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呈盛世
武當山,有史以來以來就是道家修習的重要之所。從遠古的真武大帝到戰國時期的尹喜,一直都延續著。這種延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基本上是以一種鬆散的方式傳承著。這種傳承方式在武當太乙門中,被稱為星野傳承,這一段時期稱為星野時期。這一現象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是中國道教一個鼎盛時期,原因來自李唐時期的皇族崇尚道教,李淵自稱是道家鼻祖老子(李耳)之後裔,李氏得天下後則更堅定了這一說法。於是大興其道,道教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春天。
唐代中期,是武當道教的興盛時期。武當節度使姚簡後來也成為著名的道士。據史載,唐代著名的「藥王」孫思邈、「八仙之一」呂洞賓均曾在武當山修道。各門各派相繼產生,一時間出現了群芳爭豔的局面。就在這個時期,武當隱修道人金晶子祖師將老子的清靜無為之道,文始的內煉成丹的金丹之法,與武輪先祖元聖真靈子(先秦時期人士)所遺留的武道修真密技相結合,集修真、武學大成於一身。最後,確定了以武入道、武道相合的修真方針,並以此為宗旨,創立了武當太乙金門,俗稱武當太乙門。
武當太乙門內功文化的風格是以武入道,所謂武者:即用習練武功來達到內練精氣神,外強筋、骨、皮。使修煉者身體輕靈、體態強健、經絡暢通、丹元飽滿。內法財齊備。為內練成丹奠定良好的基礎。武當太乙門的內練法門仍是武當文始本山派,以內功樁法為主,確保修真基礎穩固。以武功技擊為輔,保護道功修持過程中,能夠有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從此開武法合於道功之先河,立以武入道之規。到此時,上古時期的養生術、導引法才明確的轉為武術內功,金丹法門旨為修道要旨。以養生為目的,內練先天元氣,培元築基,開十四經絡,奇經八脈。在求得養生的過程中,自然地得到武術技擊的各種功能。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系統的、完整的武當太乙門內功文化體系。
武當太乙門內功文化總體可以用一下幾個方面論述:外練方面:1、天人合一,2、陰陽太極學說,3、九宮八卦學說,4、上古仿生學說,5經絡學說,6、六合一體整體論,7、筋骨合一等。內修方面則以文始金丹為主要法門,調心、調息、調身、內觀身中宇宙大千世界。內功以武當太乙十三樁為例。
武當太乙十三樁內功。是武當太乙門入室弟子必修之功。該套功法功法起源於唐代,為武當太乙門創派祖師金晶子所創。其內涵十分豐富,幾乎涵蓋了所有的上古文化的精髓,現從幾個方面,闡述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如下:
1、武當太乙十三樁的陰陽學說
「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分陰陽……」在傳統文化中,經常聽到「一陰一陽一太極」「太極者,陰陽而成」。陰陽太極學說是華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構成了傳統文化的框架。無論是談佛論道、天文地理、醫藥衛生,幾乎所有的領域中無處不在。傳統的太極理論認為,任何的事物都是有雙重性的,就是由陰陽兩個部分組成。就像有白天就有黑夜,有好就有不好,有真就有假……他們即對立又統一。在武當太乙門的內功修煉中,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武當太乙十三樁從形式上可分為動、靜兩大類功法。動功類的的功法主要以行功為主,動者:陽也;氣也。行氣於四肢百骸,運氣於周天經脈之中。練氣於生發之時,行昇陽降陰之法。陽者,生命生發之氣,在調養生命的過程之中,是激發人的生命機能之必要能量,更是武術技擊所必須之天罡真氣。「得氣者生」所得之氣即是有生發之能的純陽之氣。是生命延續、成長、精神飽滿,精力旺盛的動力源泉。在養生方面,能夠使人營衛氣充盈,經脈暢通,內臟功能強健,骨骼筋腱強壯有力。在武術技擊方面,能夠使練習者氣達四稍,力發四稍、筋膜騰起,斂氣入骨,達到骨堅髓滿、五臟充實、氣血通暢、骨節通靈,從而產生抗擊打、打擊能力。靜功類功法主要以靜定之樁為主,靜者陰也;神也。