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使者王玄策:憑一己之力滅掉天竺國,最大的受益者卻是吐蕃

2021-01-09 騰訊網

在唐朝時期有這麼一個人,他一生的經歷就算是編劇也不敢這麼亂寫,只因為他的經歷實在是太過傳奇。

一位出使印度半島上中天竺的使者,在受到戰爭的威脅之時,竟然憑藉一己之力,組織一支軍隊攻破中天竺國生擒國王。而他的傳奇經歷,被成龍拍成電影,成為2017年的賀歲片《功夫瑜伽》。他就是南亞戰神王玄策

一、大唐盛世,名揚四海

1.貞觀之治,國富兵強

要說到唐朝,那想必讓許多國人都為之自豪。在經歷了隋唐末年的大規模戰爭之後,以李淵為首的大唐政權建立了起來。

經歷了唐太祖李淵的執政時期之後,大唐的國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社會經濟,軍事實力都逐漸恢復到戰前的狀態。玄武門之變之後,唐軍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領導之下開始了擴張的歷程

統一之後的唐朝進行的第一場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就是與東突厥勢力的決戰——定襄之戰。此戰當中,唐軍大勝,一舉殲滅了東突厥的主力,迫使其殘餘勢力歸降唐朝。

強大的東突厥勢力勢力被剿滅後,西域的那些小國家更是不在話下。為了鞏固唐朝在這些地區的統治地位,單于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先後被建立起來

唐高宗在位前期時期,唐朝擴張速度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太宗留下來的蘇定方,程知節等將領率領唐軍千裡奔襲,一舉滅掉在中亞地區的西突厥,中原王朝的版圖第一次擴張到了鹹海地區

武周時期,在大唐邊境爆發了一場亞洲大戰,數十萬唐軍與後突厥,吐蕃等國家的軍隊爆發了空前規模的戰爭。唐軍仍然獲得了勝利,唐朝威名大振。許多國家對唐朝驚人的經濟以及軍事實力感到震驚,不遠萬裡紛紛來到長安朝賀,史稱「萬國來朝」。

2.南亞破碎,諸國徵伐不斷

南亞次大陸上,自從印度歷史上最強大的孔雀王朝消失過後,古印度文明便岌岌可危。公元前200-公元200年,四百年的時間內,印度的西北方甚至整個恆河流域都被外族入侵,成為貴霜帝國的一部分。古印度文明到此就算是徹底消失在歷史當中了

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半島上一直沒有出現一個相對統一的王朝,處於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混戰狀態。各國都有自己的行政機關,最高統治者以及軍隊。公元320-540年,印度半島上短暫出現了一個實力較強的王朝,文化燦爛,經濟繁榮,但只是曇花一現

公元606年,在北印度出現了一位頗有作為的帝王——戒日王。在戒日王登基即位之間,北印度面臨著對外貿易衰落,貨幣出現了短缺,經濟衰退,政治體制僵化。在戒日王登基即位之後,北印度的糟糕局面一掃而空,整個恆河流域以及一度的北部,都成為戒日王的疆土,史稱戒日王朝。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戒日王的駕崩,國家陷入到了內亂之中。大臣阿羅那趁戒日王逝世之時,奪取了國家的最高權力。國家也因此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動亂之中。在戒日王駕崩一年之後,唐朝的使團在王玄策的率領之下來到戒日王朝。隨後爆發的一場戰爭,讓印度半島上再無統一政權的出現,直到東印度公司的到來。

二、出使南亞,滅天竺,改變了歷史

1.突發意外

在戒日王在位之時,唐朝和戒日王朝就建立了外交關係。唐朝作為世界級的大國,戒日王朝只不過是一個地區大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派出使者,前往唐朝進行朝貢。

但是隨著戒日王的駕崩,戒日王朝的最高權力被權臣阿羅那奪取,自己成為了國王,史稱「中天竺」。阿羅那繼位之後,一直沒有來唐朝朝貢,這引起了唐朝的不滿。

貞觀二十一年,唐朝派出使團,在王玄策的帶領之下,前往中天竺。中天竺此時內部發生了內亂,阿羅那的叛軍為了穩定國內局勢,竟然襲擊大唐的使團,作為自己的立國之戰。王玄策的使團損失慘重。但是王玄策還是在侍衛的幫助之下,成功逃出生天。

