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重器」上天入海 中國硬核科技越來越搶眼

2020-12-17 瀟湘晨報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劉 嶢

「地球磁場倒轉的時候,什麼因素會誘發生物大滅絕?10年前一個冬夜,當我站在窗前看雪花飄落時,突然頓悟,我要找的答案在火星上。」10年前,當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勇決心到德國深造、研究火星時,很多人都覺得他「瘋了」。

「當時,中國的火星領域研究幾乎是空白。」魏勇說,只有自己的導師萬衛星堅定地支持他走出去。

而今,昔日的冷板凳坐成了熱板凳。2016年,在「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立項;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飛向太空,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深空探測看當代,行星科學靠未來。」回想起導師的支持和囑託,魏勇倍有感觸。作為「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萬衛星在「天問一號」發射之前因病離世。但是在他的身後,已有更多「後浪」奔湧而來。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十三五」時期,中國著力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一批「國之重器」紛紛亮相——天空之上,「嫦娥」「玉兔」奔赴廣寒,國產大飛機自在翱翔,北鬥衛星精確導航;海洋之中,「蛟龍」「天鯤」各顯神通,「奮鬥者號」萬米深潛,「雙龍探極」助力科考……

5年來,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升到59.5%,在全球131個經濟體創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14位。創新,正成為引領中國發展的第一動力。

10月31日,國產大飛機C919在2020南昌飛行大會開幕式上進行動態展示。

周國強攝(人民視覺)

多年來,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黃志偉一直堅持著「711」的生活方式——從早晨7點工作到晚上11點。他長期從事免疫與感染疾病領域的基礎研究,近年來在T細胞受體複合物的分子組裝、適應性免疫機制等方面作出了諸多領先成果。

「做基礎研究可能耗時很久,甚至需要坐很長時間的冷板凳。但我們國家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源就在於基礎科學。如今中國科學家有了更好的資源和條件,可以靜心探索,在中國大地上產生原創成果,為世界、為人類所用。」黃志偉說。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5年來,中國基礎研究投入已從2015年的71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335.6億元,年均增幅達16.9%。2019年,中國基礎研究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首次達到6%。

在源頭活水的澆灌下,「十三五」期間,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鐵基高溫超導、克隆猴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在中國競相湧現;中國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高被引論文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位居世界首位……

2020年5月27日,中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一直關注登山隊進程的「無腿勇士」夏伯渝格外激動。「這次登頂測量使用了我們自己的北鬥導航系統和5G技術,很讓人振奮!」夏伯渝說。

