚流行的那個時代。

黛安·基頓出生在加利福尼亞,曾在Santa Ana大學學習戲劇,19歲輟學去紐約學習表演。性格叛逆的她還參加了搖滾樂團表演,不久獲得機會演出轟動一時的百老匯搖滾音樂劇《毛髮》(Hair),並由配角升為主角。

70年代初,與伍迪·艾倫結識,參演了他導演的影片《呆頭鵝》(Play It Again)、《安妮·霍爾》等片,並與之有過一段婚史。[1]

1979年演完《曼哈頓》之後,兩人宣告分手。黛安投入沃倫·比蒂(Warren Beatty)的懷抱,兩人合作了《烽火赤焰萬裡情》(赤色分子),再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黛安主演的代表作還有《教父》系列,以及《新嶽父大人》上下集。此外她也導演過幾部小片。2001年主演的喜劇片《城裡城外》,非常受四海歡迎。

多年來作品不斷,屬實力派多產性格女星。[2]

2職業生涯

編輯

1970年代

基頓因在《呆頭鵝》的表演而獲得託尼獎的提名,之後她參加了電影《愛情遊戲》()的拍攝,也是她的電影處女作。接下來又相繼客串出演《夜間畫廊》()等電視劇。

1972年,在弗朗西斯·科波拉製作的影片《教父》中,基頓飾演麥可·柯裡昂(由艾爾·帕西諾扮演)的女友凱·亞當斯,這個角色對於基頓來說是突破性的。科波拉在觀看了基頓在《愛情遊戲》中的表演而邀請她出演《教父》,他相信基頓能演出亞當斯古怪的性格。基頓說那個時期她在電影界被評價為「怪癖的女演員」(the kooky actress)。她在片中鬆弛的表演來自她自己的生活經驗,她自己戲稱在電影內外她都是「生活在男人世界的女人」。《教父》獲得了空前的讚譽和商業成功,並摘得1972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兩年後,她再度出演《教父2》中的同一角色。開始她很勉強地接受這個角色,「起初,我不願意再次扮演教父續集的凱,當我讀了劇本之後,發現角色比上一部電影更真實重要。」在續集中她的角色有了較大變化,比以前更痛恨她丈夫所幹的事情。儘管如此,輿論普遍認為她扮演的角色在電影中無足輕重。《時代雜誌》認為她在《教父》的表演很不顯眼,在《教父2》中也是毫無生氣的。 黛安·基頓和伍迪·艾倫在《安妮·霍爾》的表演

1970年代,基頓其它有名的電影幾乎都和伍迪·艾倫相關,基頓出演了艾倫製作導演的一系列喜劇電影如《傻瓜大鬧科學城》、《愛與死》、《我心深處》()、《曼哈頓》()和赫伯特·羅斯導演的電影版《呆頭鵝》。

黛安·基頓1977年,基頓和艾倫一起主演羅曼喜劇《安妮·霍爾》,在片中飾演安妮·霍爾,也是她一生中最著名的角色之一。該片由艾倫編劇並導演,當時兩人是情人關係,因此影片也被認為是艾倫和基頓的自傳。艾倫筆下的安妮·霍爾和基頓也有關聯,安妮是基頓的妮稱,而霍爾是基頓原來的姓。很多基頓特有的怪癖和她喜歡自嘲的幽默感也被艾倫加入到角色中。(導演南希·邁耶斯曾經評價黛安是世界上最喜歡自嘲的人。基頓自己也認為艾倫描寫的這個角色是自己的「理想版」。兩人飾演一對生活在紐約的戀人,偶然相識又分手,片子最突出的是濃鬱的生活氣息,既有人生藝術的感悟,又有深奧的哲理。該片獲得了藝術上和商業上雙重成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基頓也憑藉在該片中的出色表演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基頓在《安妮·霍爾》中穿著古怪的服裝,主要是男子服裝,包括領帶、馬甲、寬鬆褲和淺頂軟呢男帽。其中電影中的大部分衣服就是基頓自己的,在該電影拍攝之前她就形成這種男子氣的穿衣風格很多年了。在電影發行後,男子服裝成為女士的流行服飾。她很快因喜好穿男裝而出名,《舊金山紀事報》評論「總是能輕易在人群中找到她,在帕薩迪納市90華氏度的溫度下穿高領毛衣的唯一女子。」2003年,基頓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時戴著男子的圓頂硬禮帽和男子晚禮服。她經常被時裝設計師理察·布蘭克威爾先生列入他自己的年度最差著裝女士名單。

