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文學取得了輝煌成就,長篇小說創作更是碩果纍纍,出現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佳作,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廣大讀者的審美能力。因此,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為了慶祝這個重要節日,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學習出版社聯袂合作,共同策劃了 「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 ,併入選了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署的重點選題計劃。 「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以精裝與平裝同時印行。 平裝版中,有56種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精裝版則由學習出版社出版。
9月23日,叢書揭幕儀式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隆重舉行。
在這70部作品中,有描繪解放戰爭歷史畫卷的《保衛延安》《林海雪原》《紅巖》《創業史》,有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建設新中國的《山鄉巨變》《三裡灣》《青春萬歲》,有「文革」結束後尋找和重建民族文化自信的《沉重的翅膀》《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塵埃落定》,也有改革開放後反映中國社會現狀、探索中國道路的《突出重圍》《天行者》等。它們創造了豐富多樣的中國故事、中國形象、中國旋律,創造了一大批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和歡迎,如《林海雪原》裡的楊子榮,《亮劍》裡的李雲龍,《暗算》裡的阿炳等。它們以文學藝術的形式深入揭示了新中國70年來的偉大曆程、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對激勵人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起到積極作用。
這套叢書的推出,將有力推動中國原創長篇小說的創作和發展,總結文學發展經驗,不斷推動中國文學從高原走向高峰,創作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書目
一、孫犁《風雲初記》
我們早已熟知的「荷花澱派」的創始人孫犁先生,他的小說《荷花澱》影響了眾多作家產生了大批風格鮮明的優秀作品。開啟了中國「詩化小說」的先河。其《風雲初記》以滹沱河兩岸的子午鎮和五龍堂為背景,以高、吳、田、蔣四姓五家的關係為線索,描寫抗日戰爭初期冀中平原上各個階級的生活和思想,展示出冀中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建立抗日武裝,組織抗日政權的偉大鬥爭精神和愛國思想。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多種人物在戰爭中心理變化的軌跡,採用武戲文唱的絕技,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以特有的魅力,影響了幾代讀者。
《風雲初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51年初版
二、曲波《林海雪原》
1946年冬,人民解放軍進入東北林海雪原,搜剿被我軍擊潰之國民黨殘匪。牡丹江軍區派少劍波率小分隊進剿,楊子榮智擒特務欒平,劉勳蒼擒獲匪徒刁佔一。衛生員白茹治癒蘑菇老人疾病,戰士欒超家攀登絕壁,飛越天險,我軍出群匪不意,襲取山頭,活擒匪首許大馬棒父子,肅清殘匪。這鬥智鬥勇的場景就出自於我國著名作家曲波所創作的長篇小說《林海雪原》。《林海雪原》一直被視作「革命通俗小說」的典型代表,並被譽為「新的政治思想和傳統的表現形式互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它更是整個「十七年文學」發展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小說作品。書中成功地塑造了楊子榮、少劍波等一批個性鮮明而又極具傳奇色彩的經典英雄人物,影響了一代代廣大讀者。
《林海雪原》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初版
三、浩然《豔陽天》
《豔陽天》是我國農村的著名作家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在國內外頗有影響。《豔陽天》是一部取材於中國農村合作化運動的作品。它以宏大的規模、細緻的描寫,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中國農村社會的生活形態,展示了那個時代中國農民的精神面貌。既為我們認識歷史提供了一個珍貴的標本,又使我們從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浩然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達了社會主義永遠是 「豔陽天」的堅定信念。不論是描寫、敘事還是抒情,對社會主義的讚美都由衷地流諸筆端,全書自始至終洋溢著一種樂觀主義精神。
《豔陽天》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年初版
四、知俠《鐵道遊擊隊》
