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消息人士11月27日透露,作為棄用陸基「宙斯盾」飛彈防禦系統後的替代方案,日本政府打算新引進2艘「宙斯盾」艦。有美國專家表示,為最大限度提高新系統部署的有效性,在日美防務合作的基礎上,日韓兩國的飛彈防禦部隊也應該進行深度整合。
近年來,美國為在全球逐步構建起「以本土為後盾,以亞太、中東和歐洲為重點」的一體化、多層次反導體系,頻頻攪動亞太地區局勢,推動其在該地區的反導系統建設。不過,由於日韓雙方在政治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即使有美國的強力介入,該方案短期內實現也存在很大難度。
美國強化亞太反導能力
鑑於反導系統是個投入大、技術複雜的體系,且倚重前沿部署,美國極力吸收盟國加入反導系統,一方面節省軍費開支,另一方面通過共建反導系統「捆綁」盟國,以分擔戰時風險。
早在歐巴馬時期,美國就提議建立一個使首爾、東京和華盛頓針對朝鮮飛彈發射信息進行直接交流的三方框架。華盛頓希望將現有的美國-日本反導框架與韓國可偵察飛彈發射初始階段的雷達進行連接。
時任美軍參聯會主席登普西曾表示,「為應對朝鮮的飛彈威脅,韓國、美國和日本應共同構建飛彈防禦系統,這種聯合體系能將三國陸上、空中和海上力量整合起來。」
2016年6月,美國、日本和韓國海軍在美國夏威夷附近海域舉行首次聯合飛彈跟蹤演習,這是三國首次演練聯合飛彈防禦。美國第三艦隊司令官、海軍中將諾拉·泰森在一份聲明中說,演習代號「太平洋之龍」,對模擬飛彈目標進行即時跟蹤,在此過程中檢測和改善三國各自「宙斯盾」飛彈防禦系統的能力。三方參演軍艦根據美日韓三邊情報共享協議,通過戰術數據鏈實現信息共享。
川普擔任美國總統後,在強化反導系統方面持續加碼。他在向國會提交的2018財政年度聯邦政府預算報告中,為飛彈防禦劃撥的經費高達79億美元。另外,駐日美軍在日本相模原市組建第38防空炮兵旅司令部,負責駐日美軍陸基防空反導力量的指揮、管理和調度。該司令部運轉後,將提升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防空反導作戰效能。
圖為韓國首艘宙斯盾飛彈驅逐艦「世宗大王」號
明防朝鮮,暗指大國
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國整合日韓兩國的反導系統,強化東北亞地區的反導能力,明面上是打著所謂防範朝鮮彈道飛彈的旗號,實際上也在暗地裡針對俄羅斯和中國。
如果美國在東北亞地區複製其在東歐地區打造的反導系統,美日韓也將在事實上成為亞太版的「小北約」,嚴重威脅地區安全與穩定。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就表示,美國以應對所謂朝鮮「威脅」為藉口在亞洲增加武器裝備部署,這是不可接受的。美國及其盟友在亞洲地區採取的措施絕對超出了必要範圍。
為了反制美國,俄羅斯研發並試驗了多種武器系統,以向外界展示其反攔截能力。以俄羅斯新研製的「匕首」高超音速飛彈為例,其飛行速度大於5馬赫,因為速度極快,即使對方偵測到也難以攔截,可輕易突破現有反導系統。
資料圖片:搭載「匕首」高超音速飛彈的米格-31戰機。圖自美聯社
短期內難實現
雖然美國有意整合日韓的反導系統,但從現階段看,如果強行把三國的飛彈防禦系統綁在一起,技術上雖已不存在困難,但政治上,雙方卻缺乏足夠的互信。
目前,日韓在飛彈防禦部隊之間還無法共享目標數據,缺乏共同的加密和通信系統。這一難題在美國支持下尋求技術解決並不難,如2017年,美日韓就進行了4次聯合反導演習,其聯合反導系統的通聯穩定性和高效性已得到過檢驗。當前可行的方案是首先在「宙斯盾」艦艇上採用能與美軍共享的共同加密系統,從而加強美日韓三方艦對艦的互操作性。
歷史問題一直是日韓關係繞不過的坎,這也影響了兩國在軍事上的互信。2016年11月,日韓籤署了《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該協議的籤署旨在使日韓兩國可以無須通過美國,直接共享有關軍事情報,雖然象徵意義大過實際意義,但對於日韓來說也是兩國建交以來的一個突破。不過,協議籤署後,日韓雙方的情報合作基本流於形式,處於低水平合作階段。據日本《朝日新聞》披露,韓國只在涉及朝鮮核項目與飛彈項目的領域與日本共享情報,在其他領域則「三緘其口」,拒絕與日本共享有關軍事情報。
近兩年,圍繞《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的存續問題,日韓兩國分歧不斷,軍事關係、政治關係都受到波及。2019年8月,韓國總統文在寅宣布,韓國政府將不再續籤2016年與日本達成的《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儘管韓國外交部表示,在做出不再續籤的決定之前曾和美國進行過「密切溝通」,但韓國此舉還是遭到美方負面評論,認為這將「使韓國的防衛變得更加複雜,同時增加美軍的風險」。而作為回應,日本在今年7月發布的新版《防衛白皮書》中刪除了「日韓在廣泛領域推進防衛合作」的相關表述,並稱「竹島」(韓國稱「獨島」)是「日本固有領土」。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川普在任內一味強調「美國優先」,日韓兩國因為日美同盟、韓美同盟機制中的「非對等性」,在防務上承擔了過高的費用。隨著明年1月美國當選總統拜登上臺,屆時其對於亞太反導系統的整合或許會有新的方案。(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