王傳策不久就遇到了另外一支軍隊——吐蕃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松贊幹布派出前來救援大唐使團的吐蕃軍隊。當時吐蕃和大唐帝國是親家,松贊幹布的妻子正是著名的文成公主。

大唐使團遭到襲擊,松贊幹布派出軍隊進行救援也不意外。王玄策得到吐蕃軍隊的救助之後,順利來到了吐蕃,安定了下來。

松贊幹布表示將會護送他回到唐朝,但是王玄策可不這麼想。唐朝向來是以牙還牙,如此屈辱,王玄策怎麼能忍。於是一個人開始踏上了反擊的旅程。王玄策以大唐帝國使臣的身份,向周邊的國家送去了一份徵討中天竺要求徵兵的檄文

2.草船借箭,滅國虜王

遭到襲擊,孤身一人的唐朝使臣,一份檄文,真的組織起了一支近萬人的部隊。唐朝建國以來,強大的軍事力量,繁榮的經濟讓許多小國紛紛表示臣服。面對大唐使臣的檄文,自然也是一呼百應。光是尼泊爾就派出了一支七千人的騎兵部隊。

就這樣,一支臨時湊起來的軍隊在一位使臣的率領之下,開始了徵討中天竺的旅程。三天內,王玄策率領著軍隊連續攻克中天竺的軍事重鎮茶鎛和羅城。

中天竺的軍隊在襲擊使團的時候威風凜凜,但是在面對王玄策的進攻時不堪一擊。被斬首的中天竺士兵多達數千人,還有大量的士兵溺死在河中。

最終的結果是,中天竺直接被滅國國王阿羅那就這麼被王玄策活捉,送回長安,接受唐太宗的審問。面對凱旋而歸的王玄策,唐太宗自然是大喜過望,封王玄策為朝散大夫。「若婆羅門不劫掠我使人豈為俘虜耶?」唐太宗的話當中也是充滿了戲謔和嘲諷的味道。

3.一場影響唐朝歷史的滅國戰爭

許多人都將王玄策封為大唐在南亞的戰神是立國威的英雄好漢。但是真實的歷史是這樣的嗎?王玄策出使中天竺可不只是為了調查中天竺不來朝貢的原因,還有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與中天竺交好,聯手對吐蕃進行戰略上的擠壓。但是,當時的王玄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事實上,這個隱藏任務可能只有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心裡清楚。唐朝在剛建立的時候,就和吐蕃進行過大規模的戰爭。唐軍勝利,吐蕃損失慘重。唐朝在青藏高原上攫取了不少利益,為長安城的安全提供了更多的戰略緩衝空間。

儘管後來松贊幹布要求和唐朝和親,表示兩家永遠和好,但是唐太宗心知肚明,這樣一個高原上的統一政權,對中原王朝來說,就好像是一把達摩利斯之劍一樣懸掛在唐朝的頭上。歷史的發展也證明了唐太宗當時的遠見卓識。

唐朝派出王玄策帶領使團前往中天竺進行戰略上的聯盟,就像當年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一樣,聯合起來對吐蕃進行戰略上的包圍。但是,中天竺發生了政變,王玄策直接率領軍隊滅掉了中天竺。所以這場戰爭事實上的最大的收益中其實是吐蕃

三、總結:

對王玄策來說,一份檄文,一個大唐使者的身份,就成功集結了一支近萬人的部隊,滅掉了襲擊唐朝使團對大唐不敬的中天竺國,這固然值得尊敬。但看似這是一場非常漂亮的戰爭,在戰略上事實上是吐蕃借王玄策之手,除掉了自己在南方最大的威脅

從此之後,吐蕃就可以全力對抗唐朝,而印度半島上的那些小國家,最終都被吐蕃吞併或者成為了附屬國。這也就是吐蕃在唐朝的中後期能夠將疆域擴展到八百萬平方公裡的規模,甚至可以一路南下到孟加拉灣。