我國現代著名作家知俠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了經典的《鐵道遊擊隊》。全書介紹了抗日戰爭時期,魯南棗莊礦區有一批煤礦工人和鐵路工人,由於不堪日寇的屠殺和蹂躪,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秘密地組織和武裝起來。他們殺鬼子,奪取敵人的武器,發展成一支短小精悍的遊擊隊,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在臨棗線上展開武裝活動。以後他們又西去臨城附近,以微山湖為依據,堅持津浦幹線的對敵鬥爭。在鬥爭中,他們發揮了工人階級的高貴品質和頑強的鬥爭意志。幾年來他們在鐵路線上破鐵路、撞火車、奪物資,在火車上打殲滅戰,創造出許多驚人的英雄事跡。敵人也曾瘋狂地對他們反覆進行「清剿」「掃蕩」,組織無數特務隊對付他們,但都被他們一一粉碎。鐵道遊擊隊迎接了最殘酷的考驗,堅持到抗日戰爭勝利,最後迫使近千的鬼子鐵甲列車部隊,向他們投降。日本鬼子投降後,蔣敵偽合流,進攻解放區,他們又頑強地進行阻擊戰。
《鐵道遊擊戰》新文藝出版社1954年初版
五、楊沫《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學生運動、塑造革命知識分子形象的優秀長篇小說。小說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以學生運動為主線,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靜這一在20世紀30年代覺醒、成長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展現了出身於資產階級家庭的知識女青年林道靜在彷徨與探索中逐漸克服小資產階級思想,成為一名自覺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艱難歷程。小說塑造了林道靜、盧嘉川、林紅、餘永澤、王曉燕等一大批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為民族解放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有投機鑽營以求平步青雲的統治階級的奴才,也有叛徒、特務以及自甘墮落的青年,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展示,這又使得小說包含了廣闊、豐富的時代內涵。
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茅盾曾評道:《青春之歌》是一部有一定教育意義的優秀作品,林道靜是一個富於反抗精神,追求真理的女性。
《青春之歌》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初版
六、郭澄清《大刀記》
郭澄清創作的《大刀記》描述了魯北人民在舊社會受盡了封建欺壓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血淚歷史,塑造了廣大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起來反抗封建欺壓、推翻黑暗的舊社會,消滅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而不怕流血犧牲的抗日英雄的光輝形象。作品以主要人物梁永生等形象的性格刻畫為中心,展開細膩描繪,使人物形象十分醒目,躍然紙上。
《大刀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初版
七、杜鵬程《保衛延安》
杜鵬程創作的《保衛延安》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大規模正面描寫解放戰爭的優秀長篇,被譽為「英雄史詩」。小說真摯動人地描寫了這次保衛延安戰爭中幾個著名戰役,描寫了彭德懷將軍,描寫了指戰員中不少奮不顧身的英雄人物,作品以周大勇連長的英雄事跡為核心,描繪了人民戰爭的歷史畫卷,是一部描寫我國人民解放戰爭的有力作品。《保衛延安》在長篇小說創作中達到了50年代初期的最高水平,不愧為我國當代文學寶庫中的一件瑰寶。
《保衛延安》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年初版
八、馮德英《苦菜花》
馮德英創作的《苦菜花》以山東崑嵛山地區的農村為背景,描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當地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如何同日寇、漢奸、封建勢力進行鬥爭的故事。在這裡,有雙雙受難、至死不屈的夫妻;有在敵人面前,寧願犧牲自己的丈夫,卻挽救八路軍幹部的農村婦女,這些英勇鬥爭的人們,經歷了長期艱苦的過程,終於取得了最後勝利。
《苦菜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58年初版
九、黎汝清《萬山紅遍》
黎汝清創作的《萬山紅遍》寫的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初期,1928年春天到秋天,黨領導的一支紅軍隊伍,遵循毛主席開創的井岡山道路,在祖國南方某山區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英勇鬥爭故事。作品以飽滿的革命激情,歌頌了毛主席帶領的紅軍長徵以及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
《萬山紅遍》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初版
十、趙樹理《三裡灣》
