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正式發布

2020-12-22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10月27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以下簡稱「路線圖2.0」)正式發布,提出到2035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年銷售量佔比達到50%,汽車產業實現電動化轉型;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輛左右,商用車實現氫動力轉型;各類網聯式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在國內廣泛運行。


  路線圖2.0理清了未來我國汽車動力系統的技術發展思路,意義重大。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項目組組長王秉剛指出,全面電驅動化是新版路線圖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未來汽車產品將主要由兩類構成:純電動和混合動力。未來傳統燃油汽車將全部轉變為混合動力車。


  為何要編制新路線圖?


  產業發展已超預期 需適時調整


  與四年前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路線圖1.0版本相比,當前我國汽車產業內外環境已發生巨大變化,部分規劃和目標已跟不上發展需求。


  「我國汽車產業技術進步速度超出預期,在局部領域還實現了領跑。」在清華大學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看來,路線圖2.0絕對不是在第一版基礎上進行普通打磨,更不是簡單的增減,而是對汽車產業未來發展大前景的系統描述,其設置的參數和指標都比較有挑戰性,我國也具備了衝擊更高目標的自信和基礎保障。


  路線圖2.0基於純電驅動發展戰略,提出了面向2035年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六大目標,包括我國汽車產業碳排放將於2028年先於國家碳減排承諾提前達峰,至2035年,碳排放總量較峰值下降20%以上;新能源汽車將逐漸成為主流產品,汽車產業基本實現電動化轉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持續優化,產品大規模應用;關鍵核心技術水平顯著提升,形成協同高效、安全可控的產業鏈;建立汽車智慧出行體系,形成汽車、交通、能源、城市深度融合生態;技術創新體系基本成熟,具備引領全球的原始創新能力。


  記者注意到,技術路線圖2.0延續了1.0版本「總體技術路線圖+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的研究框架,在原有總體技術路線圖+節能汽車、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汽車動力電池、汽車輕量化、汽車智能製造與關鍵裝備研究的基礎上,加入了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總成系統和充電基礎設施,將原來的「1+7」研究布局深化拓展至「1+9」。


  王秉剛表示,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以及氫燃料電池汽車都離不開電驅動,我國汽車產業要向電驅動轉型,電驅動總成系統是核心技術。


  重點內容有哪些?


  以市場為導向 更關注成本和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路線圖2.0的技術指標更加務實。比如,1.0版本提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銷量在汽車總銷量中的佔比要在2030年達到50%,新目標則將這一時間節點延緩至2035年。


  趙福全認為,路線圖2.0更關注市場對成本的接受程度和安全性。比如,燃料電池方面,1.0版本重點強調把電池做好,路線圖2.0則充分考慮到了氫的製取、運輸、存儲和加注等問題;在智能網聯方面,也更加關注技術如何落地。


  王秉剛進一步表示,新能源汽車產品能否站住腳、進入消費者手中,最終還是由市場說了算。「出於這樣的考慮,路線圖2.0特別強調對市場的研究,其最核心的要素是經濟性。」


  今年是傳統車企電動化轉型的關鍵之年,越來越多的跨國車企進入中國市場,車企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王秉剛指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從政策驅動進入市場需求主導的新階段,基於新形勢,路線圖2.0的整體思路也隨之發生變化,產業發展目標和技術指標不再單純站在生產企業的角度考慮,而是更多地從市場需求、競爭對手出發,同時強調攻克核心技術短板,提高國際競爭力。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環節眾多、頗為複雜,企業之間能力、積累也都不同,如果缺乏共識,很容易各說各話。」趙福全認為,路線圖2.0的發布給行業奠定了基調,堅定了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的信心,將大大提前高性能、高水平電池的量產時間,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企業走彎路。


  為做好配套服務,路線圖2.0還提出,構建慢充普遍覆蓋、快充(換電)網絡化部署以滿足不同充電需求的立體充電體系。到2035年,將建成慢充樁接口達到1.5億端以上。公共快充埠達到146萬端,支撐1.5億輛以上的車輛充電運行,同時實現城市計程車、網約車共享換電模式的大規模應用。


  路線圖如何指導實踐?