王玄策這一次印度之旅,雖然殺人立威立命,但是對唐朝的未來歷史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只不過王玄策不過是因為使團的團長,又怎麼會有唐太宗的遠見卓識呢

參考文獻:

1、《新唐書》

2、《通鑑》

3、《王玄策使印度記》

相關焦點

  • 大唐使者出使印度被欺負,借來兩千人馬掃平印度,並將國王俘虜
    為首的兩位使者首領,正使叫做王玄策,副使叫做蔣師仁。王玄策這個人,在兩唐書、資治通鑑等史書的記載中只有寥寥數語,生平事跡可供稽考的不多。但是在貞觀二十一年,他在史書上短短的這一次出場,就做了一件驚天動地之事。當時,王玄策、蔣師仁一行抵達古印度時,有四個天竺國的國王都派出了代表迎接使節。
  • 大唐「外交官」玄奘和王玄策——千年印度的恩與痛
    ,當即派使者出使大唐,建立外交關係,作為禮節,唐朝回訪印度,這時候中國歷史上最牛逼的「外交官」出現啦。20人取道吐蕃,途經泥婆羅(今尼泊爾),年終至北印度王國首都曲女城。王玄策率領30餘人的使團護衛與這群士兵作戰,因寡不敵眾,武器被繳,所有人員全部被抓獲,還把沿途諸國貢獻給大唐的貢物全給搶走了,這可把王玄策氣壞了。深夜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乘其守兵不備連夜逃走。背靠著大唐帝國的威望,來到吐蕃,借到了騎兵一千二百人,並在泥婆羅借了七千餘精兵,以王玄策為總指揮。
  • 一小外交官到鄰國借兵滅一國,帶回一萬多俘虜,回朝領了個五品官
    好景不長,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由於中天竺派來使者進貢,為表示對中天竺的重視,李世民派遣王玄策作為正史率團遷往中天竺回訪。而就在此過程中,中天竺新國王翻臉,派出軍隊將使團洗劫一空,而王玄策前往吐蕃、泥婆羅借兵,順手滅了中天竺國。
  • 王者榮耀百裡玄策原型,唐朝名將王玄策,一介書生打服印度五國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唐朝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朝代,每一個仁人志士都有一個報效邊境的狂熱內心,在這些名將身上都有擁有者無數傲人的戰績。甚至有:不滅幾個國家,不好意思說自己唐朝名將的說法。的確在唐朝時期,國力強盛,士兵英勇,將軍善戰。很多名將身上都有滅國的戰績。
  • 古代印度也很強大,為何王玄策卻能「單槍匹馬」滅了印度
    文/寂寞的紅酒王玄策是我國唐朝時期的一位傳奇人物。據載,作為大唐使臣,王玄策奉命出使印度。結果當時印度的戒日王朝出現動亂,叛臣阿羅那順篡奪了王位,並搶劫了大唐使團,王玄策也被印度人抓了起來。對於一個地方小軍閥,王玄策從尼泊爾和吐蕃借兵滅掉他很正常。當時印度是個區域概念,包括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等多地,只是個區域概念。雖然王玄策借兵滅掉阿羅那順很厲害,但和滅印度完全扯不上,只是滅了印度的一個邦國而已,所以沒有必要過度地拔高。其次,王玄策滅印度主要是借了泥婆羅和吐蕃的力量。
  • 他是唐朝一縣官,橫掃印度,卻沒用一個中國兵,印度至今仍有陰影
    不過,這場糾紛僅憑一個中國人的力量就給解決了,甚至沒動用我國一兵一卒,這也是史書上記載的中印第一場戰爭。 事情是這樣的,唐朝初年,由於佛教在我國盛行,印度和大唐的關係原本十分和睦。唐太宗曾派玄奘法師前往印度取經,後來被明代小說家改編成家喻戶曉的《西遊記》。而印度也經常派出使者來到唐朝拜見皇帝,可以說兩國關係十分和諧。
  • 王玄策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神話,卻為何間接導致了李世民之死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但是他到了晚年也不免陷入了祈求長生的迷途之中,他的死也與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然而,更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李世民之死竟然與創造「一人滅一國」的奇蹟的王玄策有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唐代中印戰爭:兩個使者滅亡北印度