精神靜定,回光內守,守神也。「守神」即「守一」,「守一」之法源於老子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之句,《莊子·在宥》謂廣成子云:「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餘歲矣,吾形未嘗衰。」則明確了其真正的含義。「守一」是道教修煉法的靜定功夫功,在武當太乙十三樁的體現是通過練形達到收養心神的目的。在行功的過程中,運用內在意識的活動,排除心中諸多妄想,保持心神清靜,達到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及強身健體。此為陰陽之法矣。
2、武當太乙十三樁的天人合一學說該功法組合成名為十三樁,由動功七式、靜功六式合併而成。在寓意方面,則暗合北鬥七星、南鬥六星。北鬥者;北鬥七星,寓意陰之象已。南鬥者;南鬥六星,寓意陽之象已。《尚書緯》說:「七星在人為七瑞。北鬥居天之中,當崑崙之上,運轉所指,隨二十四氣,正十二辰,建十二月,……」道教理論認為北鬥七星的能力是巨大的,它的運行影響人的生理。對於自然界而言,隨著它的運行變化,一年形成了二十四個節氣,形成了十二個月。每一天又形成了十二個時辰。可見北鬥七星對宇宙天地及自然界生物包括人類的影響之大是不可想像的。除此之外,還著重強調其對個人生命的決定性作用。《太上玄靈北鬥本命長生妙經》云:「北鬥司生司殺,養物濟人之都會也。凡諸有情之人,既稟天地之氣,陰陽之令,為男為女,可壽可夭,皆出其北鬥之政命也。」凡是有七情六慾的人既然稟成天地之氣而生,不論男女皆可以長壽,也可以夭折,所有的這些命運都是北鬥七星的職能。
《星經》云:「南鬥六星,主天子壽命,也主宰相爵祿之位。」《上清經》云:南鬥六星,第一天府宮,為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宮,為司祿星君;第三天梁宮,為延壽星君;第四天同宮,為益算星君;第五天樞宮,為度厄星君;第六天機宮,為上生星君,總稱六司星君。在道教文化中,南鬥六星是主管人的生死存亡大權的「延壽司」尤其是主管天子的壽命,同時也主宰著當朝宰相的命運。因此,是決定一個朝代是否延續興旺的關鍵星宿。古代聖賢,仰觀天上北鬥七星,南鬥六星的位置變化,用來推算一個人的生死命運,有時卻應其測。可見天地宇宙之中確有某種力量、定律在支配著人類的生命。武當太乙十三樁的動、靜之分與北鬥七星、南鬥六星相吻合,就是力求通過內練之法與日月星晨的變化合為一體,以求的天地與人相抱相融的人天合一的境界。具體的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宏大宇宙觀,
3、武當太乙十三樁的象形藝術中國古老的文化起源,當於遠古時期人們對自然界的模糊認識。由此產生了以形象記錄自然的方法,這種方法最初記錄了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動物的形態,星辰運化的圖形等等。通過研究這些記錄的形態、內涵,從中發現了五色繽紛的象形世界。也開闢了人類模仿自然、應用自然、回歸自然的新的文化領域。
象形術在道家用於修身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殷商以前就已經廣泛的普及。《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熊經鳥申」清晰的描繪了上古時期的養生方法的象形藝術。這種象形術在漢代的到了長足的發展,著名的《華佗五禽戲》把象形術用於養生健身領域推向一個高峰。
象形術的真諦在於象形取意,外象於形,內取寓意。就是在模仿中儘可能的做到動作模仿形象化。武當太乙內功文化的中一個比較平常的練習方法。太乙十三樁中體現的尤為突出;虎踞、龍蟠、黑熊蕩臂、鐵翅神鷹……
象形術的要義在於要形神兼備、要出神入化。所謂出神,就是要達到精神內守的忘我、虛空境界,學龍象龍,靜有蛟龍盤居,以觀蒼茫大地風雲變幻之景。動則龍騰雲海、翻轉行空,顯扶搖直上九天應遠雷霆萬鈞之勢。學虎象虎,靜如狸貓潛行,靜觀其變。是有泰山崩潰於面前心如止水。動則迅疾如風,摧枯拉朽、一擊必中平定天下之能,銳不可擋。攻則必勝,無堅不摧。守如萬仞泰山,憾之不動。形之似、神之妙玄機奧妙文字焉能盡述?唯有親臨其境方知神髓精深博大也。(作者:廣宇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