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戰爭都充斥在這個世界上,就在今天這樣和平的年代裡,戰爭仍然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爆發,這些戰爭雖然離現在的我們比較遙遠,在上個世紀,戰爭隨處可見。因為有無數的前輩用鮮血和身軀為我們留下了一片祥和,現在的我們才能衣食無憂,享受著和平。在上個世紀,戰火吞噬著各個角落,人們發出無聲的哀嚎,他們想要呼救,卻也無能為力。
在那個世紀,戰火包裹著哀嚎,人們流離失所,內憂外患的中國,湧出了一批接著一批的英雄豪傑,他們走在百姓的前端,積極地尋找著能拯救國家的方法。無數的愛國青年毅然決然的走向戰場,他們拿起武器為了保護國家戰死沙場,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獻出自己僅有一次的生命,為了讓中國挺直腰杆地站起來,他們用自己的身軀為中國鋪就道路。
儘管那是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很多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但在這種殘酷的生活環境下,仍然存在著一些幸運和溫馨。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下,因為生存環境的艱苦,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不似現在這般溫馨,更多的是苦澀。因此那個時候的感情顯的彌足珍貴,也有了不一樣的味道。
在那個時候,有這樣一個人,他一生赫赫戰功,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個人就是陳賡。他是中國的開國將軍,眾所周知,他除了一身戰功和名譽,他還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在陳賡一生中,他有過兩任妻子。
陳賡的第一任妻子是王根英,他們兩個人不僅僅是夫妻,更是同生共死的戰友,兩門二個人都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和貢獻。王根英出生在上海,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在王根英年少的時候,她只是制紗廠裡的一名童工,後來和工人一起進入了夜校學習。
當時的陳賡是夜校裡的一名教員,王根英進入夜校以後,因為性格的果敢很快就引起了陳賡的注意。在夜校裡,王根英接觸了新的思想,感受到了時代的號召,在第二年就加入了青年團,同年陳賡也向王根英大膽示愛,不過那個時候的王根英並沒有開始考慮自己的感情,所以並沒有和陳賡在一起。
之後因為社會的變化,夜校關閉了,陳賡也回到了湖南,他們之間的感情就這樣不了了之了,直到1927年,在一次會議中,陳賡和王根英重新相遇,這一次兩人在一起了並且結為夫妻。不過在婚後,兩人因為各自工作的原因,也是聚少離多。之後王根英在一次突圍中,犧牲了,陳賡對此非常的傷心,並且發誓為王根英守節三年。
陳賡的第二任妻子是傅涯。傅涯從小生活在一個小康家庭,性格幽默豁達,傅涯在畢業以後就留在延安工作,在這期間,傅涯認識了陳賡。在兩人的交流中,傅涯很快就被陳賡打動並且心生愛慕,但是因為陳賡為亡妻守節,所以拒絕了傅涯。傅涯並沒有就此放棄,反而覺得陳賡是一個值得託付的重情重義的男人。1943年,傅涯與陳賡兩人最終走到一起。
新中國成立以後,雖然戰爭結束了,但是陳賡的工作並沒有閒下來,反而更加的忙碌,因為身體的原因,1961年陳賡病逝了。陳賡的死對傅涯的打擊非常大,但是還有年少的孩子需要撫養,傅涯只能用自己單薄的身軀擔負起了家庭的重擔,她獨自一人將孩子撫養長大,並且每個月還給王根英的母親生活費。
自從傅涯去了延安上學以後,就很少有機會能和家人見面聯繫,後來因為家人都去了臺灣,更是很難見到,加上傅涯一生都在圍著陳賡,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他和父母已經很久沒有見過了。這一次,他想去臺灣看看她的親人。於是74歲的傅涯堅持去了臺灣,帶回了父母的骨灰。或許對於我們來說,見到親人易如反掌,可是對於一個老人來說,想要見一面自己的親人是如此的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