1977年9月26日,著名人像攝影師道格拉斯·柯克蘭為基頓拍攝的照片登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並被譽為時目前電影界最好的女演員。同年,她開始不再拍攝擅長的喜劇類電影而轉向劇情類電影。根據裘迪絲·勞斯納小說改編的電影《尋找顧巴先生》()是她的轉型之作。在電影中她飾演一個過著雙重生活的女子,白天是天主教的聾兒學校老師,晚上則出沒於夜總會,享受靡爛的性生活。在得知這個角色是歷史上的一個心理學案例後,基頓對這個角色產生了興趣。

在表演之外,基頓還表示「這輩子我還想成為一個歌手」。1971年音樂劇《頭髮》的原聲大牒是她的第一張唱片。1977年,她開始錄製她的獨唱專輯,但是從來沒有發行過。[3]

1980年代

1979年電影《曼哈頓》攝製完成後,基頓和艾倫長時間的合作也告一段落,直到1993年他們才再度合作。1978年,基頓愛上了沃倫·比蒂,兩年後,比蒂邀請基頓出演他的新片《赤色分子》,飾演路易絲·波南特,波南特是一個壓抑的家庭主婦,1917年離開丈夫和激進記者約翰·裡德一起工作,後來兩人赴俄羅斯採訪,記錄了蘇聯國內戰爭。《紐約時報》評價基頓,「她就是路易絲·波南特—美麗、自私、風趣而壓抑。這是她迄今以來演繹得最好的角色。」 基頓也因此片獲得她的第二次奧斯卡提名。

比蒂是在觀看了《安妮·霍爾》後,認為基頓自然流露的緊張和局促不安正是波南特這個角色需要的。從1977年《赤色分子》籌備以來,影片的製作一拖再拖,以至於基頓認為這部影片永遠不會完成而決定離開劇組。1981年,影片終於完成。2006年接受《浮華世界》雜誌採訪的時候,基頓形容她在該片的角色「就是一個普通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知道那個角色看起來是處在危險的境地。」助理導演西蒙·拉爾夫則評價路易絲·波南特是基頓所扮演的最難的角色之一,當時「她幾乎崩潰」。

1984年,《女鼓手》()是基頓第一次涉足恐怖電影,該片在商業上慘敗,評論界認為最大的原因是選角失誤。《新共和周刊》撰文,「該片最重要的角色,是由黛安·基頓扮演的,因為她,影片變得支離破碎。她演得那麼拙劣,那麼偏離角色。」兩年後,基頓和傑西卡·蘭格、希茜·斯派塞克一起主演《心靈的罪惡》(),該劇本改編自貝思·亨利獲得普立茲獎的作品,上映後表現平平。1987年,她首次出演商業電影《嬰兒炸彈》(),由南希·邁耶斯編劇並製片。基頓在影片中扮演一個曼哈頓的職業婦女,突然需要照顧一個孩子,從而引發笑料。同年,她在艾倫的電影《歲月流聲》中客串了一個夜總會歌手。1988年的《好母親》()是基頓的一個敗筆,票房受挫,她自己形容該片是「一個巨大的失敗」,而評論家也把該片批評得一文不值,《華盛頓郵報》評論:「她的表演退步了-她努力讓觀眾去接受一個她自己都不信服的角色。」

1987年,基頓編劇並導演了她的第一部故事片,片名為《天堂》(),是一部講述晚年的記錄影片。該片褒貶不一。接下來的4年中,基頓又導演了一部描寫比琳達·卡萊爾等藝術家的音樂片、兩部由帕特麗夏·阿奎特主演的電視電影和系列劇《中國海灘》()和《雙峰》()中的劇集。[4]

1990年代

1990年代,基頓是好萊塢最受歡迎和多才多藝的女演員之一。她步入中年,開始轉向成熟女性角色,經常扮演中產階級家庭的家長。她很小心地選擇劇本,避免自己成為類型演員。她說:「當你演了一個受歡迎的角色後,你會收到大量類似的角色的劇本...我嘗試跳出那些普通的角色,演繹一些不同的東西。」