  補足「四基」短板 邁向智能網聯


  技術路線2.0也指出我國汽車產業的薄弱環節,比如,燃料電池催化劑、碳紙等核心材料還依賴進口;汽車研發用設計與模擬的軟體平臺,車規級計算晶片等基礎軟體、器件短板尚未補齊;智能網聯汽車作業系統難以達到產業化水平……整體來看,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和基礎技術「四基」方面依舊薄弱。


  「汽車是集大成的產業,如果零部件不強大,實現產業強大是不現實的。」趙福全坦言,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擁有了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規模,但核心零部件始終是發展短板。新能源汽車要真正獲得競爭力、向高端化發展,必須進行產業升級,「不單指整車,每一個零部件的設計、工藝都需進行升級。『卡脖子』就卡在這些地方。」


  路線圖2.0對智能網聯汽車予以重點布局,深化完善了「三橫兩縱」的技術架構,涵蓋了車輛關鍵技術、信息交互關鍵技術和基礎支撐關鍵技術(「三橫」),以及車載平臺和基礎設施 (「兩縱」)等方面。預計到2025年高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開始切入市場;2030年高度自動駕駛在高速公路上廣泛應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規模化應用;2035年高度自動駕駛和完全自動駕駛的智能網聯汽車將具備與其他交通參與者間的網聯協同決策與控制能力,各類網聯式自動駕駛車輛廣泛運行在國內廣大地區。


  據了解,路線圖研究是支撐政府科技和產業相關規劃、引領行業技術創新、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等的重要工作。未來,相關部門將對既有路線圖指標的合理性、可能性進行及時評估,如果發現產業變化較大,將組織行業再次開展修訂工作。(記者 盧奇秀)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相關焦點