趙樹理創作的《三裡灣》是我國第一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優秀作品。華北解放區模範村三裡灣在進行著如火如茶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秋收、整黨、擴社 、開渠……合作化運動給農村帶來新氣象,但由此也引發了有關於兩條道路、兩種思想、兩種生活方式的種種矛盾,三裡灣在發生著巨變。該書善於選取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的語言和行動來刻畫人物,寥寥數筆而神形畢肖,結構上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傳統手法,情節連貫而不跳躍,語言生動、樸素、幽默、風趣。
《三裡灣》通俗讀物出版社1955年初版
十一、李英儒《野火春風鬥古城》
李英儒創作的《野火春風鬥古城》是一部描寫我黨地下工作者的生活和鬥爭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的故事發生在1943年冬天,地點是敵偽佔領下的省城(即河北保定市)。當時抗日戰爭處於極艱難複雜的時刻,在上級黨的委派下,地區團隊政委兼縣委書記楊曉冬,以失業市民的身份打入敵佔區,作地下工作······
抗日戰爭時期,被黨派往敵佔區做地下工作的同志,都抱著光榮感與責任感來接受黨的委託。打入內線之前,他們懷有「肩擔真理、懷抱革命」的凌雲壯志;到敵佔區後,抱著「雖處敵特監視下,更在群眾保衛中」的開朗態度。他們生活作風上具有「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跟敵人作鬥爭的時候,充滿了「手中無寸鐵,腹內有雄兵」的英雄氣概。為了黨的事業,為了革命的勝利,他們毫不計較個人得失,隨時準備付出自己的一切。《野火春風鬥古城》這本小說,就是從上述諸英雄人物的生活和鬥爭中,東鱗西爪地選取了一些零星片斷寫成的。拿它與實際生活比較起來,猶如從波濤萬頃的海洋裡汲了一瓢水,從浩瀚無邊的原野裡抓了一把土。
《野火春風鬥古城》作家出版社1958年初版
十二、魏巍《東方》
魏巍創作的《東方》是以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為背景,深刻再現在那火紅的歲月中,一位普通的志願軍戰士的戰鬥和情感歷程。通過對朝鮮戰場和中國農村生活的描寫,全面反映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該書以史詩式的規模,昂揚的革命激情,在前線威武雄壯的戰鬥與後方恢復時期的階級鬥爭交織的畫卷中,熱烈讚頌中朝人民的友誼,生動地概括了發生在東方的這場偉大戰爭的全過程,成功地塑造了以郭祥為代表的一批20世紀50年代的具有獻身精神的青年英雄形象,有力地鞭答了戰爭販子、侵略者和懦夫、叛徒。
該部作品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
《東方》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初版
十三、徐懷中《我們播種愛情》
《我們播種愛情》是中國當代文學中一部以西藏人民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小說發表的年代與小說描繪的年代幾乎同步。作者徐懷中在25萬字不算太長的篇幅內,依託廣闊的社會背景,以現實主義的有力筆觸,塑造出富有時代精神的眾多人物典型,真實地展現了西藏人民和平解放初期的歷史風貌,準確地預示出西藏社會不可逆轉的發展前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小說具有一定的史詩性質。
《我們播種愛情》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年初版
十四、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周而復創作的《上海的早晨》是以建國初期上海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歷的社會主義改造為主題,以複雜曲折的故事、精雕細刻的筆觸,描繪出了那段時期不同階級各色人物生活的巨變,塑造了各具個性的資本家形象,展現了民族資產階級各類人物的靈魂,深刻再現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上海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歷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過程,同時反映了中國工人階級成長的心路歷程。除此以外,特定年代上海都市的生活狀態、各式人物的動態以及革命力量的動向,都在小說中得到了有力的展示,讓人仿佛親歷其間。
《上海的早晨》作家出版社1958年初版
十五、王蒙《青春萬歲》
《青春萬歲》為王蒙19歲時創作,是其進入文壇的代表作品。該書集理想主義、英雄主義、浪漫主義於一身,描寫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一群天真爛漫的北京女中學生的學習、生活,讚美了她們不斷探索的精神、昂揚向上的鬥志,如詩似歌的青春熱情,同時也探討了當時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青春萬歲》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初版
十六、周立波《山鄉巨變》
《山鄉巨變》可以說是周立波《暴風驟雨》的續篇,雖然一個寫的是東北地區的土地改革,一個寫的卻是湖南山鄉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它們是中國農村的兩次暴風驟雨。小說集中深入地描寫了一個僻靜的山鄉,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引起的異常深廣的變化:相沿幾千年的私有制的經濟基礎,古舊的社會習俗,家庭生活以及人和人的關係等,在一個短時期中被連根掀翻。作者用細膩的文字,帶著親切的鄉士氣息,刻畫了幾個革命幹部和農民的形象,其中鄧秀梅、李月輝、陳在春、盛佑亭等,各有自己鮮明的性格和特徵,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山鄉巨變》作家出版社1958年初版
