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出版的德國《商報》開了「天窗」。在刊發對法國巴黎銀行執行長博杜安·普羅特的專訪時,只刊登了記者提問,沒有刊登受訪者回答。這一做法引發媒體熱炒,同時也象徵著歐債危機的現狀:答案在哪裡?
按照《商報》的說法,兩名記者今年9月初採訪了普羅特,但法國巴黎銀行遲遲不批覆對其專訪中直接引語的審核,最後乾脆不同意刊發專訪。對此,法國巴黎銀行當天迅速作出回應,稱這是溝通誤會,並於當天下午在其官網上公布了專訪全文。
讓我們先看看《商報》記者的提問吧:「為什麼歐洲銀行寧願把錢存在歐洲央行,而不願相互拆借?」「巴黎銀行的現金儲備足夠嗎?」「歐洲銀行處境是不是與三年前雷曼兄弟破產前相似……」
說實話,在歐洲銀行股價劇烈波動、銀行資本急需補充、德夏銀行被迫拆分這樣的大背景下,這樣的問題確實不好回答。
從巴黎銀行公布的內容看,其實普羅特的回答沒有什麼敏感內容。但敏感的是市場心理。巴黎銀行新聞處負責人安託萬·西爾解釋說,採訪是9月7日完成的,當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裡斯娜·拉加德剛呼籲歐洲銀行業應大規模增資,而9月13日《華爾街日報》有報導說巴黎銀行正面臨美元流動性危機,結果造成該行股價暴跌。巴黎銀行擔心,在這種市場情緒下,任何微小細節都有可能被無限放大。
在眼下的非常時期,不止是巴黎銀行,整個歐洲銀行業都處於一種惴惴不安、謹小慎微的情緒中。前些日子,記者本已與法國一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約定好做專訪。但事到臨頭卻變卦。理由是,非常時期,該銀行不願意出現在公眾視線中。
如果說在目前情況下銀行高層對新聞報導心有餘悸的話,那麼記者一位朋友的親身經歷則說明緊張情緒已體現到了銀行的日常業務中。記者這位朋友需要從自己帳戶中提取一筆兩萬歐元資金,結果遭銀行工作人員盤問了半天。對此,朋友無奈地說道:「我真是無話可說。」
是的,普通銀行客戶無話可說。「金融精英代表也已無話可說,我們記錄了一個沒有答案的採訪。」德國《商報》在編者按中寫道,「這樣的採訪,您沒有看過吧?但它就是歐洲銀行現狀的象徵。」
對歐債來說,如果說三季度的主要擔憂還是債務危機的話,那麼進入四季度,以德夏銀行的分拆為標誌,銀行業危機已成為最大風險。如果歐盟決策層無法在銀行業周圍築起防火牆,那麼債務危機很可能將演變為銀行業危機,並引發銀行體系與實體部門之間的惡性循環。
記者李明 (新華社巴黎10月12日電)
歐債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