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小學學生集體帶「一米帽」上課,網友:整天搞這些形式主義!

2020-12-25 騰訊網

最近各地基本恢復了工作,下一步是慢慢復學。畢竟,很多學生已經在家裡發瘋了。孩子們不上學,大人們幾乎都很沮喪。

雖然每個人都想回到正常的教學中去,但不可能說不害怕。畢竟,上課的時候,一個班的孩子都在一起,更不用說下課了。為了不讓孩子們靠近,浙江省杭州市養正小學的一個創意,最近引起了大多數網友的關注。

你見過那種宋代的長翼帽嗎?就是一種兩邊有長條的帽子。為了讓孩子們記住保持距離,不要聚在一起,陽城小學的老師們在開學前,讓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做了一頂類似的帽子,他們稱之為「一米帽」。那是什麼意思?聽他們的口號:戴一米帽,保持一米的距離。要求是當天要保護你的帽子,不要損壞它,也不要碰別人。

這件事被報導後,很多人都覺得很不好,說有的口罩都沒用,帶著這樣的小玩意兒累不累啊,其實什麼作用也沒有。但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覺得很有趣。孩子們喜歡玩,而且在家裡呆很長時間了。而你只告訴他們真相,他們不會聽的,尤其是很多孩子,根本不會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但如果是這樣,以遊戲的方式,孩子們覺得有趣的同時,也保持了距離,其實還是不錯的,你覺得呢?

