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軍工榜:「擂臺」競技看點多
■陳澤亮 尹寶瑞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曾梓煌
上圖:2019年6月17日,在第53屆巴黎航展拍攝的地面展示區域。新華社發
前不久,國外一家網站發布了最新的全球百強軍工企業排行榜,引起了軍迷的廣泛關注。榜單顯示,全球百強軍工企業防務收入連續4年攀升,2019年軍售總額達5240多億美元,同比上漲約7.1%。
兵器買賣是國際安全局勢的「晴雨表」,百強軍工榜的數據,映射出的是各國軍工實力的「底數」。2019年,全球防務支出較2018年上漲3.6%,漲勢居近10年榜首。
世界軍貿市場的活躍,對世界和平而言並非福音而是威脅。其中,美國作出了最大「貢獻」,連續幾年來,美國都「雄踞」這一榜單的榜首。其他國家也紛紛跟進,今年土耳其航空航天工業公司防務收入暴漲42%,法國達索集團收入幾乎翻了一番,以色列上榜的3家軍工企業均有惹眼表現……
那麼,究竟應怎樣看待2019年的國際軍貿市場?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軍工企業又紛紛祭出怎樣的應對之策?讓我們從波動起伏的數據中找出答案。
大國軍企持續領跑,「江湖地位」一時難撼
美、俄、法等國軍工企業持續領跑,排名與上年度相比沒有大的變化。部分國家的軍售數字格外亮眼:英國同比上漲39%,德國軍火出口將近12億美元……隨著國際形勢日趨複雜,不難預見,兵器買賣熱度難消,各大軍工「巨頭」領跑地位穩固。
然而,軍貿市場向來是一個「不見硝煙的戰場」,軍售總額領先,並不代表身處「C位」的企業沒有受到挑戰。去年7月,土耳其籤署購買的俄制S-400型防空系統第一批組件抵達安卡拉空軍基地,標誌著在北約內部引起巨大爭議的「S-400採購案」落下帷幕。為了吸引這位「金牌買家」,俄羅斯還不惜向土耳其轉讓部分技術。
同樣,法國也加快軍售出口步伐。「陣風」戰機作為達索集團的「當家花旦」,綜合性價比得到不少客戶肯定。為了搶佔海外市場,法國堅持務實靈活的武器出口政策,對外軍售不需要經過議會審批,一旦獲得許可證即可進行,讓買家少了許多「後顧之憂」,印度、卡達等軍購大國紛紛拋出「橄欖枝」。僅卡達就訂購了36架「陣風」,貢獻了數十億美元的交易額。國外訂單的持續增長,進一步「反哺」了軍工企業的發展。
在百強軍工榜公布的數據中,以色列埃爾比特系統公司、航空工業公司、拉斐爾公司排名穩步上升,埃爾比特系統公司防務收入漲幅高達22%,再次證明了自身的軍工實力。和大國軍工企業相比,以色列軍工企業雖然體量小、起點低、基礎弱,但這些年一直是軍貿市場強有力的競爭者,其秘訣究竟何在?
回溯以色列軍工企業的發展歷程,他們深信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在尖端武器裝備研製領域不斷加大投入。引進國外技術後,以色列軍工企業格外注重技術引進後的二次創新,不僅將信息技術、材料技術、隱身技術加以應用其上,還通過高低搭配、強弱互補的方式,使裝備效能最大化。如今,以色列的無人機、反坦克飛彈、裝甲運輸車配件等產品擁有不錯的軍貿市場。以色列軍工企業生產的武器裝備中,有近75%用於出口。
新興國家激烈「打擂」,調整思路尋找出路
身處競爭激烈的軍工「擂臺」,小國如何搶佔「一席之地」?人口僅1000多萬,卻擁有涵蓋海陸空完整國防工業體系、長期「榜上有名」的瑞典給出了教科書般的答案。
冷戰結束後,瑞典不斷下調國防經費,國內軍貿市場隨之縮緊,面對武器裝備訂單急劇減少的狀況,軍工企業迎來「寒冬」,不得不裁員減產,新裝備研發日趨緩慢。瑞典摒棄「等、靠、要」思想,主動對國防部所屬機構和企業進行調整,將武器研製的絕大部分工作交由軍工企業,民營企業只要滿足國防部對武器系統的需求,就能夠「中標」參與生產。這一舉措解開了軍工產業的「枷鎖」,激發了企業的創新活力。
深知自己的短板所在,瑞典政府積極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研發計劃,他們先後與法國合作研發「神經元」無人攻擊機,與巴西合作研發「愛立眼」預警機,與歐洲多國合作研製「流星」飛彈……通過提升「跨國化」指數,瑞典軍工企業不僅能夠引進先進技術,降低生產成本,當國內經濟不景氣時,還能靈活調動國際市場為自身解圍、渡過難關。
