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特別策劃:致敬最可愛的人——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專家縱橫談(10·完)
●對美國來說,最應該汲取的教訓是不要與中國為敵,最應該跳出的怪圈是無來由自信,最應該打破的執念是霸權的永續
●我們最應該昂然挺起的是敢打必勝的血性鐵骨,最應該萬世賡續的是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今後,無論何時何地,美國膽敢挑起對中國的戰爭,他們仍將是我們的手下敗將
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剛剛誕生一年,帝國主義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也是中國人民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與地區和平而進行的一場正義戰爭。黨中央和毛主席決定派出志願軍,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這場戰爭,直接或間接捲入的國家有20多個,最終正義戰勝了邪惡、主權壓倒了霸權,世界範圍內的民族解放運動受到極大鼓舞。
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和朝鮮人民一道共同抗擊侵略者。(黎民 攝)
回顧世界各國對抗美援朝戰爭的評價,對全面了解這場戰爭,客觀認識人類社會發展演進的規律,繼承發揚革命前輩「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屈服」的精神,藐視未來一切強敵對手的挑戰,推進人類正義進步事業的前行,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不該與中國打的一場戰爭」
70年前,美國政府嚴重低估中國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出兵援助朝鮮的戰略決心,武裝幹涉朝鮮內戰,且不顧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同時將軍艦開進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統一。中國被迫調整戰略重心,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與美軍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作戰並取得光榮勝利。面對這樣一個結局,美國國內有識之士在戰後反思中不得不承認,韓戰是「不該與中國打的一場戰爭」。
當時,美國軍政當局在對中國意圖猜測不明或一廂情願妄斷的情況下,幾經討論,還是做出了突破三八線、武裝佔領全朝鮮的錯誤決定。據記載,1951年5月15日,時任美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雷德利在出席解除麥克阿瑟職務聽證會時說:「赤色中國不是一個足以尋求霸權的強盛國家。但是,如果把戰爭擴大到共產黨中國,坦率地講,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這一戰略將使我們在錯誤的地方、錯誤的時間、同錯誤的敵人打一場錯誤的戰爭。」布雷德利還直言不諱地說:「進攻共產黨中國並不是一個能起決定作用的行動,不能保證韓戰的結束,也不會使中國屈服。」
1952年,在上甘嶺戰役中,堅守在坑道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準備夜間出擊。(資料圖片)
但是,這次聽證會並未打消美國盲動勢力的戰爭冒險衝動。在接下來兩年多時間的戰爭中,布雷德利的觀點並沒有冷卻美國的戰爭狂熱,但卻為戰爭的結局所驗證。
抗美援朝戰爭,是在交戰雙方力量極其懸殊條件下進行的一場現代化戰爭。這場戰爭對中美兩國都有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對中國來說,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場百年恥辱一朝得雪的雪恥之戰。然而,「對許多美國人而言,韓戰始終是歷史中的一個黑洞」。約瑟夫·古爾登在《韓戰———未透露的內情》一書中說:「許多美國史學研究者也認同,韓戰是美國第一次沒有凱旋班師的戰爭。」「聯合國軍」第三任總司令馬克·克拉克在回憶錄中寫道:「我成了歷史上第一位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國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和痛苦。」美國時任國務卿迪安·艾奇遜說:「無論從政治角度還是軍事角度來講,如果讓全世界最高明的專家找出一處這場糟糕的戰爭最不應該發生的地方,那麼他們一定會異口同聲地說,這個地方就是朝鮮。」
