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五,很多影迷期待的真人版《獅子王》上映了。1994年《獅子王》上映時,狂攬9億美金票房,是當年全球票房最高的電影,並且躋身當時的全球票房第二。到目前為止,它仍是全球票房最高的傳統動畫電影。
時隔25年,這部陪伴很多人童年的動畫終於重新製作了真人版,又或者說是「真獸版」。當《生生不息》的歌響起,看著非洲大草原上的紅日升起,所有動物穿過平原溪流,那種震撼和感動比動畫版還要印象深刻。
我第一次看《獅子王》的時候真的太小,印象最深刻的只有狒狒那留名影史的一舉和辛巴與彭彭、丁滿在月光下的那個身影。相比起《獅子王》,小時候我更喜歡看《彭彭丁滿歷險記》,看兩個人插科打諢,天天唱著Hakuna Matata,無憂無慮。
時隔多年以後重製的真人版《獅子王》,觀眾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電影純粹為了炫技,動物們仿佛沒有感情的機器一般,失去了動畫的人物色彩。而也有人認為,電影的真實還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視覺角度看也能值回票價。
其實真人電影確實有很多方面和動畫處理不一樣,導演為了真實還原動物,在2017年初,13名主創踏上了為期兩周的肯亞探索之旅,觀察了原版電影中出現的每一種動物,探訪了從北到南的所有區域。把丁滿從兩隻腳走路改成了四肢著地,因為細尾獴只有站立時會兩隻腳,跑動時都是四肢著地。
除此之外,這次導演選擇了非洲裔演員來配音本片中所有的獅子,包括參演《蜘蛛俠》的唐納德·格洛弗、美國著名歌手碧昂絲、參演《奇異博士》的切瓦特·埃加福特等等。
其實,當預告片放出吉力馬札羅山時,就預示著這將是完全在非洲展開的故事。電影中將非洲草原刻畫得仿佛實景一般,影片最開始動物遷移的場景,真的能讓人感受到非洲大地的廣袤和物種的豐富。
很多網友吐槽「真獸版」《獅子王》只差一個趙忠祥的配音就能完滿了,這句評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肯定了電影的真實性。
對於很多小朋友來說,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這部電影之前還有過動畫版,那個版本甚至伴隨了自己爸爸媽媽的成長。但這並不影響孩子們對新版的感受,我相信看過電影,孩子們除了了解故事本身帶來的成長意義,還能感受到非洲文化的魅力。
我們了解非洲的方式大概都是通過紀錄片和國家地理雜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非洲是一個聽上去不太美好的國度,但去年很火的綜藝《奇遇人生》中,阿雅和小S表示,一定要去非洲看一看,才能了解生命的尊重和愛的重要。
這些其實在《獅子王》中也都有體現,雖然《獅子王》的故事改編自《哈姆雷特》,但其中又包含著不少非洲特有的色彩。
只要看過《獅子王》,大家都會對彭彭丁滿的樂觀性格所感染,這兩位也因為一句「Hakuna Matata」成為了迪士尼的熱門配角,甚至專門有一部獅子王續集以他們的視角展開,講述他們的故事。
丁滿和彭彭不是沒有遇到過煩惱,丁滿本和所有同類生活得很好,但因為一次天敵威脅,他的家被毀,媽媽和其他同類都因此去世,於是他成為了孤身一人。彭彭從小就因為自己的氣味而遭人嫌棄,一直沒有真正的朋友。而這兩個人卻陰差陽錯生活在一起,成為了彼此的知己,說著「Hakuna Matata」度過了一次又一次困境。
這句古老的斯瓦希裡諺語直到現在也被非洲人作為口頭禪使用著,尤其在東非。非洲人民骨子裡就有一股不願被束縛的狂野,他們嚮往自在,又自信樂觀,就像彭彭和丁滿一樣,不管面對什麼都很積極,遇到陌生人也很是熱情。
比如在繪本《不一樣的問候》裡,這些非洲人雖然物資不似我們這麼豐饒,甚至交易時還會以物易物,但他們的快樂卻簡單又真實。大家圍在一起唱歌跳舞很開心,學生圍在一起學習也很快樂,即使是不熟悉的陌生人,也會笑著問候。