45年前,夏伯渝和隊友在珠峰北坡「第二臺階」搭建了「中國梯」,為世界登頂珠峰打開通道。如今,「十三五」期間中國科技的硬核成果,正在為世界搭建更多通往頂峰的「中國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全球都能享受到中國北鬥高質量的導航、定位和授時服務;嫦娥五號飛往月球進行無人採樣,已有不少國外科學家和航天機構提出,希望利用中國獲得的月球樣品開展研究;國產大飛機C919一飛沖天,國內外客戶達28家;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即將向全球科學家開放,成為天文領域的「世界之眼」……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玉者,國之重器,中國人為何對玉如此情有獨鍾
    周衛國回答了一句「玉者,國之重器」,然後拜別了其父前往了南京。周衛國說,玉者,國之重器,是明白了他父親支持他要去報考軍校,保家衛國的志向。而且他父親從小也教導他們兄弟三人,個人得失榮辱,比之國家利益那是微不足道。當然我不是來說這部劇的,而是針對那句「玉者,國之重器」,來簡單的聊一聊中國人對於玉石的那種獨有的情感。
  • 上天入海都有青島一根繩 這件大國重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普通人看來,繩子不過是用來捆綁物品的工具,但在青島海麗雅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旭明眼中,繩子卻是既可以到 8000米以下深海顯神通,又可以登陸火星探索太空文明的「大國重器」。超凡的遠見和執著的追求讓海麗雅在繩子這個細小的領域迅速成為行業標杆,並一舉拿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扎頭繩變「金鍊條」 98歲青企科技制「繩」助大國重器「上天入海」
    做女士扎頭繩、做衣服鬆緊帶或者綁物品……青島有家企業卻把繩子做出了不一樣的深度和高度,「蛟龍號」入海,「天問一號」上天,繩子化身大國重器上天入海的「金項鍊」,助力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浪潮起,企業群起而上追趕時代風口,可謂誰與爭鋒。
  • 【青島智造】扎頭繩起家 "中國繩王"隨大國重器"上天入海"
    放眼中國現存的百年企業裡,得以經受住困難和持續發展的屈指可數。青島海麗雅集團始建於1922年,是中國建廠最早專業織帶、特種繩纜、安防自救產品生產的廠家。作為一個近百年的老牌企業,海麗雅也曾面對過眾多困苦艱難的時刻,以女士扎頭繩起家的它,歷經多次變革,如今蛻變成助力中國成功「上天入海」的高科技創新型企業,是當之無愧的「隱形冠軍」。
  • 古尊表致敬三大「國之重器」登陸深圳
    原標題:古尊表致敬三大「國之重器」登陸深圳為助力2020海博會,國之重器「深海一號」「蛟龍號」「天鯤號」將於10月14日-18日在蛇口郵輪母港亮相,並向公眾免費開放參觀。10月13日,歡迎會盛大召開,深圳市領導、海洋局領導均蒞臨出席。
  • 兩岸媒體人走進白鶴灘 近距離感受「國之重器」魅力
    中新社四川寧南10月2日電 題:兩岸媒體人走進白鶴灘 近距離感受「國之重器」魅力  作者 劉大煒  「這裡好像科幻大片中的場景!」臺灣媒體人林倩如站在白鶴灘水電站左岸的834平臺上讚嘆道。近日,由全國臺聯主辦的「2020年兩岸媒體人云南行」一行來到這裡,近距離感受「國之重器」的魅力。  從平臺上看,水電站施工狀態盡收眼底。只見峽谷間一座拱形水壩已初具雛形,橫跨在金沙江上;兩岸山體被多條運輸鋼索連接在一起,載有建築材料的箱體車穿梭其中。兩岸媒體人紛紛掏出手機、相機,記錄眼前景象。  「這裡被戲稱為『流浪地球』水電站。」
  • 【觀察】2020,我們攀山、上天、入海……
    【觀察】2020,我們攀山、上天、入海…… 2020-12-09 1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鯤龍、蛟龍、天問……這些大國重器的名字裡,藏著你不知道的硬核浪漫
    「AG600」水陸兩棲飛機、首艘深海載人潛水器……這些國之重器,承載著國人的夢想,他們的名字,也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探索未知的浪漫。篳路藍縷的航空航天人,在不斷探索奮鬥的過程中,也不忘在這一個個國之重器的命名上,體現自己凝望那片壯麗星空之時的浪漫。
  • 遊戲裡的武直20直升機不一樣,國之重器利刃出擊,又一款傑作!
    遊戲裡的武直20直升機不一樣,國之重器利刃出擊,又一款傑作!空中利刃出擊,武直20直升機聯動《重裝上陣》,玩家:自豪!眾所皆知,武直20直升機填補國內空白型號的10噸級中型通用直升機,「直20」在東北北部某機場成功進行了首飛, 直20成功首飛,預示其將成為我國未來通用直升機裝備的主力,從而真正為中國陸軍「插上翅膀」,並有可能發展成艦載機等型號。
  • 2020,我們攀山、上天、入海……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視頻來源:央視新聞2020,不只有新高度中國「上天入海」的腳步也從未停止這一年,我們上九天,下萬裡追星、追月、追海底的神秘世界這一年,當我們抬頭仰望廣袤的太空有了更多中國身影這一年,當我們低頭注視遼闊的大海有了更多中國印跡追星7月23日
  • 中國散裂中子源極化中子技術研討會召開 「國之重器」吸引百餘名...
