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因為納卡地區之爭,在2020年9月27日爆發大規模衝突,衝突隨後不斷升級,對兩個小國而言已是戰爭級別。兩國交火期間,政府層面也一直在接觸,先後宣布在10月10日、18日、26日起實施停火,但事實證明停火協議並未能得到遵守,因此戰事一直持續至今。
11月8日,亞塞拜然方面宣布成功收復納卡地區重鎮舒沙,該鎮建在一處懸崖之上,到納卡首府的直線距離僅不到5公裡。阿軍控制舒沙鎮,基本相當於是兵臨納卡首府城下了。以亞美尼亞的現有軍力(含納卡地區軍隊),很難說能守住納卡首府斯捷潘納克特。
舒沙鎮的特殊地形,遠景處城鎮即為納卡首府
但就是在這個關鍵性時刻,俄羅斯與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方面進行了深度接觸,隨後三國籤署聯合聲明,宣布納卡地區從莫斯科時間11月10日0時起開始全面停火,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的軍事力量將停留在目前各自所在的陣地,在納卡地區接觸線和連接納卡地區與亞美尼亞的通道上將部署俄羅斯維和部隊。
隨後雙方將履行協議內容,納卡地區的形勢將發生根本性大變。
之前的停火協議得不到遵守主要是雙方交戰部隊難以實現脫離接觸,且並未有真正的停火意願。但這一次俄軍將出動隔離兩軍,因此情況顯然是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據報導,俄軍維和部隊主要由其中部軍區派出,兵力達1960人,另有90輛裝甲車和380臺各型裝備。該部番號可能是俄空降兵第31近衛獨立旅,是俄軍一支精銳的快速反應部隊。
按照亞塞拜然方面的說法,土耳其將與俄羅斯一同實施維和行動。不過此前亞美尼亞方面堅決反對土軍進入納卡地區,因此尚不確定土耳其參與納卡維和將以何種方式進行。
在關鍵時刻,發生這樣的戲劇性轉折其實既出人意料,同時也在情理之中。我們也就此簡單分析下這場戰爭中的幾個要點問題,以讓大家有更全面的了解。
第一:納卡地區的法理歸屬問題
納卡地區是歷史遺留問題,就近代以來的情況而言,該地區生活的主要是亞美尼亞人,但是納卡地區卻又在亞塞拜然的版圖之內。
1920年代蘇聯初創之際,亞塞拜然曾有廢除原先國界線,將納卡、贊格祖爾和納希切萬地區劃歸亞美尼亞的提議。但莫斯科方面出於各種考慮,只將贊格祖爾劃入亞美尼亞,而納卡和納希切萬(即現在亞塞拜然的飛地)則都劃入亞塞拜然。這樣亞美尼亞將亞塞拜然隔為兩部分,而納卡則在亞塞拜然版圖之內。
當兩國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存在時,問題還不大,但如果蘇聯不復存在的話,情況就不同了。
1980年代末蘇聯勢衰,納卡地區長期以來積累的矛盾集中爆發,隨後引爆了1990年代初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戰爭。
綠色部分為真正意義上的納卡地區,斜線部分為亞美尼亞佔領的其他7個亞塞拜然地區
在戰爭中亞塞拜然處於劣勢,不僅丟掉了納卡地區,還失去了納卡周邊拉欽區、克爾巴賈爾區、阿格達姆區、菲祖利區、傑布拉伊爾區、古巴德雷區和贊戈蘭區等7個地區的控制權。