《獅子王》的一個主題在於「circle of life」(生生不息),電影裡的木法沙在教育辛巴的時候,一直在強調生命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成全。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在微妙的平衡中生存。身為國王,你不但要了解那種平衡,還要尊重所有的生物,包括爬行的螞蟻和跳躍的羚羊。我們死後,屍體會變成草,而羚羊是吃草的。所以在這個龐大的生命圈裡我們是互相關聯的。」
為了讓自己統治的國度生命得以延續,木法沙對獅子們以及其他肉食動物管理很是嚴格,會限制他們狩獵,這也使得刀疤對木法沙十分不滿。
真實的非洲有名叫伊科馬族的部落。他們有特殊的「小幫手」去尋找蜂蜜,他們生活的土地上有一種小鳥,愛吃蜂蜜卻無法鑽進蜂巢。但它會指引人類找到蜂巢所在地。事後,伊科馬族人會獎勵小鳥一小塊蜂巢,不然小鳥就再也不會幫他們找蜂蜜了。
對自然和生命敬重,一直是非洲人的信念。他們看到年紀很大的老人會下跪問候,能與大草原的動物們和諧相處,他們了解自然帶來的力量,人在自然災害面前的無能為力,因此他們總在小心翼翼地保護著這方土地。
了解過《獅子王》的人都會知道「Hakuna Matata」意思是「無憂無慮」,是一句古老的斯瓦希裡語,在非洲時一般用於勸解打架的兩人,讓他們和解。而在這部電影裡,這句話用來讓辛巴與自己和解。
斯瓦希裡語是非洲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獅子王》裡也有很多動物的名字以斯瓦希裡語命名。辛巴(Simba)在斯瓦西裡語的原意就是獅子,娜娜(Nala)的意思是禮物,對辛巴來講,娜娜確實是上天贈與他的一份美好禮物。
在電影中作為辛巴精神嚮導的拉飛奇(Rafiki)斯瓦希裡語原意為朋友,象徵著他和辛巴亦師亦友的關係。而彭彭(Pumbaa)意為笨拙、粗心以及無拘無束,可以說十分符合他的角色形象。
除了延續原版電影,為了向觀眾傳遞《獅子王》的非洲背景,真人版將鬣狗三人組的名字全部換成了斯瓦希裡語,意味著「野蠻」(桑琪Shenzi)、「強大」(卡馬利Kamari)和「月光」(阿齊茲Azizi)。而鬣狗阿齊茲有點精神錯亂的樣子也與其名字很是相符,因為Azizi在斯瓦希裡語裡與精神疾病有關。
非洲地域跨度大,不僅國家多,人口眾多,也有著超過800種語言在使用。而斯瓦希裡語作為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讓不同國家間的交流變得更順暢。在美國的黑人社區裡,斯瓦希裡語同樣被運用著,這成為了他們和祖輩連接的紐帶。
單說這些非洲文化,家長們和孩子一定會覺得很沒有必要。但看過《獅子王》以後,相信不少人又對這個神秘的國度產生了興趣。孩子如果想要了解非洲,這套《凱迪克大獎繪本:發現之美》也許會成為他的「教科書」。
(點擊圖片即可擁有)
這套書為了將原汁原味的非洲文化、風俗展現給孩子,其中所挑選的3本講述非洲文化的繪本,都出自非裔美國作家和插畫家之手。51種非洲民俗、32種植物、62種動物,描繪出一篇篇充滿異域風情的非洲生活讚歌。
想學學斯瓦希裡語?看看《不一樣的一》和《不一樣的問候》吧。不僅能用斯瓦希裡語從1數到10,還能了解非洲人民的日常生活,讀下來去非洲旅遊都能多交流兩個單詞。
想要了解非洲人文的豐富,不可錯過《這就是非洲》,作者想寫描寫了非洲26個部落的特色文化,看完就能知道哪些是部落禁忌,哪些又代表著部落的熱心好意。
也許「真獸版」《獅子王》沒能真正還原動畫的人物情感,但在追求真實性的這部電影裡,它確實做到了還原那個熱情洋溢、生生不息的非洲。對於我們大人來說,這部電影看的可能是劇情深意,但對於孩子來說,這部電影是真正發生在非洲草原上的故事,即便被很多成人批判沒有真情實感,但相信孩子們依舊能通過電影感受到非洲的魅力。
(點擊圖片即可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