十七、歐陽山《三家巷》
歐陽山創作的《三家巷》是以戰爭年代的廣州為背景,通過周、陳、何三個家庭的變化、矛盾和鬥爭,親戚朋友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真實地、生動地、歷史地展現了各種政治力量的消長,不同階級,不同人物精神世界的變化,特別是青年人對各自人生道路的選擇。
《三家巷》廣東人民出版社1959年初版
十八、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周克芹創作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以1979年冬天四川一個偏僻農村的社會生活為背景,通過老農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的生活故事,真實地記錄了「文革」給農業生產帶來的災難性破壞和在農民精神上造成的嚴重創傷,深刻反映20世紀70年代末風雲變幻的社會面貌,並預示了結束動亂之後必將出現的光明、美好的前景。
該部作品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百花文藝出版社1980年初版
十九、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
李國文創作的《冬天裡的春天》,通過對主人公於而龍近半個世紀豐富複雜的個人生活的描述和對其個人性格的刻畫。宏觀微觀相結合地表現了新中國成立後17年,再到「文革」10年和粉碎「四人幫」後,這期間長達四十餘年的社會鬥爭和個人在時代中的命運,並通過不斷的倒敘、插敘和正敘,通過各種形式的對比,表現了「春天在人民心裡」的主題。
該部作品第一屆茅盾文學獎。
《冬天裡的春天》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二十、劉白羽《第二個太陽》
《第二個太陽》是作者劉白羽在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的廣闊的背景下,用飽含激情的筆觸抒寫了秦震、陳文洪、梁曙光等解放軍高、中級指揮員和普通戰士豐富的內心情感和堅定的革命意志。親人生離死別,戰士流血犧牲,新中國如旭日噴薄……作者將其充滿詩意的優美語言和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融於一體,使作品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該部作品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第二個太陽》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初版
二十一、韓少功《馬橋詞典》
韓少功在《馬橋詞典》裡集錄了湖南汨羅縣馬橋人日常用詞,計115個詞條。作者以這些詞條為引子,講述了古往今來一個個豐富生動的故事,引人入勝,回味無窮。這部長篇小說沒有採取傳統的創作手法,而是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類學、語言社會學、思想隨筆、經典小說等諸種寫作方式,用詞典構造了馬橋的文化和歷史,使讀者在享受到小說的巨大魅力時,領略到每個詞語和詞條後面的歷史、貧困、奮鬥和文明,看到了中國的「馬橋」、世界的中國。
《馬橋詞典》作家出版社1996年初版
二十二、都梁《亮劍》
《亮劍》中的李雲龍是一個叱吒風雲、百戰沙場的職業軍人,是一個一生都在血與火中搏鬥的名將。他的人生信條是:面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在戰爭與和平的時空轉換中,他的人生註定要成為一個傳奇。
《亮劍》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0年初版
二十三、張潔《沉重的翅膀》
《沉重的翅膀》是第一部反映改革開放初期生活的長篇小說,作家張潔正面描寫了工業建設中改革與反改革的鬥爭,熱情歌頌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正確路線。小說具體描寫國務院一個重工業部和所屬的曙光汽車製造廠,在1980年圍繞工業經濟體制改革所進行的一場複雜鬥爭。
該部作品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沉重的翅膀》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二十四、 梁曉聲《雪城》
梁曉聲創作的《雪城》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初知青返城後努力融入新環境、艱難尋覓並實現自身價值的故事,真實展現了他們的迷茫與求索,禮讚了他們在逆境中所表現出的美好情懷和追求。
《雪城》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年初版
二十五、張平《抉擇》
《抉擇》擁有上萬人的大型國營企業紡織廠瀕臨破產,幾千名即將失業的工人聚集在廠門口準備上訪省委,偌大城市的交通即將陷入癱瘓。臨危之際,清正廉明的市長李高成隻身赴工廠了解情況。經過私訪,弄清企業倒閉的禍首。正當他準備向腐敗勢力反擊的時候,得知自己的愛妻竟是這個腐敗集團的一員。站在黨性與親情面前,他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這是一部反貪腐題材的小說。作品中,作者對於腐敗現象的尖銳揭露,對於腐敗深層原因的深刻思考,對於社會轉型中的工人階級命運的人文關懷,使得小說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該部作品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抉擇》群眾出版社1997年初版