    王玄策就說了自己的遭遇,跟松贊幹布借兵松贊幹布當然要出點力,就借給王玄策一千兩百精兵。王玄策覺得不夠用,又去隔壁的婆羅國,也就是今天的尼泊爾,借了七千多騎兵。於是王玄策跟蔣師仁就率領著八千多軍隊,開始強攻中天竺。這場攻城戰應該是規模不小,但是對於印度這種邦國,中原王朝根本就不會拿正眼去看。
  • 「王者榮耀」百裡玄策原型——王玄策:因生氣,一人滅一國
    獵物一旦被他勾中就只能任其擺布,他就是百裡玄策:「飛鐮很興奮,飛鐮認為自己可以一挑五!」然而這百裡玄策的歷史原型不僅可以一挑五,甚至因為生氣一人滅了一個國家,他就是唐代外交狂人——王玄策。盛唐之下,英豪輩出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曾以唐為傲。唐朝時期,政治清明、經濟富盛、文化繁榮、人才輩出,大詩人李白、杜甫,自唐至今,自老至幼,可謂無人不知。
  •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雪域雄鷹-吐蕃帝國
    逐漸強大,尤其一代雄主松贊幹布東徵西討,或滅掉或吞併其他部落聯盟。逐漸向全部高原拓展版圖並定都邏些(今拉薩),逐漸建立起統一的奴隸制強大國度-吐蕃帝國。從吐蕃發源到建國,吐蕃度過了漫長的歲月,高原的嚴酷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造就了高原民族堅韌果敢善戰和不畏犧牲的性格,在這種狀況下,吐蕃能從邦國林立的部落聯盟中脫穎而出建立政權,著實不凡。
  • 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之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傳奇人物
    王玄策是河南洛陽人,早年間一切經歷都已經找不到文獻記載,只知道是從底層做起,擔任過縣令,後來慢慢轉到中央,發展路線也發生了變化,最後一步步走到了外交部門。一開始王玄策只是副手,畢竟是新人,得歷練,學習。他成長的非常快,幾年之後就作為正使展開外交活動,而活動的對象就是玄奘取經的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
  • 唐朝使者的超人故事!
    天神一般的大唐漢子!以前只知道大唐王朝牛掰,但卻不知道它究竟有多牛掰!直到今天看到了這樣神一般的唐朝人的故事!而且,這些不是神話傳說,而是正史記載的史實!王玄策,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一個小小的外交使者,帶著30個人出使天竺,正趕上人家國家政變,所以就悲催地被叛軍給抓起來了。好在他腦瓜靈光,找機會又逃掉了!這一逃可就是上裡路。
  • 史料四個字概括:擊之大潰
    到了唐朝,中國繼漢朝之後再一次完全控制了西域,與印度的交流就頻繁了起來,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師西天取經也就是發生在這一時期。玄奘歷經艱險到達印度學習佛法,將途中的所見所聞寫成了《大唐西域記》,介紹了很多中亞、印度地區的風土人情。
  • 古印度給中國取一名字,中國一口氣給印度回敬了38個,至今仍在用
    可以看出來,這些翻譯都是音譯,在梵語裡面,印度王朝自稱為「Sindhu」故而憑藉此轉變為中文發音。 隨著交流的深入,後來人們覺得,一個國家帶有「毒」字,多少有點不好聽,因此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先後出現了辛頭、信圖的叫法,到了唐朝的時候,則統一對印度稱呼為「天竺國」。
  • 安史之亂中吐蕃趁機侵吞了大唐不少領土,唐朝是如何收復失地的?
    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為了平定叛亂不斷從西域抽調精銳軍隊進入中原,「盡徵河隴、朔方之將鎮兵入靖國難」。吐蕃趁機蠶食了河西和西域,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安西都護府白髮老兵依然抵抗了吐蕃幾十年。安史之亂後才逐漸收拾局勢,逐步展開對於吐蕃的反攻。其實吐蕃和大唐是一對冤家,吐蕃有點死心眼也有點窮兵黷武。大唐好不容易平定安史之亂後,吐蕃已經佔據半壁江山還屢屢進攻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