同樣作為小國,韓國也是國際軍貿市場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此次公布榜單中,韓國4家軍工企業登臺亮相。近年來,韓國將軍售目光轉向菲律賓、印尼、泰國等亞洲國家。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韓國軍工企業不惜採取「薄利多銷」方式打起「價格戰」。此外,在籤訂相關採購協議時,往往附帶了轉讓技術、建立生產線、提供優惠貸款等「福利」,市場競爭力節節攀升。
和韓國一同被列入「新興軍工體」的土耳其,根據本國國情需要,走出了「引進-消化-仿製」之路。他們憑藉與西方各軍工強國的良好關係不斷引進新技術,相繼仿製出「阿爾塔」坦克、T-155「風暴」自行榴彈炮等「物美價廉」的武器裝備,銷量水漲船高。今年公布的數據中,土耳其有7家企業進入榜單,阿塞爾桑集團、航空航天工業公司軍售總額同比上漲21%、42%。
隨著新興武器出口國銷量快速增長,軍貿市場的範疇也逐漸拓展。面對全球複雜的反恐形勢,各國政府用於「反恐」「安保」等用途的裝備日臻完善。警用裝備呈現出專業化、重火力的發展趨勢,「國防」和「安保」類裝備的技術界限逐漸模糊,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執法部門成為國際軍貿的重要買方,警用裝備正成為軍工企業搶佔的另一片「藍海」。
此外,當軍工企業與民營企業產品、技術融合越來越深入,武器裝備中民用規格元器件比例大幅提升。縱觀許多「後來居上」的軍工企業,他們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徵:研發機構的重要創新技術首先在軍事領域中運用,技術成熟後便可快速轉化到民用領域。打破軍民技術之間的「壁壘」,不僅能夠讓創新技術應用最大化,還能通過技術互補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防務投入普遍上漲,疫情帶來全新考驗
需求旺盛的「買家」成為軍工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早在2014年,北約成員國就籤署協議,承諾將防務投入逐步增長至GDP總量的2%,並於2019年將防務投入的14%用於武器裝備採購研發。近年來,英、法等歐洲國家頻繁參加國際軍演,軍工產品的「剛需」被轉換成源源不斷的訂單。而隨著國際安全局勢的日益複雜,小國為築起牢固「防火牆」也紛紛「剁手」,推動2019年軍火成交額一路攀升。
在這一過程中,各大武器進口國也認識到,引進國外裝備固然能解決現實難題,但從長遠來看,將導致國內軍工企業研發積極性不高、生產效率低下,諸多核心關鍵技術不得不受制於人。
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一位企業家曾給出這樣的答案:「給客戶一個購買的理由。」察覺到買方需求後,主要軍事強國紛紛調整軍貿出口思路,在不斷降低武器出口門檻的同時,常常連帶武器生產技術「打包」轉讓。俄羅斯在此方面「快人一步」,出口附帶技術轉讓的產品遍布陸海空天各個維度,包括蘇-30戰機、T-90坦克、S-400型防空系統等。軍貿市場頭號「鑽石買家」沙特則組建了沙烏地阿拉伯軍事工業公司,業務涵蓋地面系統、空中系統、飛彈等多個方面,並專門成立了軍事工業管理總局,為的就是在購買裝備時引進技術,推動國防工業自主化進程。
然而,防務投入上漲的這股勢頭並未持續太久。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達索集團等軍工企業不得不通過關閉生產線、裁撤員工應對危機。生產延誤、訂單銳減、供應鏈中斷……多重因素下,不少軍工企業發展舉步維艱。前不久,美國雷神技術公司直接宣布削減1.5萬個工作崗位。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各國政府沒有坐視企業「失血」,陸續出臺政策,保證企業度過艱難「寒冬」。從長遠看,坐等「輸血」並非良策。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軍工企業紛紛利用現有設備轉投生產口罩、呼吸機等醫療物資。俄羅斯一家生產坦克瞄準系統、狙擊光學組件的軍工企業主動「跨界」,依託現有設備生產用於檢測體溫的熱像儀,發揮了應有的「抗疫」擔當,也緩解了疫情衝擊造成的財政壓力。
「後疫情時代」,是挑戰也是機遇。當前,新一輪信息革命如火如荼展開,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全球製造業發揮愈加重要的作用。軍工行業作為各國高端製造和尖端技術的引領者,加快生產領域的信息化、智能化,將是度過疫情「寒冬」的破局之策。
(數據來源:遠望智庫)製圖:範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