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水長黃埔港,千年屹立世界東方。中國納米谷誕生在新時代的知識城上,為人類共同的願望,我們奮起再創輝煌 ……"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趙宇亮作詞、《我愛你中國》作曲家鄭秋楓作曲、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演唱的歌曲《納米之歌》正式發布。這首歌曲用質樸的歌詞和激昂的曲調,向廣大納米科技工作者發出號召,將黃埔建設成為引領世界納米科技核心技術的創新源頭。
想到 " 納米人 " 日夜兼程 歌詞一氣呵成
" 如何將一群志同道合的納米科技工作者聚集在一起?歌曲可能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一種創新的方式。" 趙宇亮院士講述了自己創作《納米之歌》背後的故事。
趙宇亮院士說,為歌曲作詞他是第一次,即期待又無從下手。將近兩周的時間,他都在思考其主題思想。
兩周後的一個清晨,當看著窗外車水馬龍行人匆匆,趙宇亮院士一剎那靈感迸發。" 當時腦海裡不斷閃現中國納米科技者日夜兼程、風雨無阻,在黃埔為納米產業奔波研發的場景。" 他回憶道,當時的狀態專注到近乎痴迷,一個半小時就把歌詞寫出來了。
" 歌詞中必須含有三個關鍵詞:中國納米谷、科技創新和『納米人』。" 趙宇亮院士解釋了這首歌詞要表達的內涵。他表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從事納米科技有 121 位院士,這是一個很大的戰略科技力量,而恰好我們正處在一個科技創新的大變革時代,他希望把中國高水平的基礎研究變成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 這首歌正是表達了中國納米人在中國納米谷為人類創造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新的產品,為國家科技創新的未來做貢獻。"
" 精英集聚成為黃埔納米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 "
歌詞反覆提到了 " 黃埔 " 和 " 知識城 " 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正是因為其在納米科技產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趙宇亮院士堅定地認為:" 中國社會的發展必須依賴於高科技的發展,我覺得黃埔是高科技發展最具有潛力的地方之一。大量精英人才集聚成為黃埔區納米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
趙宇亮院士所在的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 " 廣納院 "),從一年前的 6 個人發展到現在已有 270 人左右,其中 90% 左右的人是有博士學位或碩士學位。
去年 12 月,黃埔區推出目前國內支持力度最大、政策體系最全的一個納米產業專項政策—— " 納米 10 條 " 政策,將助力納米科技企業和機構加速發展,形成一批上市的高技術創新企業和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企業,助力黃埔建設成為引領世界納米科技核心技術的創新源頭。
知識城同樣也不可忽略。" 如同歌詞中所提到的『中國納米谷就誕生在新時代的知識城上』,知識城是承接中國納米科技產業的地方。" 趙宇亮表示。中國納米谷是全國在建最大的納米技術產業化基地,將打造成全國納米技術成果轉化的源頭地,培育、孵化一批高科技創新企業。
黃埔打造全球領先納米創新集群
今年 9 月," 中國納米谷 " 一期工程米智能科技園 146 米超高層建築正式封頂,目前全部進入裝修階段;園區整體建設將於 2020 年底全面竣工。現階段,總信通院與黃埔區共同建設國際數字樞紐運營中心已入駐並投入運營;三期工程 5G 濾波器項目已經進入裝修階段,濾波器為 5G 產業的『卡脖子』技術,項目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投產後將打破國外廠商的技術壟斷。
同樣在去年成立的廣納院發展也十分迅速。目前,廣納院已經有 21 個技術轉化項目落地,包含了新材料,智能照明技術以及生物醫藥等。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廣納院納米生物安全中心迅速啟動了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研發項目,成為抗疫過程中的重要科技力量。
如何打破納米產業瓶頸,實現進一步發展?趙宇亮院士表示,廣納院正在廣州打造一支規模達 2000 人的工程師隊伍,專職做納米科技的轉移轉化,彌補創新鏈 4-6 級這段轉移轉化的缺口。通過這個平臺,可以把國內有志於做轉移轉化的工程師聚集起來,形成 " 工匠型 " 平臺,把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進而改造產業。
採寫 新快報記者李應華 通訊員 徐潔芹 曾妮
【來源:新快報·ZAKER廣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