「美國軍隊永遠的瘡疤」
韓戰是東西方世界陷入冷戰後的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衝突,是西方「自由世界」與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第一場摸底性軍事對決。但在美國,韓戰卻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
美國著名戰地記者大衛·哈伯斯塔姆在《最寒冷的冬天》一書中寫道:「對於曾在那裡戰鬥過的美國人和其他人來說,很多人一直把這段往事深深地埋藏於心,他們從來不向家人和老友提及這段殘酷的經歷,只把自己當作倖存者。剛從朝鮮回國時,他們都不願意聽到與這場戰爭有關的任何事情。」
如果說經歷戰爭的人選擇遺忘是因為戰事殘酷、不堪回首,那麼撰寫歷史的人諱莫如深,則是因為這場戰爭「滅了美國的威風,長了中國的志氣」。
對美國來講,正如一位美國將軍所說,「韓戰是完完全全的軍事失敗。一個世界公認最強大國家的陸海空三軍聯合立體作戰,卻沒能打過一個貧窮國家裝備原始的陸軍。這是我們美國軍隊和國家永遠的恥辱和瘡疤」。美國著名作家約翰·託蘭在《漫長的戰鬥》書中有言:「這場戰爭是以一片啜泣聲,而不是以一種快感結束的———它是近40年來在美國歷史上唯一沒有被國家樹碑立傳的重大戰爭。」
對中國來說,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意義不僅體現在戰場,更在於其長遠的戰略影響。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中寫道:「從廣泛意義上說,韓戰對中國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確立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軍事強國和亞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建立了中國作為一個令人敬畏的對手的軍事威信,在以後的幾十年中,這一威信始終不墜。」美國學者羅伯特·奧古斯德在《有限戰爭》一書中寫道:「朝鮮災難造成的影響遠遠超過了麥克阿瑟在朝鮮戰場的失敗,不僅聯合國統一朝鮮的希望破滅了,而且當中國變成第一個在重要戰役中取得打敗西方軍隊勝利的國家時,似乎一夜之間,中國便躍進為世界強國之列。」對於中國人民志願軍這個「特殊」的對手,麥克阿瑟的評價意味深長,「美軍是和一個新的強國戰鬥」。
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運輸部隊克服一切困難,為前方運送各種物資。圖為1952年6月運輸部隊的戰士們在檢查車輛。(資料圖片)
「中國軍隊作戰能力非凡出眾」
一部分人對這場戰爭有一個認識的誤區,即志願軍戰績卓著靠的只是「人海戰術」和勇敢精神。但事實絕不僅限於此。
羅伯特·多爾在《美國陸軍》一書中寫道:「西方國家的媒體想像中國士兵衝進戰場,並肩作戰,以大規模的『人海戰術』發動進攻。事實恰恰相反!中國軍隊確實是很少利用重炮和裝甲車,而且他們也確實是依賴大量的人發起進攻,但他們都是善戰的勇士。進入戰鬥後,積極主動,也善於用腦。」美國的著名軍事評論家約瑟夫·戈登感慨:「中國軍隊紀律之嚴格和忍耐力之高,無論用什麼標準來衡量,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都是非凡出眾的。」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戰場上,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把建軍以來逐步形成的靈活機動戰略戰術傳統發揮得淋漓盡致,展現了大智大勇。這是中國軍隊面對強敵、危局和各種阻力壓力,總能「殺出一條血路」的重要原因所在。
日本陸戰史研究普及會主編的《韓戰》一書寫道:「中國軍隊進入北朝鮮,規定了嚴密的措施和嚴肅的紀律。例如,行軍只限於夜間徒步,而且必須在日出之前完成隱蔽和掩蔽工作,做完飯,消除行軍痕跡。」近20萬大軍,就這樣「在美空軍和其他情報網沒有察覺的情況下,陸續越過了鴨綠江」。
