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7年,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風起雲湧的一個年頭,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蔣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國民政府,並開始大規模的屠殺曾經幫助他北伐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據統計,從1927年到1928年上半年,有三十三萬七千多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慘遭殺害。
但是,英勇的中國共產黨人並沒有被蔣介石的屠殺政策所嚇倒,他們從地上爬起來,擦乾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首,開始繼續戰鬥。為了挽救革命,當時的黨中央決定舉行武裝暴動,地點選擇在了南昌。一直以來,人們都有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會選擇在南昌這座江西重鎮,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考量,經過一番研究之後,我個人認為,之所以選擇南昌,主要是出於這樣三個原因。
一是形勢危急,就近起義:剛開始我黨的考慮是當時廣東是革命的大本營,就想發動張發奎的二方面軍回師廣東,並以此為基地,重新舉兵北伐。可是張發奎雖然同情並反對在自己軍中排斥共產黨,但思想境界並沒有到達革命者高度,對此已到南昌準備秘密起事的周恩來等共產黨人有著很清醒的認識,而隨著蔣汪方面的層層壓力,張發奎也在考慮清共的問題,甚至一度與汪精衛以開會為名想把賀龍、葉挺等將調虎離山到廬山,解除兵權。為了應對這場危機,只有採取先發制人,搶在張發奎動手之前發動起義,掌握主動權。
二是當時南昌敵弱我強,有勝利的把握:當時我黨在南昌附近的軍事力量有葉挺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二十四師,這支部隊在北伐時有著「鐵軍」的美譽,戰鬥力可謂十分強悍,另外還有賀龍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另外還有朱德當時在南昌創辦的軍官教育團一千多人。總兵力達到了三萬人。而當時國民黨在南昌方面的力量卻比較虛弱,總指揮朱培德正在廬山開會,城裡各種隊伍加在一起只有一萬多人,敵我力量對比是1:3,起義成功把握性很大。
三是寧漢對峙,江西處於緩衝地帶:當時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政府和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正處於寧漢對峙的態勢當中,汪精衛一直叫囂著要東徵討蔣,而當時江西地方實力派人物朱培德的態度也是模稜兩可,舉棋不定。可以說作為江西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南昌正好處在南京和武漢中間,屬於緩衝地帶,雙方在此的勢力都很薄弱,如果在南昌發動起義並取得成功的話,那麼在國內外都能產生重大的影響。
從1927年8月1號凌晨開始,經過五個小時激烈戰鬥,起義軍終於將敵人全部殲滅,勝利佔領了南昌。可以說這次起義就如同黑夜裡的一聲驚雷,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從此之後,中國的革命形勢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