這些區域內成立了所謂的納卡共和國,實際上則是亞美尼亞的實控區,此區域內不僅包含純粹意義上的納卡地區,還包括了其他7個地區,這一點我們要清楚。
不過所謂的納卡共和國並不被國際社會承認,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地圖中,納卡及其周邊地區仍在亞塞拜然的版圖之內。
這一場納卡戰爭結束之後,亞塞拜然的國力、軍力發展快於亞美尼亞,到2010年代兩國的軍事衝突已經比較頻繁。而2020年9月以來的這次納卡之戰,便是雙方國力、軍力不平衡後,阿方一次有組織、大規模收復國土的行動。
第二:納卡戰爭背後的國際因素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我們有時間會專門寫文章來闡述,在此就簡略談一下。
1990年代的納卡戰爭中,俄羅斯支持亞美尼亞。戰爭結束後,俄軍在亞美尼亞便保有駐軍,同時兩國在1997年籤署《俄羅斯聯邦與亞美尼亞共和國友好、合作和互助條約》。這是一個同盟性質的條約,當亞美尼亞本土受到攻擊時,俄軍將出動保護亞美尼亞的安全。
雖然條約中的安全保證並不包括亞美尼亞法理國界線之外的納卡地區,但作為盟友,俄羅斯在背後依然能夠給亞美尼亞助力。這也是第一次納卡戰爭之後,亞美尼亞能長期穩控納卡地區的關鍵因素。
不過近年來,亞美尼亞國內的反俄浪潮不斷湧起,現在的亞美尼亞政府也是藉助了這股浪潮才成功掌權的。雖然亞美尼亞新政府出於各種考慮,依然與俄羅斯維持了密切關係,但是亞美尼亞全國上下對俄羅斯日趨不滿的態度是確實存在的,俄羅斯對此自然也是心知肚明,一直想要敲打一下亞美尼亞國內的反俄勢力。
因此當這一次納卡戰爭爆發之後,俄羅斯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強勢援助亞美尼亞,反倒是站到了裁決者的位置上進行調停。而如果雙方關係十分堅定的話,俄羅斯斷然不會如此穩坐釣魚臺。
直到亞美尼亞在納卡地區出現崩潰趨勢,亞方正式求援後,俄羅斯相關的介入程序才真正開始落實。而這一次俄羅斯出面調停,並派出維和部隊實際上也是拉亞美尼亞最後一把,否則後者在納卡地區會丟掉更多(但亞塞拜然其實也大大獲益,我們後面會提到)。
在這一過程中俄羅斯其實是給亞美尼亞從政府到民間好好上了一課——即莫斯科明白亞方的三心二意,但在後者生死存亡的問題上,即使亞方再不滿也還得依靠俄羅斯。
相信這一次亞美尼亞吃大虧後,其政府及民間今後的對俄態度會有所變化。當然,如果亞方還是我行我素,那麼俄羅斯這次給他們保住的那一點地盤,以後恐怕還得失去。
而亞塞拜然雖然明知俄羅斯是亞美尼亞的支持者,但阿方同樣明白俄羅斯因素是解決納卡問題的關鍵。不過阿方比較聰明,沒有選擇對抗性思路,而是走合作的路子。因此長期以來俄阿兩國也維持了不錯的關係,甚至在2010年代還進口了數十億美元的俄式武器。
這一次亞塞拜然的大舉動兵其實也是敏銳觀察到了俄亞關係的微妙變化,同時又卡在了美國大選的當口上,時機拿捏得很好。
除了俄羅斯之外,在納卡地區發揮了關鍵性作用的土耳其是亞塞拜然的堅定支持者,同時土耳其還是亞美尼亞的死敵。在亞方沒有得到強勢支援的情況下,土耳其則強力支援亞塞拜然,向其提供了大量無人機、武器彈藥、情報支援,甚至是在一線充當炮灰的敘利亞僱傭兵。