她參與了影片《檸檬姐妹》()的製作,片子完成後被擱置了一年。1991年,她和史蒂夫·馬丁聯袂主演了喜劇《新嶽父大人》。由於《好母親》的票房失利,她還差點不能出演《新嶽父大人》,因為兩部影片都是華特迪士尼影片製作的。《新嶽父大人》是基頓經歷了4年票房低潮後的再度成功。

接下來的四年,基頓繼續她的成功。《舊金山調查者》等媒體再度將基頓和凱薩琳·赫本相提並論:「1970年代她演繹的角色都有她自己的影子,緊張而不自信,如今的她象凱薩琳·赫本那樣,富有母性的光輝,她是一個偉大而聰明的女演員,她不需要靠頑固和急躁來爭取男女平等。」

1990年,基頓在《教父3》中再度出演凱·亞當斯。劇情背景設置為《教父2》21年後,凱成為麥可·柯裡昂分居的妻子。輿論界再次認為基頓的角色在片中無足輕重。《華盛頓郵報》評論道:「雖然基頓為角色傾注了心血,但是在片中除了譴責麥可以前的罪行之外沒有別的作用。」1993年,基頓出演《曼哈頓神秘謀殺案》(),也是她和艾倫自1979年以來再度合作。這個角色原定米婭·法羅出演,但是法羅在和艾倫分手後退出了劇組。

1995年,基頓導演了《真情赤子心》(),也是她導演的第一部在影院上映的故事片。故事根據弗朗茲·利茲的回憶錄改編,講一個名叫內森·瓦特的男孩的母親患了癌症,而父親逐漸疏遠他們,男孩被送到兩個古怪的舅舅身邊。基頓將故事的背景從小說中的紐約搬到了自己的家鄉加利福尼亞州南部。雖然這部影片指是小範圍發行,並且票房收入一般,但是影片和導演受到評論界的好評。

這個時期,基頓最成功的影片莫過於《大老婆俱樂部》,她和戈爾迪·霍恩、貝蒂·米勒攜手演繹了三個「大老婆」:中年婦女,丈夫因為喜新厭舊與她們離婚。基頓宣稱這部影片的拍攝「挽救了她的生活」。該片在北美市場票房收入高達1.05億美金,並且受到中年婦女的熱捧。基頓和她的同伴的表演也受到了肯定,《舊金山調查者》認為「基頓可能是當今最好的喜劇女演員」。

1996年,基頓還主演了影片《馬文的房間》,在片中扮演一個患白血病的女性,梅麗爾·斯特裡普飾演她感情疏遠的姐姐。基頓也獲得了她的第三次奧斯卡獎提名。雖然評論不錯,但是影片沒有大範圍公映,可能也是基頓最終沒有獲得奧斯卡獎的原因。基頓認為扮演該片最大的難度在於理解一個得了絕症的人的心理狀態。[5]

基頓在影片《來電傳情》中

2000年,基頓的第一部影片是和梅格·瑞安、麗莎·庫卓一起主演的《來電傳情》(),基頓還擔任了該片的導演。儘管在1996年的一次採訪時她曾經宣稱不再導演自己主演的影片,「作為導演,就會有不同的目標。當我表演的時候就不會考慮導演的工作。」 影片講述了三姐妹和她們年邁的父親一起生活的趣事。片子反響一般,在北美票房收入為3600萬美金。

2001年,基頓和沃倫·比蒂再度攜手出演新片《城裡城外》(),評論和票房雙雙失利。影片預算為9000萬美金,而北美票房只有 700萬美金。《滾石雜誌》評論:「《城裡城外》比訃告還不值得評論...毀壞了演員的名譽,包括沃倫·比蒂和黛安·基頓。」2001年和2002年,基頓參演了四部低成本的電視電影。