事實上,戰爭期間的美軍和戰後編寫的陸軍官方戰史都認為,志願軍「有著高度的組織紀律性」,有「吃苦耐勞精神」,並且「智勇雙全」。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官方戰史坦承:「這是一支第一流的軍隊。」難怪1997年,西點軍校的一名美軍中校指著上甘嶺戰役的沙盤,問來訪的中國國防大學教授:「我們知道你們只有兩個連的兵力守衛,但是不明白為什麼我們7個營就是攻不下來?」箇中原因,絕不是志願軍「人數多」「不怕死」所能解釋的。
英國皇家大學戰略學研究會認為:「一支以騾馬化為主的中共精銳部隊,與機械化、技術裝備精良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作戰,其特色舉世無雙,在世界戰爭史上堪稱一絕。」今天,韓戰「這些資料已成為美國軍隊學習和研究戰爭的重要資源,是美國軍隊正式教育和訓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1954年9月2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在安東市(今遼寧省丹東市)舉行大會,歡迎中國人民志願軍歸國部隊。(蔡忠植 攝)
「對中國軍隊的無知是美軍通病」
美國前總統胡佛曾說:「『聯合國軍』在朝鮮被中國打敗了,現在世界上沒有任何軍隊足以擊退中國人。」胡佛的話很有代表性,一定程度上也是韓戰後,各國對中國軍隊的認知和評價。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靠的是這場戰爭的正義性質,靠的是舉國人民的一致支持,也靠的是軍政一體、上下同心。沃爾·特赫姆斯在《韓戰中的美國陸軍———停戰談判的帳篷和戰鬥前線》一書中寫道:「美國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在這場戰爭中顯示了堅強有力的領導和巨大的力量,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克拉克在回憶錄中寫道:「共產黨在韓戰中的領導,是一種軍事與政治智慧的巧妙混合體。它不僅能夠維持一個大家認為是『烏合之眾的農民軍隊』在戰場上對抗一個現代的軍事強權,而且它也能夠在面臨逆勢與退卻的時候,把部隊鍛鍊成一個有訓練、有裝備和有團結力的戰鬥體。」
北約北歐軍隊總司令、英國人法勒·霍利克上將說:「我當了一輩子步兵,同德國步兵、中國步兵打過仗,也看過美國步兵、蘇聯部隊打仗,但最優秀的我認為還是中國步兵。」
與國民黨軍相比,共產黨領導下的志願軍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一位美軍將軍回憶說:「當時美國沉湎於二戰勝利後的喜悅,對當時的中國軍隊完全沒有意識到,蔣介石統領下的一群『鴨子』,在毛澤東的統帥之下竟成了一群『獅子』。」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朝鮮戰場,以3個步兵連成建制全殲英國皇家坦克營、打過漢江攻取漢城的志願軍50軍,曾是被蔣介石罵為「60熊」的國民黨60軍,起義後就在朝鮮戰場上變成了「50兇」(毛澤東語)。西點軍校一位將軍說:「美國人從韓戰的失利得知,中國已不是過去的中國,中國軍隊也不再是過去的中國軍隊了。對中國軍隊的無知和輕視是美軍上下的通病。我們必須以極其審慎的態度來重新研究中國、重視中國。絕不能再犯輕敵冒進的錯誤。」
被二戰著名將領馬歇爾、艾森豪和巴頓奉為「精神導師」的美國軍事家福克斯·康納曾提出一個著名的「三不」戰爭準則,即「第一,除非不得不戰,永遠不要開戰;第二,永遠不要單獨作戰;第三,永遠不要長期作戰」。韓戰之後,應該再加上一條,那就是「永遠不要與中國開戰」。
對此,毛澤東曾意味深長地說:「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歷史已經證明,在朝鮮戰場上,美國是中國的手下敗將;今後,無論何時何地,美國膽敢挑起對中國的戰爭,他們仍將是我們的手下敗將!
回顧是為了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奮勇前行。對挑起和擴大韓戰的美國來說,最應該汲取的教訓是不要與中國為敵,最應該治療的頑症是選擇性遺忘,最應該跳出的怪圈是無來由自信,最應該打破的執念是霸權的永續。對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中國來說,我們最應該銘記的是那些捍衛和平的無數前輩,最應該珍視的是山河無恙、家國安寧,最應該昂然挺起的是敢打必勝的血性鐵骨,最應該萬世賡續的是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文/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王衛星)
編輯:田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