二十六、王旭峰《茶人三部曲》
王旭峰創作的《茶人三部曲》,以綠茶之都杭州的忘憂茶莊主人杭九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運變化為主線,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趙寄客、沈綠愛等各具不同社會意義和藝術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現了在憂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堅忍負重、蕩汙滌垢、流血犧牲仍掙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氣質和風神,寄寓著中華民族求生存、求發展的堅毅精神和酷愛自由、嚮往光明的理想傾向。茶的青煙、血的蒸氣、心的碰撞、愛的糾纏,在作者清麗柔婉而勁力內斂的筆下交織;世紀風雲、杭城史影、茶業興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帶,熔於一爐,顯示了作者在當前尤為難得的嚴謹明達的史識和大規模描寫社會現象的腕力。
該部作品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茶人三部曲》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年、1998年、1999年初版
二十七、李凖《黃河東流去》
李凖創作的《黃河東流去》描寫了20世紀30年代,在黃河中下遊交界的中原地帶,發生了一樁震驚中外的大事:蔣介石以日本侵略軍的進攻為理由,演出了一幕「以水代兵」的慘劇,炸開黃河花園口,致使黃水泛濫,河南、安徽、江蘇四十餘縣淪為澤國泛區,百萬人死亡,千萬餘人流離失所,四處逃難,生靈塗炭。以赤陽崗村的李麥、王跑、藍五等7個家庭的主要成員流亡逃荒為敘事線索,形象地描繪了赤陽崗村難民在洪災中背井離鄉,歷時8年從失去家園到重建家園的血淚史、抗爭史和奮鬥史,以及洪災中其他不同階級和階層人物命運的變遷史。
該部作品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黃河東流去》北京出版社上冊1979年初版、下冊1985年初版
二十八、蕭克《浴血羅霄》
《浴血羅霄》是蕭克著的一部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長篇小說。1933年,國民黨五十萬軍隊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大規模「圍剿」,羅霄山脈中段湘贛蘇區的主力紅軍羅霄縱隊按照中央的指示,向北挺進,去新的蘇區。羅霄縱隊一舉突破敵人的封鎖線,攻克、火攻敵人的堡壘。但在艱苦、殘酷的環境下,羅霄縱隊損失很大,不少戰士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兩個多月的徵戰,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情況更加複雜,環境更加惡劣,部隊從各方面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向北挺進已經沒有意義。為了保存部隊實力,中央同意羅霄縱隊返回羅霄山脈根據地的計劃。羅霄縱隊的戰士們知道要打回自己的根據地,個個情緒高漲,克服了邊急行軍邊連打惡仗的巨大困難,甩掉了追趕的敵人,終於回到離開近三個月的家鄉。
該部作品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浴血羅霄》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8年初版
二十九、周梅森《中國製造》
《中國製造》是周梅森的代表作,描寫了經濟發達市平陽十幾天內發生的壯麗感人故事,把姜超林、高長河等為代表的高層領導,田立業、何卓孝等中層幹部,田立婷、李堡壘等社會底層的普通群眾三個層面的人物的思索和奮鬥、奉獻和犧牲、感情和命運,糾葛交織成一幅迎接新世紀的改革交響曲。
該部作品獲第七屆 「五個一工程」獎。
《中國製造》作家出版社1998年初版
三十、宗璞《東藏記》
宗璞創作的《東藏記》描寫了明侖大學南遷昆明之後孟樾一家和師生們艱苦的生活,刻畫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對教授間亦雅亦俗的人情世態、青年人朦朧純真的思想、情感,均施以委婉細緻的筆墨,既有妙趣,又見真情。
該部作品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東藏記》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
三十一、葉辛《蹉跎歲月》
葉辛創作的《蹉跎歲月》描寫了一群上海知青於20世紀70年代到貴州偏遠山區插隊落戶的故事。小說以柯碧舟和杜見春的命運遭際為主線,以柯碧舟與杜見春、邵玉蓉之間的感情糾葛為基本情節,生動地記錄了一代知識青年所度過的那段令人難以忘懷的「蹉跎歲月」,真實地再現了他們所走過的雖曲折坎坷,但仍不屈不撓地堅持的那段艱難歷程。
《蹉跎歲月》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年初版
三十二、張煒《九月寓言》
《九月寓言》是張煒第二部長篇小說,評論家甚至認為它在藝術上超越了其創作的《古船》,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壓卷之作」。小說講述了一個遷徙而來的小村,一群被地瓜養育的土人。火紅的地瓜填飽了肚子,也蘊蓄了灼人的內火——「瓜幹燒胃哩!」於是九月的晚上,大姑娘小夥子野地裡瘋跑,壯漢炕席上暴打老婆,深更半夜永遠有睡不著的人四處遊蕩……土裡刨食的人卑賤又桀驁,受盡苦難也活得有滋有味,死亡來臨就坦然受之……《九月寓言》像一曲長歌,長歌當哭,有無限心酸、無限深情。它凝聚了張煒對那塊土地的赤誠,那是來自於土地的悲憫大情懷。