基頓和傑克·尼科爾森在影片《愛是妥協》中

2003年,影片《愛是妥協》成為基頓一個新的高峰。該片由南希·邁耶斯執導,男主角為傑克·尼科爾森。尼科爾森和基頓當時分別是66歲和57歲,擔當了這部浪漫喜劇的主演。二十世紀福斯影片公司認為主演的年紀太大,而不願意投資該影片。基頓在接受《婦女家庭雜誌》的採訪時說;「象我和傑克年齡的人愛得更深,更充滿熱情,因為他們已經經歷了太多。他們有很多的激情和希望,為什麼他們不能戀愛?為什麼電影不能表現這些?」在片中,基頓扮演一個中年女子,愛上了她女兒的老男友。該片在北美票房收入為1.25億美金。美國著名影評人羅傑·埃伯特撰文寫道:「尼科爾森和基頓給他們的角色帶入了自己的感受、知識和幽默,這是我們從未希望能在銀幕上看到的。」該片為基頓帶來了第四個奧斯卡提名。

2005年,基頓和莎拉·傑西卡·帕克一起出演喜劇《斯通家族》()。2007年,她和曼迪·摩爾一起主演《愛得過火》()上映。同時,基頓還作為製片人製作了一系列電影和連續劇,如福克斯廣播公司系列劇《新豪門恩怨》()。她還製作了格斯·范·桑特導演的關於校園槍殺案的電影《大象》()。基頓製作該影片的原因是:「我覺得這是我作為一個成人的責任,去理解年輕人怎麼了。」

除了電影外,基頓還在攝影方面顯示了強烈的興趣。作為一個收藏家,她接受《浮華世界》雜誌採訪的時候說:「我已經收集了大量的圖片-電影中的接吻照片。我喜歡生動的東西。」她還舉辦過一些她自己拍攝的作品展覽,並且作為編輯出版了一系列攝影書籍。基頓還是一個不動產投資商,她在加利福尼亞州南部買入房產,在重新設計裝修後出售。2003年,麥當娜花費650萬美金向基頓購買了貝佛利山莊的一座宅第。

2007年,基頓獲得林肯中心電影協會的表彰。[6]

2018年5月18日,參演的電影《讀書俱樂部》在北美上映。[7]

3個人生活

編輯

親情和孩子

1970年代,基頓和導演伍迪·艾倫共譜了一段著名的羅曼史。他們相識於《呆頭鵝》的試戲,直到一次深夜排練後的晚餐才互相開始了解。艾倫說基頓的幽默感吸引了他。他們很快同居,但是1972年關係轉淡。1971年到1993年,他們一起合作了8部影片。1979年,基頓開始和《赤色分子》男主角沃倫·比蒂約會。在影片拍攝結束後,他們的關係也到了盡頭。分手的主要原因是影片製作過程中太多的壓力、分歧,以及不斷出現的財務和檔期問題。基頓與艾倫和比蒂一直保持著聯繫,但是稱艾倫是她最好的朋友之一[8]。在《教父》系列的攝製過程中,基頓和艾爾·帕西諾也傳出戀情。時斷時續的關係在《教父3》完成後也畫上了句號。基頓如此評價他們的關係:「艾爾是最使人愉快的人...對我來說,他有一張最漂亮的臉孔。我認為沃倫十分英俊,而艾爾則迷人得致命。

黛安·基頓於1996年收養了女孩德克斯特(Dexter),2001年又收養了男孩杜克(Duke)。

她和男演員麥可·基頓沒有血緣關係。和黛安一樣,麥可也是修改了自己的姓而不至於和另一位著名的男演員麥可·道格拉斯相混淆。實際上,麥可是在1979年讀了一篇介紹黛安的文章後將自己姓改成「基頓」的。

婚姻觀

「我不會把結婚排除在我的人生規劃之外,只是目前為止並沒有看到什麼可能性。」

提到黛安·基頓,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伍迪·艾倫。他們是上世紀70年代才子佳人組合,伍迪·艾倫自編自導自演的《安妮·霍爾》,將黛安·基頓捧上奧斯卡影后。《安妮·霍爾》成為當代文藝女青年的象徵,中性的領帶、褲裝打扮更成為經典。黛安·基頓的形象也從此被建立:聰明、友善,說起話來有點無釐頭的文藝女生。

黛安·基頓常與合作的男演員假戲真做,除了伍迪·艾倫之外,她與華倫·比堤因演出《Reds》而相戀,甚至論及婚嫁。在演出《新嶽父大人》時,也與史提夫·馬丁短暫交往。與一般好萊塢女星動不動就有多次離婚紀錄相比,她不輕言婚姻,一直都是未婚狀態。

