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雲遊出版社」系列直播第四站走進文藝氣息滿滿的紹興路,小洋樓裡的上海文藝出版社,在直播鏡頭前褪下神秘面紗。志達書店店長邵莉莉、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社長李偉長,輾轉文學室、理論室等編輯部格子間,在線「安利」一波波文藝書單。
出版人的日常究竟是怎樣的?文學暢銷書做出爆款有何秘訣?明媚春光穿過這家滬上老牌出版社每層樓的彩色花窗,也見證了傳統出版人探索線上閱讀推廣的新玩法。「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2020特別網聚啟動以來,上海文藝出版社已舉辦直播講座、線上讀書會等近20場活動,在多個網絡平臺發布,與網友相約「雲端」上的閱讀生活。
「不好做」的原創文學,如何開發矩陣產品線
作家金宇澄的長篇小說《繁花》加印47次累計銷量近百萬冊,曾摘得茅盾文學獎;90後作家王佔黑《空響炮》在文壇「一炮而響」,成為備受關注的新生代作者之一;網絡小說《大國重工》《朝陽警事》《苗疆道事》從網站躍至紙上推出單行本……從「拴住」名家到挖掘新銳,從嚴肅文學到懸疑推理科幻等類型文學,孕育多種可能性的矩陣產品線日漸成熟。
任何一家出版社都不可能把所有好作家的好作品一網打盡,只有選擇。這就更需要出版人對作品藝術價值的精準判斷與真誠呵護,與作家以心交心。精準的文學判斷力、與作家平等對話的專業性,似乎也從這次直播中窺得一斑。依次化身「主播」的多位編輯舉起「看家寶貝」,無不如數家珍。
「作家、出版人孫顒的《風眼》就是從我們這幢小洋樓出發,講述了編輯部的故事,也復刻了時代轉型時的眾聲喧譁。」文學室主任李霞在線「劇透」——「讀者們如果仔細研讀,也許會發現鏡頭裡的某個會議室或角落在小說裡真實『復活』。」
專業的文學解讀之上,要成功「帶貨」,也離不開頗具「網感」的花式吆喝。「作家範遷的小說《錦瑟》,在圈內很有口碑,你們熟悉的影視演員陳衝去年還在舊金山喝咖啡時順手做了書模,帶動了一波流量。」志達書店所在的悅悅圖書天貓店助理,不失時機地在留言上「彈幕」——「寶寶們,這部小說就是第59號寶貝,趕快點擊左下角購物筐,一鍵收入購物車,點讚數破萬後抽獎說不定還有機會中到籤名版!」
無論是作家林白《說吧,房間》重版喚醒女性對生活和情感的重新思考,程乃珊小說系列典藏紀念版與陳丹燕「上海三部曲」挖掘上海本土題材,還是韓松「醫院三部曲」曾被劉慈欣評價為「高踞塔尖的三維科幻」,青年作家鄭在歡《駐馬店傷心故事集》、張敦《獸性大發的兔子》、張玲玲《嫉妒》等位列豆瓣熱評「網紅」,編輯們沒有一味「照本宣科」,而是為每部作品打造了量身定製的「在線推廣文案」,不乏「金句」和「吊胃口」。
作家那多的推理小說新作《騎士的獻祭》封面,出現在編輯的電腦上,順勢來了波預告——新書預計下半年上市。「更多就不劇透了,小說也在籌備影視創作中,懸疑迷們就安心期待吧!」
大部頭進小口袋,陪讀者一起把「厚書」讀薄
一本本書的臺前幕後故事,以動態、接地氣的拉家常方式,呈現在手機屏幕上。點讚過萬截屏抽獎、盲盒福袋贈送、不定時發放優惠券,也帶動了直播間的熱度和人氣。志達書店總經理羅紅透露,此前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大火,團隊和出版社琢磨著策劃類似版本——跟著書店直播的鏡頭,推開一家家出版社的門,走進去看一看,見證牆內牆外的熱鬧與安靜,請讀者了解從想法的產生到擺在書架上的背後故事。
「和作家交心、以專業態度和精準服務留住版權,是出版社多年來的理念,一代代老編輯接力,不斷累積了豐厚資源。」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鄭理,在鏡頭前細數「家底」,他強調「做書其實也是在關注人」,好編輯要有「毒」眼光,發掘出好的作者和選題產品。而無論是當年學者易中天橫掃市場的百萬級暢銷系列,還是眼下策劃推出的「小文藝口袋文庫」、讀城、知物系列、企鵝「鵜鶘」書系等,抑或大幅改版「瘦身」後的《小說界》雜誌,無不是陪讀者一起把「厚書」讀薄,讓文藝人文類話題也能驚豔「出圈」,自帶時尚指數。
比如人物傳記《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的各項數據就很喜人,重印多次,在2019年幾乎橫掃各類文藝暢銷書好書榜單,讓責編肖海鷗也十分驚喜。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然遠去,如何借力提升好書的「熱搜指數」和「能見度」,也是擺在面前的現實考題。「身處電子閱讀時代,紙質書怎麼做得吸引人挺考驗出版人的。之所以花力氣打造口袋本,在我看來,易攜精緻的小開本正是未來閱讀趨勢之一,呼應並捕捉細分的市場訴求是不可或缺的。」理論室主任胡遠行在鏡頭前坦言。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