《九月寓言》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初版
三十三、阿來《塵埃落定》
《塵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來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一個聲勢顯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後和漢族太太生了一個傻瓜兒子。這個人人都認定的傻子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卻有著超時代的預感和舉止,成為土司制度興衰的見證人。小說故事精彩曲折動人,以飽含激情的筆墨,超然物外的審視目光,展現了濃鬱的民族風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
該部作品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塵埃落定》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初版
三十四、陸天明《省委書記》
陸天明創作的《省委書記》以大型國有企業改革為背景,刻畫了在任的省委書記貢開宸、老書記潘祥民和省委書記的後備人選馬揚這三位新老書記的形象,全方位地切入他們的家庭、情感、事業追求與內心矛盾,首次向人們展示了我國省部級領導幹部奮鬥與成長的自我完善過程。
該部作品獲第九屆「五個一工程」獎。
《省委書記》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初版
三十五、柯雲路《新星》
柯雲路創作的《新星》,講述了年輕的縣委書記李向南新官上任,雄心勃勃,準備在古老的中原縣城古陵大展拳腳。只一個月時間,便政績斐然,被老百姓稱作「李青天」。但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這位政界新星的大膽舉措必然引來保守勢力的牴觸和壓制。作品中李向南和以縣長顧榮為首的官僚體系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衝突。調查組來了,各種謠言也不脛而走……
《新星》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具有突出意義的政治小說,它第一次把政治鬥爭的正義和非正義都擺在了前臺進行創造,為後來的官場文學確立了新的高度。被譽為「當代版官場現形記」「縣委書記從政指南」。
《新星》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初版
三十六、陳忠實《白鹿原》
《白鹿原》是作家陳忠實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主人公六娶六喪,神秘的序曲預示著不祥。一個家族兩代子孫,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權爭鬥不已,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活劇:巧取風水地,惡施美人計,孝子為匪,親翁殺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內戰,白鹿原翻雲覆雨,王旗變幻,家仇國恨交錯纏結……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陣痛中戰慄。
該部作品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白鹿原》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初版
三十七、柳建偉《突出重圍》
柳建偉創作的《突出重圍》描寫了一場模擬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無導演部大演習。一個裝備精良、代表目前中國軍隊主體力量的滿編甲種師在與裝備了高科技技術的乙種師的戰術對抗中屢遭敗績,深刻地埸示了中國軍隊在二十世紀末世界軍事、政治、經濟格局中所面臨的嚴峻的生存挑戰。
該部作品獲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
《突出重圍》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初版
三十八、範穩《水乳大地》
範穩的長篇小說《水乳大地》以西藏東部邊緣地區一個世紀以來的風雲變幻為背景,講述了卡瓦格博雪山之下,瀾滄江大峽谷之中發生的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厚重的歷史,鮮明的人物性格,複雜的民族、宗教與文化衝突,動人的故事,不但震撼了讀者,也震撼了文壇,「給疲憊萎靡的文壇一記重拳」。
《水乳大地》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初版
三十九、劉心武《鐘鼓樓》
劉心武創作的《鐘鼓樓》截取的是北京鐘鼓樓下一個四合院裡的九戶居民,在1982年12月12日晨5時到下午5時一天裡的日常生活,但貫串的卻是三四十個人物幾十年的遭遇變化,寫出了古老京華的歷史積澱和20世紀80年代的現實變革。
該部作品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鐘鼓樓》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初版
四十、王安憶《長恨歌》
王安憶創作的《長恨歌》講述了一個名叫王琦瑤的上海女人一生的故事。從「滬上名媛」的閃亮登場到被人殘害的狼狽落幕,她像是處於一個熱鬧舞池,在華麗的舞步的催促下與身邊的人短暫的相識又分離,想要奮力抓住最後一個依靠卻為此丟了性命,竹籃打水一場空。而始終與她命運的變換攜伴前行的是上海這座城市的變遷,四十年的時光跨度足以是一座城市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弄堂裡巷看似盛不下這龐然大物,可它的觸腳早已潛入王琦瑤生活的角角落落,牢牢地捆綁住了她。