沒有土耳其的強勢支持,亞塞拜然這次收復納卡地區的戰爭不會有現在的進展,因為僅憑他們的力量,早就打不動了。
另外以色列也是亞塞拜然的堅定支持者,並向阿軍提供了大量武器。以色列的介入一方面是與阿方有著武器換石油的巨大經濟利益,同時亞塞拜然以南便是伊朗,以色列也有在伊朗眼皮下埋釘子的考慮。
而伊朗實際上更偏向於亞美尼亞,它不願意看到亞塞拜然成功收復納卡,但是伊朗也不會為此直接出手,現在的情況就是加強了北部邊防,而且恐怕以後一直得是如此了,因為伊朗一直擔憂亞塞拜然的強大會引發本國北部亞塞拜然人聚居區的不穩定。
最後是美國了,美國影響力很大,但國內亂成一鍋粥,除調停了10月26日停火那一次外,基本是不管的態度,我們也就不多說了。畢竟南高加索對美國而言也是鞭長莫及,更何況現在美國也沒這個心思去插手。
第三:戰爭的基本進程
從以上的歷史及現實背景分析,我們不難理解亞塞拜然在國力、軍力增強後的軍事行動;而且阿方在發動軍事行動的時機選擇,對周邊形勢的判斷上其實要遠優於亞美尼亞,這是雙方在作戰能力之外的關鍵性要素,畢竟僅憑藉兩個小國家其實不足以打成現在這樣子。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說過,在10月10日、18日、26日的三次停火協議,基本可視為是戰爭不同階段的分界點。
最初亞塞拜然可能也沒想到會打後來這麼大,但是其無人機的優勢確實搶得了先機。亞軍對新技術力量投入戰場的認識並不靈敏,依然還是按照機械化戰爭時代的打法,將大批重裝備集結到納卡南部的預定陣地進行傳統式的交戰。
結果亞軍的技術裝備遭到了亞方無人機的大規模獵殺,亞方之所以能在戰爭前期扛住主要是得益於地面部隊基本作戰素質優於阿軍。
如果亞美尼亞近年來堅定地與俄羅斯站在一起,而不是關係發生波折,那麼俄軍此時介入,亞方儘管損失慘重,但也能保住納卡大部;而亞塞拜然此時的地面力量損失很大,維持戰爭進程也很困難,尤其是接下來的山區作戰。
但是土耳其、以色列等國強力支援,亞塞拜然方面大批技術裝備損耗得以補充,關鍵土耳其還投入了大量可供消耗的一線作戰人員,這就使得亞塞拜然的進攻得以維持。而亞方則得不到俄羅斯相應的援助,這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本來是菜雞互啄的兩方,結果一方得不到強力支援,另一方可以源源不斷地輸血,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
雙方自9月底開戰到10月底,一個月時間中均損失了大量技術裝備與人員,亞方失去了南部平原而退守中部山區。如果其有生力量在前期作戰損耗沒那麼嚴重的話,山地戰本來可以延緩阿軍的作戰進程。
但是如前所述,亞方在前期作戰的損耗太大,此時很難組織有效防禦。亞塞拜然軍隊甚至大膽地組織特遣隊長驅直入,直指納卡腹心地區的戰略要點。文首提到的戰略重鎮舒沙,原本是一處易守難攻的堡壘,向來被視為納卡首府的門戶,但也輕易便失守了。阿軍兵臨納卡首府城下,其實拿下該城在軍事上的問題已經不大。
所以這一次的停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達成的,實際上是亞美尼亞一方無奈的選擇。因為現在要是還死撐下去,納卡首府就要易手了。
