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知道。」
現在很多家庭冬天開啟空調,主要是為了是制熱取暖。既然如此,那麼空調的制熱速度、制熱表現則非常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我們都知道,影響空調製熱速度、制熱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有室內外氣溫、空調的硬體配備等,氣溫越低,空調的制熱效果越不理想,那麼零下二三十多度,普通的家用空調製熱效果到底如何呢?
帶著這樣的疑惑,萬維君決定來一場真刀實槍的測試!萬維家電網極限評測小組橫跨2400多公裡,來到中國漠河。藉助漠河冬天寒冷的環境,來看看美的i青春Ⅱ、海爾勁鉑Ⅱ、奧克斯京燦、TCL T睿、海信舒刻、華凌獨白、科龍金尊、小米網際網路空調A這8款一級能效、1.5匹的變頻空調製熱表現到底如何!此為第二項極限測試——30分鐘制熱大比拼!
此次測試的評測屋,是我們專門定製的十二邊形房子,房子側面全部由玻璃搭建而成,每面牆寬 1.2 m,高 2 m,中心點到每面牆中間位置距離為 2.35 m。整個房間的面積約為 16.92㎡,剛好符合這8款1.5匹空調的適用面積條件。(註:1.5匹空調適用面積一般為16-26㎡)
8款空調的制熱基本參數如下,表現如何?讓我們一起去揭秘!
1、測試環境
此次測試,我們選擇了12月24日、12月25日、12月26日這三天,測試時間為中午12點--14點,正是漠河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間段。這三天室外最高溫度零下20℃,在測試時間內,室外溫度為 -20℃— -25℃左右。
2、測試方法
為了直觀感知溫度變化,我們在空調出風口位置以及測試屋正中央設置了靈敏的感溫探頭,並每次將室內初始溫度、出風口初始溫度維持在 -15℃左右,開機後開始計時,時間為30分鐘。
此次測試,我們將空調設定為制熱模式,風速調節為最高風速,並開啟電輔熱模式。
3、測試記錄方法:
為了更全面的體現測試結果,我們用兩種方法記錄:一是以5℃為單位,記錄每款空調出風口溫度達到設定單位溫度(0℃開始計算)所需時間;二是以10分鐘為刻度,記錄單位時間內每款空調的出風口溫度。此外,我們還會根據房間探溫點,來記錄30分鐘內房間的溫度變化。最後還會使用專業儀器,測試每款空調的出風口風速。
4、測試結果
經過測試,我們得出以下結果:
①30分鐘內各出風口溫度達到設定溫度所需時間
②30分鐘出風口各時間點溫度變化
③30分鐘內房間溫度變化
④8款空調在強勁模式下的風速
30分鐘後每款空調出風口溫度、房間溫度及風速如下:
(1)美的
美的經過30min後,出風口溫度、房間溫度及風速分別為:21.3℃,3.3℃,1.72m/s。
(2)海爾
海爾經過30min後,出風口溫度、房間溫度及風速分別為:23.3℃,4.7℃,1.86m/s。
(3)奧克斯
奧克斯經過30min後,出風口溫度、房間溫度及風速分別為:15.8℃,2.6℃,3.94m/s。
(4)TCL
TCL經過30min後,出風口溫度、房間溫度及風速分別為:14.8℃、-0.8℃,2.54m/s。
(5)海信
海信經過30min後,出風口溫度、房間溫度及風速分別為:11℃,-2℃,1.86m/s。
(6)華凌
華凌經過30min後,出風口溫度、房間溫度及風速分別為26.2℃,2.6℃,1.72m/s。
(7)科龍
科龍經過30min後,出風口溫度、房間溫度及風速分別為:18.6℃,3.6℃,2.36m/s。
(8)小米
小米經過30min後,出風口溫度、房間溫度及風速分別為:20.1℃,1.1℃,2.36m/s。
通過以上統計數據,我們發現,
①8款空調30分鐘制熱,沒有一款出風口能達到設定溫度。
萬維君猜測,應該是室內外溫度太低的原因。一般定頻空調在室外溫度低於0℃以下,空調製熱性能就會衰減,室外溫度低於-15℃以下時,大多變頻空調製熱性能也會受影響。而此次測試,室外溫最高 -20℃,遠遠低於 -7℃,因此8款空調有這樣的表現也就不奇怪了。
②在差別不太大的測試環境中,8款空調的制熱速度、制熱效果相差有點大。
這也是我們此次測試的主要目的,8款空調同時處在寒冷的環境下,都受到了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制熱速度、制熱表現都有所差異。說明在超出空調器的工作環境溫度後,每款空調的反應、受環境因素影響程度不一。
橫評總結:
8款熱門空調30分鐘制熱大比拼,讓我們看到了空調器在寒冷的環境下表現究竟如何。當然也有人建議我們關閉電輔熱再進行測試,因為當氣溫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壓縮機有可能不工作,制熱全靠電熱絲製熱。其實現在空調一般都帶電輔熱,電輔熱本身也是空調製熱功能中的重要一部分,考慮到此次測試考驗的是空調的整體制熱能力,萬維家電網極限評測小組認為還是需要加上。
極低低溫制熱測試,30分鐘制熱大比拼,讓我們看到了普通空調在超越了空調器正常工作的環境溫度後的另外一面,接下來,我們還會為大家帶來寒冷環境下,空調的耗電、噪音以及風速會有什麼不同的測試以及內外機拆機,關注萬維家電網,萬維君持續為大家帶來更多有趣有料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