該部作品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長恨歌》作家出版社1996年初版
四十一、徐貴祥《歷史的天空》
《歷史的天空》以抗日戰爭為主要背景,刻畫了梁必達、陳墨涵、朱預道等抗日軍人形象,展示了一幀雄闊壯烈的民族戰爭畫卷。鄉村青年梁必達等人因逃避日軍追殺到凹凸山投奔國民黨軍,陰差陽錯闖進了八路軍的根據地,從此就走向了戰爭和政治,他逐步顯示了優秀的品質和卓越的智慧,由一個不自覺的鄉村好漢成長為一名足智多謀的指揮員,最終修煉成為一名具有高度政治覺悟和鬥爭藝術的高級將領。作者徐貴祥採取的是虛虛實實隱隱約約的寫法,實時實地,虛人虛事,因為「實」而具有歷史縱深感和現實意義,因為「虛」而頓生空靈灑脫,作品寫得既顯得磅礴大氣,又有詩情畫意。
該部作品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第八屆「五個一工程」獎。
《歷史的天空》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初版
四十二、賈平凹《秦腔》
《秦腔》是以一個陝南村鎮為焦點,講述了農民與土地的關係、農民的生存狀態,並通過一個叫引生的「瘋子」的眼光,書寫了對農民沉重負擔及農村文化的失落所寄予的深層憂慮與深切同情。作者賈平凹用凝重的筆觸,解讀中國農村二十年的歷史,展示了鄉村價值觀念和傳統格局之間巨大而深刻的變遷,可以說是「一卷中國當代鄉村的史詩」。
該部作品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初版
四十三、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遲子建所著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居住著一支數百年前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至,與馴鹿相依為命的鄂溫克人。他們信奉薩滿,逐馴鹿喜食物而搬遷、遊獵,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艱辛備嘗,人口式微。他們在嚴寒、猛獸、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鐵蹄、「文革」的陰雲乃至種種現代文明的擠壓下求生存。他們有大愛,有大痛,有在命運面前的殊死抗爭,也有眼睜睜看著整個民族日漸衰落的萬般無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愛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獨特民風,一代又一代的生死傳奇,顯示了弱小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該部作品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額爾古納河右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5年初版
四十四、鄧一光《我是我的神》
《我是我的神》是一部充滿英雄之氣和悲憫情懷的厚重之作。這是一部講述巨大歷史變革下人生坎坷與自由追尋的英雄史詩。光榮與夢想、淪落與尊嚴、戰爭與和平、堅守與背叛……小說於動人心魄中展示著生與死、善與惡、絕望與希望、救贖與療傷,乃至人類精神的傷殘、死亡與復活,大氣恢弘,凝重雋永,給人以強烈的藝術震撼。
《我是我的神》北京出版社2008年初版
四十五、李佩甫《生命冊》
《生命冊》是李佩甫所著的長篇小說。這是一部自省書,也是一個人五十年的心靈史。追溯了城市和鄉村時代變遷的軌跡,書寫出當代中國大地上那些破敗的人生和殘存的信念。在時代與土地的變遷中,人物的精神產生裂變,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這些無奈和悲涼中,在各種異化的人生軌跡中,又蘊藏著一個個生命的真諦。
該部作品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生命冊》作家出版社2012年初版
四十六、楊志軍《藏獒》
《藏獒》是楊志軍著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一隻上阿媽藏獒如何成為西結古草原的獒王並消除兩個草原部落之間的矛盾的故事,宣揚了和平、忠義又不失勇猛的精神。
《藏獒》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初版
四十七、畢飛宇《推拿》
畢飛宇創作的《推拿》圍繞著「沙宗琪推拿中心」的一群盲人推拿師展開。推拿中心裡每一個盲人推拿師或多或少都有一段正常人無法想像的痛苦生活。他們小心翼翼地爭取自我的獨立和尊嚴,為了可能的尊重,他們殫精竭慮。身體強壯的王大夫,為遊手好閒的弟弟劃開了自己的胸膛,鮮血、自尊和恥辱一起噴薄而出。音樂天才都紅如同傳說中的自樂師一般,任何曲調和旋律,她聽過就能哼唱,能彈奏。音樂對於她,就如同魚會遊泳,鳥會飛翔一樣,是一種本能。然而,自樂師到了社會的大舞臺上,得到的卻是廉價的憐憫和同情。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她寧可拋棄自己的音樂天賦,中途改學並不擅長的推拿,也不肯充當別人同情的對象。而張宗琪的生活更近乎悲劇,幼年被威肋、所包裹的人生,讓他永遠處於被毒死的恐懼之中。
該部作品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推拿》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初版
四十八、蘇童《黃雀記》