可是放著唾手可得的納卡首府不佔,亞塞拜然為什麼要咽下這口氣,接受停戰呢?因為亞塞拜然也並非是白吃這個啞巴虧的,它也有大把利益可佔。
第四:停戰協議的關鍵要點。
按照停戰協議,雙方除保持現有戰線外,亞美尼亞要逐步讓出拉欽區、克爾巴賈爾區、阿格達姆區的控制權,此外在先前的戰事中,亞塞拜然軍隊已經佔領或基本佔領了了菲祖利區、傑布拉伊爾區、古巴德雷區和贊戈蘭區。
也就是說,不管亞塞拜然打沒打下去,亞美尼亞在1990年代戰爭中佔領的7個亞塞拜然區都要歸還給對方。而納卡核心區除阿軍佔領的那一部分外得以保留,此外亞塞拜然留一條5公裡寬的通道,使得納卡核心區連接亞美尼亞本土,但是亞塞拜然仍然沒有放棄納卡核心區的主權。
俄軍維和部隊所部署的區域就是在納卡核心區及亞美尼亞——納卡通道附近,同時亞美尼亞也要開放亞塞拜然西部地區到其飛地之間的通道暢通——而這些西部地區恰恰是亞塞拜然此次重新收復的區域。
很顯然,這次的停火協議對於亞塞拜然來說是極為有利的,亞美尼亞實際保住的只有納卡核心區,而且該區域日後的地位還不好說。由於亞美尼亞實際控制區大幅度縮水,還要由俄羅斯直接保護,脫離了俄羅斯的這層保護,納卡的全部地區將被亞塞拜然收復。
也就是說現在廣義納卡地區的北部、西部、東部大片尚未失守的區域都要移交給亞塞拜然,從戰前亞美尼亞佔有納卡大部及其他7個亞塞拜然地區,再到如今的這種情況,顯然亞美尼亞是在戰敗後才接受停戰的。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納卡地區包括這7個亞塞拜然地區,在法理上本來就是亞塞拜然的。尤其除納卡地區外,其餘的7個地區是亞美尼亞在1990年代戰爭中奪取的,因此這一次的戰敗吐出來這些區域倒也並非不能接受。
而且,在俄羅斯的幹預下,亞美尼亞畢竟還保住了納卡的核心區,雖然說地位不好說,但至少沒被阿軍直接佔領;要是這個協議晚一個星期達成,恐怕連這些都要失去了。
舒沙鎮
如果納卡核心區失去,亞美尼亞即便還能佔有在北部、西部的山區地帶,也沒有多大的意義。所以這一次的停戰,對亞美尼亞來說只能是在多種難以接受的結局中,選擇相對可以接受的那一種:
即保住納卡核心區,以及本國通往納卡核心區的通道,而付出的代價則是讓出其餘仍在控制內的山地地帶,而這些讓出來的區域無論從哪種角度上來說,都是實打實的亞塞拜然疆土。
當然,就亞美尼亞的國民來說,這一結果仍然是難以接受的,據報導已經有很多人在示威遊行了。但是,示威遊行打不贏戰爭。如果亞美尼亞現政府不接受目前的結果,那麼只能失去的更多。
所以亞美尼亞的年輕人們應該深刻地認清一個道理,國家的強大不是靠著喊口號就能喊大的,而是靠著努力實幹幹出來的。落後就要挨打,不是看你嗓門高,人家就不打你了。
當然,這是就戰爭本身來說的,從法理上講,現在發生的戰爭都是在亞塞拜然的國土上,這一點我們也要明白。
而亞塞拜然能接受目前的協議,其實是有利益可佔前提下的有限妥協。
首先,從利益角度來說,亞塞拜然不用通過激戰便能得到亞美尼亞仍然實際控制的大片區域。以阿軍步兵的戰鬥水平來說,即便有敘利亞傭兵可供消耗,但依然不好消化。
而且俄羅斯不介入的話,阿軍此後在納卡佔領區內的治安戰也是很頭疼的事情。畢竟治安戰連美國都吃不消,一個一千萬人量級的國家如何消受得起?
