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傑 周欣怡
2020年8月2日至9月27日,由於疫情延期了半年開展的「王璜生:呼/吸」將在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出。
本次展覽由著名學者、上海復旦大學顧錚教授擔任策展人,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協辦,是王璜生繼2017年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邊界/空間」展之後的又一個階段性大型展覽,主要展出《呼/吸》、《風之痕》、《談話》、《白夢》及《疫期日記》、《箴象》等裝置、影像、聲音及水墨系列作品。
《呼/吸》(裝置、影像、聲音)
「呼/吸」是王璜生此次個展的關鍵意象。裝置影像《呼/吸》將 「氧氣瓶」作為生命急救手段的象徵,交織著對生命消逝的感懷和對生存的希望。
策展人顧錚如此評價:「在當下這個我們仍然處於與新冠病毒奮力抗爭的時期,王璜生所選擇的氧氣瓶意象是一個一語成讖的意象。在今天全世界曾經一度為呼吸機的短缺而焦慮苦惱並加緊生產呼吸機的時候,氧氣瓶這個意象所提示的呼吸之於人、之於生命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就不需 要任何說明而一目瞭然了。」
《王璜生:呼/吸》的同名展覽,也將於8月15日至9月22日在德國哈根奧斯特豪斯美術館舉行,展出大型裝置《界》《纏2》以及影像、攝影作品《呼/吸》《風之痕》《線·構圖·現實》等。
《風之痕黑白001》 藝術微噴
王璜生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專訪。
羊城晚報:回顧您近年的數次個展,本次個展所呈現的創作和過去有什麼不同?
王璜生:這幾年做的展覽中,比較大型的是2017年在北京民生美術館所做的《邊界空間》,以及這次的《呼/吸》。這是比較大的一個跨越。其間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展覽,是2019年9月在香港藝術中心所做的《生命線》。
這三個展覽都有一個共同點:關注現實,同時也會運用自己的藝術語言、藝術特點來進行創作。而這次個展的跨越之處體現在,一方面更貼近現實,一方面又希望超越現實,不只是抓住一個具體的現實問題,而是更宏觀地關注某種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
這次的《呼/吸》是我自2019年開始就在準備的。源自我對氧氣瓶的特別興趣,它既是生命的必需品,但它的形狀又像飛彈、魚雷或其他爆炸物,象徵著威脅。我覺得其間的多層含義、矛盾關係,可以作為特別的素材來應用。
羊城晚報:本次展覽中有作品創作於疫情期間,這對您的創作有怎樣的影響?
王璜生:展覽名字定為《呼/吸》,原定是2月在龍美術館展出。我所有的請柬和海報都在1月底印好了,每個請柬裡還加了一個「呼吸管」。雖然因為疫情出現就沒法繼續辦,但因此這個展覽以及我的相關創作,似乎也有了一種特別意義。
因此展覽加入了疫情期間我的一些新感受,增加了新的作品。大規模疫情不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節奏、進程和結構,甚至會改變國家、集團的布局及其相互間的關係。對於新冠病毒,每個個體都有其自身的感懷和思考。
我在這次疫情期間創作了兩組主要作品:一是《疫情日記》,疫情居家期間,我每天都在關注事態的發展,也每天記錄自己當時的心情;另一組作品就是《風之痕》視頻,包括繪畫、攝影等形成作品整體。這組作品更多地關懷生命的脆弱、沉重與美麗。生命如煙,美麗卻又容易逝去。
羊城晚報:今年以來,不少藝術家以疫情為題進行創作,水平不一,您對此如何評價?面對重大題材,藝術與藝術家何為?
王璜生:每個藝術家都會強調個性,每個人面對種普通現實或特殊環境,都會有自己表達的切入點和藝術上的特點。作為藝術家,一方面要非常真誠地面對自己對現實和生命的思考,同時又要恰到好處地運用自己的藝術方式進行表達,這樣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孫磊
審籤|張德鋼
實習生|李紫媚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