「我相信我有遇過不少好男人,但我想是他們好,我不好。我還沒有準備好要當一個規矩又講道理的人。我不會把結婚排除在我的人生規劃之外,只是目前為止並沒有看到什麼可能性。畢竟女人在生物性上還是會被異性吸引,你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愛男人、想男人。只是我現在還沒有戀愛的感覺,但其實我對婚姻持開放的態度,也信仰愛情。」[9]

宗教信仰

1987年,在《天堂》的紀錄片裡,基頓說,「我從小就信仰宗教...我對宗教感興趣是因為我希望能去天堂。」但是她同時又覺得自己是不可知論者。

伍迪·艾倫說,「她相信上帝,但是她同時相信收音機工作的原理是有小人在裡面。」

4個人作品

編輯

演員作品

《讀書俱樂部》(2018)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2016)[10]

盛大婚禮The Big Wedding(2012)

Wedding Banned(2011)

One Big Happy(2010)

早間主播(2010)

喇叭花(2010)

扼殺(2008)

我為錢狂Mad Money (2008)

老媽愛死你Smother (2008)

因為我這麼說Ben sana sylemistim (2007)

媽媽的寶貝Mama's Boy (2007)

交出桃樂茜Surrender Dorothy (2006)

斯通家族 The Family Stone (2005)

Da Vinci's Mother (2005)

愛是妥協 Something's Gotta Give (2003)

失失慌殺人事件Plan B (2002)

Sister Mary Explains It All (2001)

城裡城外 Town & Country (2001)

掛線情緣 Hanging Up (2000)

戀愛高飛 The Other Sister (1999)

真命天子 Only Thrill,The (1998)

前妻俱樂部 First Wives Club,The (1996)

馬文的房間 Marvin's Room (1996)

新娘的父親2 Father of the Bride Part II (1995)

最後的飛行 Amelia Earhart: The Final Flight (1994)

曼哈頓神秘謀殺 Manhattan Murder Mystery (1993)

看誰正在說話Look Who's Talking Now (1993)

新嶽父大人 Father of the Bride (1991)

教父第三集 Godfather: Part III,The (1990)

檸檬姐妹 Lemon Sisters,The (1990)

好母親 Good Mother (1988)

嬰兒炸彈 Baby Boom (1987)

芳心之罪 Crimes of the Heart (1986)

女鼓手 Little Drummer Girl,The (1984)

Mrs. Soffel (1984)

月落婦人心 Shoot the Moon (1982)

烽火赤焰萬裡情 Reds (1981)

曼哈頓 Manhattan (1979)

我心深處 Interiors (1978)

尋找顧巴先生 Looking for Mr. Goodbar (1977)

安妮·霍爾 Annie Hall Anhedonia (1977)

愛與死 Love and Death (1975)

教父續集 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

傻瓜大鬧科學城 Sleeper (1973)

呆頭鵝 Play It Again,Sam (1972)

教父 The Godfather (1972)

導演作品

掛線情緣 Hanging Up (2000)

真情赤子心 Unstrung Heroes (1995)

世外桃源歷險記 Wildflower (1991)

5獎項和提名

編輯

奧斯卡

獲獎:

1977年:最佳女主角獎《安妮·霍爾》()

提名:

1981年:最佳女主角獎 《赤色分子》()

1996年:最佳女主角獎 《馬文的房間》()

2003年:最佳女主角獎《愛是妥協》()

英國電影學院獎

提名:

1979年:最佳女主角獎 《曼哈頓》()

1981年:最佳女主角獎 《赤色分子》()艾美獎

獲獎:

1978年:最佳女主角獎-喜劇與音樂劇類 《安妮·霍爾》()

2004年:最佳女主角獎-喜劇與音樂劇類

提名:

1978年:最佳女主角獎-劇情類 《尋找顧巴先生》()

1982年:最佳女主角獎-劇情類 《赤色分子》()

1983年:最佳女主角獎-劇情類 《月落婦人心》()

1985年:最佳女主角獎-劇情類 《鐵窗外的春天》()

1988年:最佳女主角獎-喜劇與音樂劇類 《嬰兒炸彈》()