不過在俄羅斯的介入下,亞方在政府層面同意移交領土,而且有俄軍維和部隊的駐紮,未來阿方對新收復區域的消化也會更輕鬆些,這是阿方也接受停戰在利益所得方面的考慮。
但同時這次的停戰,亞塞拜然方面必然也受到了來自俄羅斯的壓力,尤其是納卡首府唾手可得,而自己在大國幹預下不得不頓兵於城下,這實際上也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所以在11月9日發生了阿軍使用防空飛彈襲擊俄軍直升機的事件,而且按照俄方說法,被襲擊的直升機是在亞美尼亞境內飛行,阿軍無權擊落。
因此在襲擊事件發生後,亞塞拜然各個層面立即表示這是誤擊,並對俄方道歉,願承擔一切賠償。
在網上有觀點認為是,阿軍擊落了俄軍直升機後,普京大怒威逼亞塞拜然籤署了停戰協議,還出動了俄軍搶佔納卡地區。
這是非常簡單化的一種邏輯,而且實際上也並不成立。
因為所謂的停戰談判一直都在進行,只是各方為了停戰條件爭論不休的問題。11月9日其實各方都已經談得差不多了,在這時候發生的所謂誤擊直升機的事件。
所以誤擊直升機並不會對各方達成的協議有什麼影響,即便不發生這件事,俄軍維和部隊也會抵達納卡。
但實事求是地說,在這個時間點上發生了誤擊直升機事件,誰都不會單純地認定這是誤擊。這極可能是亞塞拜然表達自己態度的有組織行動,既向俄羅斯表達了其進行幹涉的不滿,也是對本國國民的一個交代。
不過這種不滿不是完全不執行協議的信號,而是在已經同意俄方幹預成果下,小發脾氣的態度表態。而且這種表態還不能光明正大地承認,所以事件一發生,阿方各個部門立即表態道歉,俄方吃個小啞巴虧也不好說什麼。
納卡地區的未來走向
以上是我們在現有信息情況下進行的分析,但歷史經驗證明,總會有一些變數會影響事態的發展。尤其是協議本身是一回事,但如何執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納卡地區未來形勢的走向大體是三種可能:
納卡首府
第一種可能,這次的協議能得到嚴格的執行,即亞美尼亞失去大部分實控區,僅保持了納卡核心區及通往該區的通道,而且這個區域的地位不比從前的所謂納卡共和國,它要更為特殊點。
這實際上是俄羅斯想看到的結果,在此之前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經表達了類似的想法。
現在的結果是,亞塞拜然雖然未盡全功,但基本達到了目的;亞美尼亞吃了大虧,但丟掉的本來也不是自己的;而俄羅斯直接駐軍於納卡核心區,亞阿兩國都不得不看自己臉色行事,俄方在戰略上獲益很大。
其他的土耳其、以色列自然也佔了便宜,但伊朗恐怕是除了亞美尼亞外第二不高興的,因為它與亞塞拜然的實際邊界會拉長,而且隨著亞塞拜然與其飛地聯繫的加深,伊朗北部邊界恐怕會是比較令其頭疼的問題。
第二種可能,由於亞美尼亞及納卡當局要割讓大片區域,因此實際執行環節並不會很輕鬆。目前亞美尼亞國內反應強烈,很多政要宣布對協議內容不知情,所以後續該協議該如何落實,尤其是如何從現有的佔領區撤軍,其實並不是說幾句話能解決的。
所以也有可能亞美尼亞國內最終並不執行相關協議,但不執行的話,俄軍的安全擔保將無法實現,阿軍又會直接攻擊納卡首府,這也是很頭疼的事。而且以亞美尼亞的現有軍力,確實打不下去了。
因此第三種可能是最大的,即協議在落實過程中會出現多種困難,甚至會進行大幅度修正,但大體還是能得到落實,從而為這一次的納卡戰爭劃上暫時的句號。
但可以想像,無論如何,亞美尼亞的政府恐怕又得另起爐灶了。
當然了,這只是我們在現有信息下的判斷,隨著形勢的發展,也可能會有其他意外情況出現,新的情況和變數我們也會持續關注。
而協議如果能得到落實,為什麼還說是暫時的句號呢?
1990年代的納卡戰爭是亞美尼亞實力更強,所以它佔領的區域更大;而現在的這次納卡戰爭是亞塞拜然實力更強,所以它收回了大部區域。
可將來有一天,亞美尼亞又再次強大了,亞塞拜然反而衰落了,納卡地區的穩定還會維持嗎?或者說亞阿兩國背後的大國博弈出現了新變化,納卡地區會否迎來新一輪腥風血雨?
戰爭與和平總是相對的,但唯有絕對的國力才是根本,希望所有人都能從納卡戰爭中看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