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以下簡稱「路線圖2.0」)正式發布,提出到2035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年銷售量佔比達到50%,汽車產業實現電動化轉型;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輛左右,商用車實現氫動力轉型;各類網聯式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在國內廣泛運行。
路線圖2.0理清了未來我國汽車動力系統的技術發展思路,意義重大。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項目組組長王秉剛指出,全面電驅動化是新版路線圖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未來汽車產品將主要由兩類構成:純電動和混合動力。未來傳統燃油汽車將全部轉變為混合動力車。
為何要編制新路線圖?
產業發展已超預期 需適時調整
與四年前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路線圖1.0版本相比,當前我國汽車產業內外環境已發生巨大變化,部分規劃和目標已跟不上發展需求。
「我國汽車產業技術進步速度超出預期,在局部領域還實現了領跑。」在清華大學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看來,路線圖2.0絕對不是在第一版基礎上進行普通打磨,更不是簡單的增減,而是對汽車產業未來發展大前景的系統描述,其設置的參數和指標都比較有挑戰性,我國也具備了衝擊更高目標的自信和基礎保障。
路線圖2.0基於純電驅動發展戰略,提出了面向2035年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六大目標,包括我國汽車產業碳排放將於2028年先於國家碳減排承諾提前達峰,至2035年,碳排放總量較峰值下降20%以上;新能源汽車將逐漸成為主流產品,汽車產業基本實現電動化轉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持續優化,產品大規模應用;關鍵核心技術水平顯著提升,形成協同高效、安全可控的產業鏈;建立汽車智慧出行體系,形成汽車、交通、能源、城市深度融合生態;技術創新體系基本成熟,具備引領全球的原始創新能力。
記者注意到,技術路線圖2.0延續了1.0版本「總體技術路線圖+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的研究框架,在原有總體技術路線圖+節能汽車、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汽車動力電池、汽車輕量化、汽車智能製造與關鍵裝備研究的基礎上,加入了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總成系統和充電基礎設施,將原來的「1+7」研究布局深化拓展至「1+9」。
王秉剛表示,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以及氫燃料電池汽車都離不開電驅動,我國汽車產業要向電驅動轉型,電驅動總成系統是核心技術。
重點內容有哪些?
以市場為導向 更關注成本和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路線圖2.0的技術指標更加務實。比如,1.0版本提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銷量在汽車總銷量中的佔比要在2030年達到50%,新目標則將這一時間節點延緩至2035年。
趙福全認為,路線圖2.0更關注市場對成本的接受程度和安全性。比如,燃料電池方面,1.0版本重點強調把電池做好,路線圖2.0則充分考慮到了氫的製取、運輸、存儲和加注等問題;在智能網聯方面,也更加關注技術如何落地。
王秉剛進一步表示,新能源汽車產品能否站住腳、進入消費者手中,最終還是由市場說了算。「出於這樣的考慮,路線圖2.0特別強調對市場的研究,其最核心的要素是經濟性。」
今年是傳統車企電動化轉型的關鍵之年,越來越多的跨國車企進入中國市場,車企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王秉剛指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從政策驅動進入市場需求主導的新階段,基於新形勢,路線圖2.0的整體思路也隨之發生變化,產業發展目標和技術指標不再單純站在生產企業的角度考慮,而是更多地從市場需求、競爭對手出發,同時強調攻克核心技術短板,提高國際競爭力。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環節眾多、頗為複雜,企業之間能力、積累也都不同,如果缺乏共識,很容易各說各話。」趙福全認為,路線圖2.0的發布給行業奠定了基調,堅定了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的信心,將大大提前高性能、高水平電池的量產時間,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企業走彎路。
為做好配套服務,路線圖2.0還提出,構建慢充普遍覆蓋、快充(換電)網絡化部署以滿足不同充電需求的立體充電體系。到2035年,將建成慢充樁接口達到1.5億端以上。公共快充埠達到146萬端,支撐1.5億輛以上的車輛充電運行,同時實現城市計程車、網約車共享換電模式的大規模應用。
路線圖如何指導實踐?
補足「四基」短板 邁向智能網聯
技術路線2.0也指出我國汽車產業的薄弱環節,比如,燃料電池催化劑、碳紙等核心材料還依賴進口;汽車研發用設計與模擬的軟體平臺,車規級計算晶片等基礎軟體、器件短板尚未補齊;智能網聯汽車作業系統難以達到產業化水平……整體來看,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和基礎技術「四基」方面依舊薄弱。
「汽車是集大成的產業,如果零部件不強大,實現產業強大是不現實的。」趙福全坦言,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擁有了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規模,但核心零部件始終是發展短板。新能源汽車要真正獲得競爭力、向高端化發展,必須進行產業升級,「不單指整車,每一個零部件的設計、工藝都需進行升級。『卡脖子』就卡在這些地方。」
路線圖2.0對智能網聯汽車予以重點布局,深化完善了「三橫兩縱」的技術架構,涵蓋了車輛關鍵技術、信息交互關鍵技術和基礎支撐關鍵技術(「三橫」),以及車載平臺和基礎設施 (「兩縱」)等方面。預計到2025年高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開始切入市場;2030年高度自動駕駛在高速公路上廣泛應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規模化應用;2035年高度自動駕駛和完全自動駕駛的智能網聯汽車將具備與其他交通參與者間的網聯協同決策與控制能力,各類網聯式自動駕駛車輛廣泛運行在國內廣大地區。
據了解,路線圖研究是支撐政府科技和產業相關規劃、引領行業技術創新、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等的重要工作。未來,相關部門將對既有路線圖指標的合理性、可能性進行及時評估,如果發現產業變化較大,將組織行業再次開展修訂工作。(記者 盧奇秀)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