1994年:最佳女主角獎-喜劇與音樂劇類 《曼哈頓神秘謀殺案》()

1995年:最佳女主角獎-連續短劇與電視電影 《阿梅莉亞·埃爾哈特:最後一次飛行》()

艾美獎

提名:

1995年:連續短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 《最後的飛行》()

6人物經歷

編輯

上個星期,黛安娜·基頓打電話給我,說她怯場了。那是她準備在林肯中心接受致敬的前四個小時。她說,她對那個晚上感到最可怕的是:「你要怎麼表達你的感激之情呢?對我來說這似乎是最困難的事。」

這是一個演員的真實的想法——並不是暴露在陌生人前這件事讓她感到害怕,而是因為那些來表揚她、為她助威的人全都是德高望重的明星。實際上,黛安娜·基頓通常隱藏在眾人背後,但是那一晚,她必須摘取她的帽子和墨鏡,誇張地笑,毫無保留地接受別人的讚美。

二十年前,為了給《滾石》雜誌寫稿,我和她一起待過一段時間。她好像是一個啦啦隊長——活力十足、開朗大方,但是沒有什麼內涵。我沒有問她關於伍迪·艾倫和沃倫·比蒂的問題,我專注於作品,但她對兩者都不上心。我們的談話就停留在這種水準:「啊,是的,索非爾太太,我要親吻梅爾·吉勃遜,不會太用力,讓我告訴你。」我最後提到電影《ShoottheMoon》,說我非常喜歡它。這是一次突破,她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她說:「哦,是的,太可惜了,沒人看過它。」看來她實在是不曉得如何感恩。