您對此事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頭戴「一米帽」上課!莫讓教育形式主義之風禍害小學生!
    疫情漸去,各地學生陸續開始返校複課。其實,在對疫情懷有敬畏之心的前提下,正常開學就好,可網絡媒體卻時常暴出一些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荒唐的複課舉措,實在讓人哭笑不得,讓人覺得有搞形勢主義,面子工程之嫌。這不杭州一小學就讓學生頭戴「一米帽」複課。
  • 杭州有小學生戴「一米帽」上課,網友笑稱家長手工能力大PK
    4月26日,浙江杭州養正小學一至三年級的小朋友在開學時戴起了「一米帽」,引發網友熱議。校長解釋道,這是要時刻提醒同學們「頭戴一米帽,保持一米距」。有網友覺得趣味十足,萌萌噠很可愛,也有網友認為此舉有「形式主義」的嫌疑,但也有網友覺得這頂帽子重點在起到提醒作用。 「一米帽」神似古代官員的帽子 小朋友戴上「一米帽」,網友們表示童心滿滿、趣味十足,還有網友笑稱「一米帽」神似古代官員的帽子,網友「花開彼岸與你為鄰」說:「有點像文武百官的帽子。」
  • 小學生上課戴「一米帽」保持安全距離,網友:老祖宗替我們想好了
    浙江杭州養正小學26日正式開學,為了使學生之間可以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要求來上學的孩童戴上「一米帽」,遵守「頭戴一米帽、保持一米距」的守則,外觀神似宋代官帽,照片在網路上曝光之後,看起來仿佛百官上朝,引起網友們熱議。
  • 杭州小學生戴一米帽上課,這是「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感覺」
    ※這次寒假有點長,開學更需要點創意4月26日,是杭州養正小學開學的日子。一大早,養正小學一組可愛的照片在家長群中刷屏:小朋友們戴著可愛的「一米帽」,開開心心上學去。據了解,該小學只有一年級,共四個班。為何孩子們要戴著自製的創意「一米帽」去上學呢?
  • 開學第一天,這些小學生頭戴「一米帽」的造型火了!
    結束了橫跨99天的史上最長寒假 今天一早, 杭州一到三年級的小神獸們終於返校, 這也是浙江中小學最後一批返校的娃。
  • 復學頭戴「一米帽」,這操作xuán了
    今天一早,杭州1—3年級小朋友正式復學。而該市養正小學的孩子們,也憑防護神器「一米帽」,一舉衝上微博熱搜。孩子們頭戴手工「一米帽」,開開心心去上學。而一張張可愛的照片,也在家長群和網上刷屏。養正小學副校長洪峰說,這確實是學校的創意,目的是提醒孩子們「頭戴一米帽、保持一米距」。據介紹,養正小學目前只有一年級,共四個班。開學回來,如何讓小朋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學校也做了很多方案,「一米帽」就是其中一項內容。開學前,老師就讓孩子們在家和父母一起動手做「一米帽」。
  • 小學生第一天開學 秀「一米帽」創意
    4月26日,第一天開學,杭州養正小學的小學生戴著「一米帽」到學校上課。養正小學的洪校長表示:開學前,學校號召孩子們在家和父母一起動手做「一米帽」。這確實是學校的創意,「頭戴一米帽,保持一米距。」為了讓一年級小朋友自覺養成疫情防控意識,主動與同學、老師保持一米距離。
  • 小學生開學「一米帽」創意值得點讚,但其他學校卻不必效仿
    【平湖一柱 第1133期】 隨著疫情形勢的不斷向好,各地學校紛紛開學複課。 為了不放鬆疫情防控,各地學校和老師開動腦筋,想出了不少「新花樣」。 近日,杭州某小學的小朋友們戴著可愛「一米帽」開學複課的視頻就登上了熱搜。
  • 小學開學首日「一米帽」成亮點,家長稱讚:有趣又親子,學校有智慧
    一、這所小學「一米帽」成亮點 4月27日,杭州迎來了小學1-3年級的開學首日,位於錢塘新區的杭州養正小學卻成為了人們議論的焦點,相關圖片和新聞迅速在網上熱傳,焦點是學生們頭上戴的「一米帽」。
  • 小學生戴一米帽上課,似百官參加早朝盛況,爸媽手工簡直開掛!
    不過在浙江杭州某小學的開學第一天見面裡,同學們都紛紛戴上了特殊的「一米帽」。小學生戴一米帽上課,似百官參加早朝盛況4月26日,杭州一所小學的一到三年級的小學生們正式迎來開學,小朋友們一大早就頭戴可愛的「一米帽」高高興興的上學去。
  • 某地娃戴「一米帽」效果不錯
    而這兩天,杭州某地學校號召家長在家做手工「一米帽」讓孩子戴著上學,引發了無數網友的熱議,而看到孩子們戴著這樣的帽子去學校,家長再也不用擔心孩子離得太近的問題。雖然說,也有很多網友說這件事情是校方在執行形式主義,但是作為一名家長,還是被這個學校的創意折服,以下兩個原因很關鍵:與其給孩子講解道理,還真不如採取更直觀的方式相信有孩子的家長,在這幾個月裡,不管是從新聞上還是從學校裡收到的關於教育孩子的「防疫通知」已經很多了,理論方面的知識,家長給孩子也真的講了不少
  • 「神獸」終於開學,戴「一米帽」上課,父母:這是幼版清平樂呀
    這幾天,全國的小學陸陸續續開學了。經歷了長達百天的假期,孩子們開學第一天都是什麼狀態呢?萬萬沒想到,有一個孩子竟然迷路了。「孩子,你讀幾年級?」為了迎接孩子們回學校,老師也是煞費苦心,上課的時候,讓孩子們戴上了「一米帽」,調皮的熊孩子瞬間變得學者範十足。而老師的用意很簡單,擔心孩子們不能理解一米距離的概念,就在開學前讓孩子和父母做了這個「一米帽」,意思就是讓孩子們在活動時,要保持一米的距離。
  • 一米帽萬能面罩「名牌」口罩齊上陣(圖)
    文/圖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高譯丹 許佳慧  在延遲了3個多月後,5月18日,南昌市小學、幼兒園學生終於迎來返校,沉寂已久的校園隨著學子們的歸來再次充滿青春活力。當日,記者前往幼兒園、小學,記錄下開學時萌娃們的心情及防疫高招。
  • 鼓勵學生帶玩具到學校 杭州這位班主任膽子有點大!
    昨天我打聽了一圈,杭州絕大部分學校都是不允許帶玩具到學校的。劉發建老師為什麼要鼓勵學生帶玩具到學校裡來呢?  劉發建老師說:「以前我就不反對學生玩玩具,這個學期開始,我鼓勵學生帶玩具來學校。孩子的天性就是玩,我們要順應這種天性。當然,帶來的玩具,必須要保證安全。之前有小朋友帶小刀等危險物,這是不可以的。帶來的玩具,要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
  • 全市小學低年級正式返校 背上「一米翅膀」,戴上「一米帽」,保證...
    ○合肥琥珀名城小學的 " 開學第一課 " 上,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製 " 一米帽 "5 月 6 日,合肥市小學一、二、三年級的學生們正式返校複課,這也意味著目前全市所有中小學生全部歸校。如何確保自控力較弱的低年級學生在校安全防疫?
  • 摘掉心中的「一米帽」,郭樹忠教授和你聊聊小耳朵
    魯網5月29日訊 時前,由杭州一所小學發起了一次極富想像力的「一米帽」活動,備受關注。發起的初衷是時刻提醒小朋友要保持安全的距離,避免接觸感染。這一舉動,成為灰色疫情下的一點亮色。孩子們帶著既可愛又有智慧的「一米帽」,自然而然地保持了安全距離。
  • 背上「一米翅膀」 自製「一米帽」 「小神獸們」返校啦
    合肥琥珀名城小學的「開學第一課」上,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製「一米帽」。5月6日,合肥市小學一二三年級的學生們正式返校複課,這也意味著目前全市所有中小學生全部歸校。如何確保自控力較弱的低年級學生在校安全防疫?
  • 「一米帽」刷屏!孩子需要戴N95口罩嗎?專家說:保持有效的安全距離...
    最近,養正小學一組可愛的照片在家長群中刷屏:小朋友們戴著可愛的「一米帽」,開開心心上學去。有網友表示:神似宋代朝廷命官!(這種帽子名叫展腳幞頭,相傳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目的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
  • 「一米昂!一米間距!」為了讓「神獸」歸籠,老師也是拼了
    近日,遼寧鐵嶺某高中高三學生返校,為防控疫情,老師課間在操場巡視,提示同學們儘量保持一米距離,發現有學生挎著胳膊結對行走,老師就用大喇叭喊話,讓學生們鬆開手,彼此間保持間距。網友:太硬核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各地大中小學陸續開學複課,模擬演練、環境消殺、核酸檢測、體溫測量、分開就餐、發放健康包……為了讓孩子們在校園中做好安全防護,保持安全距離,老師、家長、學生們也是拼了!「頭戴一米帽、保持一米距」浙江杭州一學校,各式各樣的「一米帽」在學校內展覽。
  • 杭州一小學女廁所現粉色提示牌,網友看完爆贊!聯合國都誇了
    六年級的女兒在學校上課時忽然來了月經原以為她會很驚慌沒想到小朋友很熟練地找到校醫求助回家後女兒說起這事也很大方學校出現提示牌 因為五六年級女生來月經很常見今天下午,#小學女廁出現月經提示牌#微博熱搜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