蘇童的《黃雀記》之名,源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暗喻了《黃雀記》中的主要情節的交錯複雜與命中注定,少年保潤將仙女捆綁在水塔之上,但沒想到最終對仙女實施強暴的卻是他的朋友柳生;命運的糾纏,贖罪的艱辛,或許,黃雀就藏在我們身後。但另一方面,這自然也是對小說家自我的暗喻,在螳螂捕蟬般的生命爭鬥背後,永遠有一個黃雀般冷靜等待捕捉一切的小說家。
該部作品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黃雀記》作家出版社2013年初版
四十九、麥家《暗算》
《暗算》分為《聽風者》《看風者》《捕風者》三部分,每部分含有若干故事章節,有七個敘述者,都以第一人稱分別敘述了自己的故事,而以敘述者之一的記者「麥家」巧妙地將其串聯起來。小說通過這種詭異迷離的敘事方式和幻疑莫測的懸念情節,展示了一個有別於人們固有印象的特工世界,重新詮釋了特工的悲劇宿命。
該部作品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暗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
五十、周大新《湖光山色》
《湖光山色》是周大新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以亞洲最大水庫——丹江口水庫為地點,描述一個曾在北京打過工的鄉村女性暖暖與命運抗爭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屈經歷。
該部作品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湖光山色》作家出版社2008年初版
五十一、陳彥《裝臺》
陳彥的長篇小說《裝臺》講述了裝臺人刁順子的三次婚姻和他的人生經歷。刁順子踏實肯幹,帶著幾個兄弟承接各種演出裝臺的活計,雖然身處底層,始終貧困,但心中一直有滅不掉的燈火。作者以一個裝臺人的視角描寫了西京城裡的人生百態,表達了作家對人的生存境況的感受與思考。
《裝臺》作家出版社2015年初版
五十二、鐵凝《笨花》
鐵凝創作的《笨花》截取從清末民初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近五十年的歷史斷面。以冀中平原上一個小村子的生活為藍本,以向氏家族為主線,在樸素、智慧和妙趣盎然的敘事中,將中國那段變幻莫測、跌宕起伏、難以把握的歷史巧妙地融於「凡人凡事」之中。其時代風雲的繁複波瀾、世態風情的生動展示,以及人物命運在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都精巧地揉為一體、好看而不流俗,耐看而不艱澀,大氣而不磅礴,紮實而不冗贅,雍容壯美,堪稱鐵凝迄今為止最有分量的長篇力作。
《笨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
五十三、劉醒龍《天行者》
《天行者》以中國20世紀90年代貧乏的鄉村教育為背景,講述了一群在貧苦生活中無私為鄉村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民辦教師為求轉正而發生的辛酸故事,也反映出被人們遺忘已久的鄉村民辦教師曾有過的艱難歷程。該書秉承了作者劉醒龍現實主義的一貫風格,以細膩的筆觸、樸實的文字落腳於中國社會的一隅。
該部作品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
《天行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初版
五十四、金宇澄《繁花》
《繁花》書寫了三代人物,各個人物的身份、家庭背景、主要活動空間、性格脾性都各有不同,作者在碎片化的描摹中展現了一幅完整的上海人生活圖景,深刻詳實地映射著其背後的時代變遷。在各種政治之風中,農民們面對的是最直接的飢餓與身體之痛,而城市裡的普通市民,更多的在承受精神煎熬——作為無產階級工人隊伍最強大、資產階級也同樣數量最多的城市,作為曾經風華絕代的上海,在一系列變故之中,更顯得風雨飄搖。《繁花》是一部上海市民心靈史,也是上海的成長史,且是一部痛史。
該部作品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第十三屆「五個一工程」獎。
《繁花》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年初版
五十五、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
史鐵生創作的《我的丁一之旅》主題是其以往作品迴避的「性與愛情,這一對千年不死的遊魂。」通過發生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愛情故事,探尋從性意識最初的萌動到性愛—情愛—愛情之間撲朔迷離飄忽不定的軌跡。主人公丁一的故事是小說的結構主體,其間穿插了姑父的故事、依的故事、娥的故事、秦漢的故事、丹青島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既是現實的、好看的,又被賦予寓意,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我的丁一之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
五十六、何香久《焦裕祿》
何香久創作的《焦裕祿》,記述了黨的好幹部、人民的好公僕焦裕祿同志從窮苦少年成長為我黨優秀領導幹部的人生歷程。濃墨重彩地再現了他帶領蘭考人民戰天鬥地、建設家園的感人場面,成功地塑造了焦裕祿這個立體多面、血肉豐滿的文學形象,生動還原了一位人民公僕的人生傳奇。
該部作品獲第十二屆「五個一工程」獎。
《焦裕祿》河南文藝出版社2011年初版
附:「新中國 70 年 70 部長篇小說典藏」完整書目
編輯 | 霍然
來源 | 人民文學出版社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