    12月10日至14日,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辦的「2020中國散裂中子源極化中子技術研討會」在東莞會展國際大酒店召開。來自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中國先進研究堆(CARR)、中國綿陽研究堆(CMRR)、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莞理工學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100餘名專家代表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 這些大國重器的浪漫命名,你都知道嗎?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嫦娥」,這是多麼美的名字,有網友感慨中國航天太會起名了!其實,不止中國航天,很多大國重器的名字都充滿了詩意,集結了傳統智慧與未知探索的「浪漫」!
  • 探訪天津中醫藥大學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津版「國之重器...
    去年2月,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領銜的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得到科技部和天津市政府批准,標誌著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布局中有了中醫藥一席之地,中醫藥現代化研究有了首個國家級創新基地。在抗擊疫情的關鍵階段,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組建應急攻關團隊,相關研究成果在救治患者、促進康復全療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形成中國特色治療方案作出重要貢獻。
  • B站將用重金髮射衛星,「後浪」將在「入海」之後發射「上天」
    如此大規模的行動讓網友驚呼:「不得了,嗶哩嗶哩真上天了!」,「嗶哩嗶哩無限礦業公司?」據悉,遙感衛星已於送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計劃於下旬推出,屆時BiliBili將進行現場直播。Bili-Bili說,衛星獲得的遙感視頻和圖像數據將用於B站的科普專欄,內容將涵蓋科技、人文、歷史、地球、公益、教育等領域,他還將為B站用戶定製拍攝任務。
  • 一項國之重器橫空出世,印度高調宣布:繼美俄後第三個擁有該技術
    就在近日,印方終於研究出成果,一項國之重器橫空出世,印度高調宣布:印方是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擁有該技術的國家,言語當中滿是自豪。而這項國之重器就是高超音速風洞,在21日,印政府高調舉行了該項目的剪彩儀式,國防部長拉吉納特·辛格親自出席進行剪彩並非發表講話。辛格在講話中表示,屬於印方自主研發的高超音速風洞已經建成,先前只有美俄擁有這項技術,而如今,印度也擁有了!
  • 《足跡:共和國記憶》|「大國重器」蛟龍號_書香_中國財富網
    20世紀90年代,中國提出了「上天(航天探測)、入地(大陸科學鑽探)、下海(深海潛水)」的戰略規劃。幾年之後,「上天」、「入地」均有斬獲,「下海」卻苦尋無功。此時,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已經具備了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能力,最深下潛至6500米,而中國載人深潛技術還僅僅停留在600米。
  • 《大國重器》(第二季)今晚開播 讓我們一起為新時代中國製造瘋狂打...
    時間過去了5年,中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中國的裝備製造業同樣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5年來,國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出臺了《中國製造2025》,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一大批國之重器湧現出來,客觀上需要我們用第二季來作一個全新的呈現。
  • 「國之重器」哪家強?日本 Arm 架構超算蟬聯榜首,中國聯想、浪潮...
    根據最新公布的全球超算 TOP500 榜單、中國高性能計算機性能排行榜 TOP100 來看,日本超級計算機「富嶽」(Supercomputer Fugaku)目前暫時登頂世界榜首,美國的 Summit 位列第二、我國的「神威·太湖之光」 位列第四;在中國當前的超算中,來自 DELL、同方、聯想等廠商的超算位列前十。
  • 中國打造海上重器,可鑽入地球最深處,喚醒沉睡億萬年深海能源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中國就走上了復興之路,在各領域百廢待興的局面下,通過不斷地埋頭苦幹,一次又一次實現彎道超車,綜合實力也迅速提升,讓世界看到了中華民族真正的實力。能源是人類社會前進的重要基礎,在當前地球能源高度緊張的背景下,各國更是對能源開發予以了高度重視,海洋能源開發技術也受到了愈發廣泛的關注,而在鑽井平臺的研製上,我們中國一路走來也是充滿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