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為「德禽」,有五德,也稱「五德之禽」。古人云: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雞的文、武、勇、仁、信五種品德,閃閃發光,古人還有「金雞飛下,食諸惡鬼,鬼畏金雞」的傳說,因此,在民間常用雞來鎮宅。同時,雞與吉諧音,雞冠為火紅色,象徵著吉樣,正乃屬雞者之福也。古人將雞年出生之人的保護神指定為不動明王。
不動明王是傳說中的佛教八大明王之一,也是八身轉化的教令輪身,均為憤怒之相,其用意是為了引導教化那些難於教化的眾生,所以,其外相極為尊嚴。民間一般都把不動明王之像雕成三頭六臂、手持利劍或金剛杵等利器,並且周身火焰熾盛,有劍與火之勢,可見八大明王就是佛教中執法護法之神。
八大明王首座就是不動明王,具有在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均能掃除障難,並不為動搖之意。不動明王顯現憤怒相,能使侵擾眾生之邪魔畏懼而遠離,使眾生於修行路上不致動搖善念菩提心。不動明王,「不動」意為誓願,即慈悲心堅固,無可撼動。「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駕馭一切現象者。相傳,尊奉不動明王,能驅除愚昧與罪惡,使人們走向智慧與光明。不動明王是屬雞之人的保護神。
我國古代人認為雞是避邪祈福、英雄威武的一種象徵。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黃帝大戰蚩尤之後。天帝便命玄女下凡變成雞。一到卯時就要啼鳴報曉,太陽便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天下。使人擺脫黑暗。見到光明。因此,雞被古人看作是報曉陽明之神。又因雞具有文、武、勇、仁、信之五德,再加上雞、吉諧音,大雞又稱大吉,所以,雞特別受到百姓偏愛,把它視為吉祥動物。
在古代星宿的崇拜中,古人將北鬥第四星君定為屬雞人的保護神。在《西陽雜粗·前集》中說:有「洞天六宮……是為六天鬼神之宮。六天:一曰紂絕陰天宮,二曰泰落涼事宮,三曰明辰耐犯宮,四曰怙照罪氣宮,五曰宗靈七非宮,六曰敢司連苑宮。人死皆至其中,人慾常念六天宮名。空洞之小天,三陰所治也。」其中耐犯宮是主生,紂絕主化。禍福皆第四宮怙照所掌。
在北鬥七星中,第四玄冥文曲紐星君,民間常稱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官,古代把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延錄用為大官的人通常說是文曲星下凡。這一習俗在現在,也不乏老一輩的人所信奉,向文曲星祈禱,希望子孫輩們考出好成績,而儘自己的心願,確實令人感動。文曲星與文昌星同屬為福星,代表有文藝方面的才能或者愛好文學及藝術。因此,雞年生人理應珍惜你的保護神,不負自己和親朋好友的祝福。(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