  • ...公益講座第22彈:《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能破解哪些難題...
    數據顯示,今年1-9月,L2級智能網聯乘用車銷售量達196萬輛,佔乘用車總銷量的14.7%,比新能源汽車累計佔比近5%的比例更高,發展更快。更有部分車企正加速研發L3級自動駕駛車型,多地開展了自動駕駛計程車、自動駕駛公交車、無人駕駛智能重卡、自動泊車等方面的示範應用。當前,汽車產業正發生百年來的深刻變革,智能網聯是未來競爭的焦點。
  • 打破日系壟斷,長城汽車發布最新混動技術
    作者:時代財經 易揚 編輯:張澤今年10月,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下稱路線圖2.0)正式發布,這其中以混合動力為代表的節能汽車被推到新的地位。據路線圖2.0指出,到2035年,中國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將各佔一半,傳統能源動力乘用車將全部轉為混合動力,從而達到相關政策以及環保標準等要求。
  • 威馬10月四起自燃 新能源汽車安全問題如何破解
    8月,在廣東肇慶一輛正常行駛中的理想ONE突然起火,現場黑煙滾滾,且火勢較大,此次事故造成車上兩名人員留院觀察,其餘人員並未影響到人身安全……公開信息顯示,僅2020年上半年,我國電動汽車起火事故達到20起。根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發布消息稱,據公安部統計,截至2020年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417萬輛,以此推算,今年上半年的新能源汽車起火事故率為0.047次/萬輛。
  • 打破技術壁壘 長城汽車全球首發「檸檬混動DHT」 技術
    不久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兩份重磅文件的發布,為新能源產業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中顯示,要「加大混動投入,擴大混動市場」;《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強調,要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為「三縱」,布局整車技術創新鏈。由此可見,面向未來,混合動力仍然是行業內不可忽略的技術路線。
  • 打破技術壁壘 長城汽車(601633)全球首發"檸檬混動DHT" 技術
    汽車的節能發展究竟該走哪條路線?是純電動?混動?還是氫能源?甚至更多?一直是整個行業熱議不休的話題。    不久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兩份重磅文件的發布,為新能源產業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
    11月11日,在2020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簡稱「路線圖2.0」)正式發布,為我國汽車產業緊抓歷史機遇、加速轉型升級、支撐製造強國建設、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指明了發展方向。
  • 汽車大觀|長城汽車「檸檬混動DHT」:定義最懂中國的混動技術
    今年10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修訂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以下簡稱技術路線圖2.0)在上海發布。技術路線圖2.0內容顯示,到2035年國內傳統能源汽車將全部轉為混動汽車,且混動與新能源汽車將各佔50%,未來中國新能源汽車應與節能汽車並舉發展。
  • 長城汽車「檸檬混動DHT」:定義最懂中國的混動技術_易車網
    作者 | 王永香來源 | 汽車大觀如今,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寵兒不僅僅是純電動了。今年10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修訂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以下簡稱技術路線圖2.0)在上海發布。
  • 專訪倪邵勇丨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與國外處於同一水平線
    近幾年來,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與燃油車時代相比,我國在技術上並不落後於國外勢力,甚至在某些領域處於領先地位,這在我國汽車發展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以下為專訪實錄:中國網記者:在國內外新能源汽車競爭愈加激烈的背景下,您認為奇瑞新能源如何殺出重圍?
  • 自主品牌頻補混動技術「短板」 欲破日系壟斷格局
    財聯社(保定,記者 徐昊)訊,在10月末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的指引下,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正試圖補齊長久以來在混合動力技術這一領域存在的「短板」。12月15日,長城汽車正式發布「檸檬混動DHT」系統。
  • 長城汽車黑科技亮相,"檸檬混動DHT" 技術打破合資壟斷
    12月15日,長城汽車在保定哈弗技術中心正式全球首發面向全速域、全場景的"檸檬混動DHT"技術。長城汽車輪值總裁孟祥軍、長城汽車商品戰略及技術研發副總裁穆峰、長城汽車研發副總裁單紅豔、長城汽車技術副總裁宋東先以及多位長城汽車高層領導、行業專家共同出席了此次發布會。
  • 新能源汽車可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
    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成助推經濟發展兩大新興產業自2009年 「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應用工程」啟動以來,經過十餘年的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產業體系日趨完善、企業競爭力大幅增強。2015年以來新能源汽車銷量、保有量連續五年居世界首位,產業進入疊加交匯、融合發展的新階段。
  • 交付2020混動重卡第一單,蘇州綠控誓做新能源傳動企業排頭兵?
    針對眼下火熱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純電動、混動成為各方話題討論的焦點,作為彎道超越的國家戰略重點布局領域,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每一步發展都牽動著從業者及決策者的神經。從「拿來主義」亦步亦趨的跟隨到自主創新引領發展,中國汽車工業已逐漸走出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得益於行業技術的開拓進取和不斷提升,近些年國內新能源汽車企業逐漸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令整個行業逐漸挺直了腰杆。
  • 2035年混動將與電動平分秋色自主打破技術壁壘 為「中國創造」正名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翟亞男 北京報導正當多數中國品牌在純電動領域發力狂奔時,節能與新能源技術路線發生了重大變化,早年被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拒之門外的混合動力(HEV)成為了接下來15年內我國乘用車動力的核心發展路線之一。
  • 日產動力天團:小孩才做選擇,技術控表示全都要!
    2020年10月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正式發布,明確指出到2035年傳統能源動力乘用車全部為混合動力,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達到50%以上,乘用車(含新能源)新車油耗達到2.0L/100km(WLTC)。
  • 新能源汽車前景如何?
    今年雖然受疫情、補貼減弱等因素影響,新能源汽車銷量並未大幅下降,業內預計明年可能會有「驚喜」。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發布,產業發展的路線圖日漸明晰。新能源汽車前景如何、未來充電與換電模式將如何發展、如何更多依靠市場的力量解決產業發展難題?
  • 本土車企要想「混」得好 選對技術路線很重要
    今年10月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版)》(以下簡稱「2.0版路線圖」)的正式發布,拉開了我國汽車產業全面向電動化轉型的大幕。「2.0版路線圖」指出,到2035年,我國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將各佔一半,傳統能源動力乘用車將全部轉為混合動力,從而實現汽車產業的全面電動化轉型。
  • 「檸檬混動DHT」全球首發 長城吹響全面進攻新能源市場號角?
    此前長城旗下也在混動道路上有過試探,比如WEY P8就是試水的車型之一,而12月15日,長城汽車在保定哈弗技術中心正式全球首發面向全速域、全場景的「檸檬混動DHT」技術。 這也幾乎在宣告長城汽車吹響全面進攻全球新能源市場的號角,其發布的意義在於推動長城汽車在轉型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的徵程上更進一步,為全球用戶提供品質更高、更加節能環保、更多樣化的出行服務。
  • 前瞻動力電池產業全球周報第62期:寧德時代發布Q3財報 《節能與新...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發布近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發布。該報告在動力電池方面涵蓋了能量型、能量功率兼固型和功率型三大技術方向,以乘用車和商用車作為兩大應用領域,面向普及型、商用型、高端型三類應用場景,實現動力電池單體、系統集成、新體系動力電池、關鍵材料、製造技術及關鍵裝備測試評價、梯次利用以及回收利用等產業鏈全鏈條覆蓋。預計到203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技術總體基於國際領先,並形成完整、自主、可控的動力電池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