相關焦點

  • 一份黛安·基頓的男友名單:做伍迪艾倫的靈魂伴侶,和好萊塢最有...
    身邊從來不缺女人伍迪·艾倫,說起基頓時,有時會像個害羞的小男孩。「基頓,首先來說,很守時。她,她,她總是準時出現,而且她很節省;她能用一美元做出很多事來,她,嗯…我還能說點什麼呢……她的字很好看。她……我快要想出來了,啊……她,啊,很美,她這些年來都一直很美。她的美不是通常的美……說某些人『非常特別』或『最特別』是有語法錯誤的,但是,你要知道,黛安是我認識的最特別的人。
  • 蘿拉·鄧恩榮獲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蘿拉·鄧恩憑藉《婚姻故事》獲得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這也是她首次捧得奧斯卡小金人。圖片來源:奧斯卡社交媒體帳號截圖。蘿拉·鄧恩是一名美國女演員。《小婦人》獲得了本次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據悉,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於2月9日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好萊塢的杜比劇院舉行。1967年2月10日,蘿拉·鄧恩出生在一個電影家庭,父親是布魯斯·鄧恩,母親是黛安·拉德,年幼時的蘿拉就曾到過片場,甚至得到過幾個小角色。蘿拉兩歲時,父母離婚,蘿拉由此同父親失散多年。
  • 女演員老了,你還願意看她們談情說愛麼?
    中國女演員年齡一大就要去演婆婆和丈母娘了,根本無法也沒有機會施展才華。其實這種現象不僅是中國的「病症」,是全世界的「疑難病症」。女演員老了,還有觀眾願意看她們談情說愛麼?其實只要影片特別,還是有觀眾會買帳的。
  • 第92屆奧斯卡最佳男女演員公布 《小丑》男主獲獎
    中新網2月10日電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傑昆·菲尼克斯憑藉電影《小丑》獲得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演員獎。 此外,蕾妮·齊薇格再次獲得奧斯卡獎。她憑藉《朱迪》(Judy)獲得最佳女演員獎,她成為歷史上第七個同時獲得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的女演員。她曾在2004年憑藉《冷山》獲得最佳女配角獎。 最佳導演方面,韓國影片《寄生蟲》的導演奉俊昊獲得最佳導演,該電影還獲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和最佳國際影片獎。
  • 人物黛安·基頓 自己才是最好的造型師
    > 今年《名利場》好萊塢頒獎季特刊是熱門女星特輯,幾乎所有演員都性感多姿、光鮮靚麗,然而只有一位演員保持了自上世紀 70 年代出道以來特立獨行的中性風格,她就是黛安
  • 基努,查理茲和蘿拉攜母親走紅毯,2020年奧斯卡的新趨勢
    #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盛大展開,現場星光熠熠,相當熱鬧。44歲的女演員查理茲·塞隆(Charlize Theron)在出席2020年奧斯卡頒獎典禮時,她身邊有一個非常特別的人:她的母親格爾達。當兩人走在紅地毯上時,查理茲·塞隆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女演員表達了自己的幸運之情,她的母親一直陪伴在她身邊。
  • 黛安·克魯格摘得坎城影后 傑昆·菲尼克斯獲封影帝
    黛安·克魯格 鳳凰網娛樂訊 北京時間5月29日凌晨,第70屆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舉行頒獎典禮,德國女演員黛安·克魯格《憑空而來》摘得影后。電影《你從未在此》的男主角傑昆·菲尼克斯獲封影帝。索菲亞·科波拉《牡丹花下》獲最佳導演。
  • 第92屆奧斯卡最佳男女主角公布 速看完整獲獎名單
    中新網2月10日電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傑昆·菲尼克斯憑藉電影《小丑》獲得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圖片來源: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社交媒體帳戶截圖。此外,蕾妮·齊薇格再次獲得奧斯卡獎。
  • 76屆奧斯卡提名名單:《指環王3》獨領風騷[圖]
    東方網1月27日消息:據美聯社報導,美國電影學院27日宣布第76屆奧斯卡提名名單,《指環王Ⅲ:王者無敵》獨領風騷,一舉獲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11項提名。   另外一部大片《怒海爭鋒》的成績也不錯,獲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10項提名。   獲得最佳影片提名的還有低成本影片《迷失東京》、《神秘之河》、《奔騰年代》。
  • 解讀奧斯卡金像獎:第1屆最佳影片《翼Wing》
    說起第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要追述到1929年5月16日,其在美國好萊塢羅斯福酒店舉行。奧斯卡金像獎,作為當時全世界電影屆最高的獎項,自然是備受矚目,最終經過激烈的角逐,電影《翼Wing》一舉奪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 艾瑪·斯通 好萊塢女演員的真實版本丨明星
    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身著金色緊身長裙的艾瑪·斯通握著最佳女主角的小金人,感謝了組委會、所有的提名者、家人、閨蜜、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搭檔瑞恩·高斯林……惟獨沒有前男友。這理所當然,儘管最著名的那個正坐在臺下——安德魯·加菲爾德憑藉《血戰鋼鋸嶺》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女演員們必須往前闖,入行以後便只有眼前路,沒有身後身。
  • 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Shallow 》
    奧斯卡金像獎,正式名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簡稱學院獎),是電影界世界著名也可謂是最高榮譽獎,每年都會有一批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最佳劇本等等一系列電影類獎發布。
  • 這些高分影片將角逐明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以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影片你最看好哪部?歡迎留言、評論~每分鐘120擊(法國)黛安·克魯格獲獎情況:黛安·克魯格奪得第70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女演員豆友 Madison:黛安克魯格影后沒跑了,最後一幕搖鏡到海上,酥了。
  • 第92屆奧斯卡公布頒獎嘉賓名單 星光熠熠多位影帝影后在列
    奧斯卡確定頒獎嘉賓名單 北京時間2月6日,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確認了新一批的頒獎嘉賓名單,算上此前已經確定的人選,本屆奧斯卡的頒獎嘉賓陣容絕對是星光熠熠。
  • 法國第45屆凱撒電影獎頒發最佳導演時,為何一眾女演員憤然離席!
    有著「法國奧斯卡」之稱的第45屆凱撒電影獎日前已經完滿舉行,當晚的大贏家由獲金球獎和奧斯卡提名的法國電影《悲慘世界》奪得,勇奪「最佳影片」、「觀眾票選最佳影片」、「最佳剪輯」
  • 成龍電影的動作設計都是抄襲了巴斯特基頓?
    1960年,第32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公布,獲獎者為美國默片時代演員及導演,「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頓。 成龍不用替身,臨場發揮,上躥下跳的表演方式完全就是基頓的復刻。《飛鷹計劃》中在機庫開風扇的一場戲靈感來源於基頓1928年的電影《船長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