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2020-12-24 顏五月y

北宋覆亡後,有一幅不起眼的畫卷隨著北宋的金銀珠寶流落到了北方,直至金人張著在卷後寫了題跋,後人才知道畫卷的作者是皇家畫院的畫師張擇端,山東人。這幅畫,便是後來流傳千古的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清明上河圖》。

該畫卷畫於絹上,水墨加上淡色,高24.8釐米,長528.7釐米。在1:21的狹長畫幅上,留下824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各式景觀,它與孟元老的筆記體書籍《東京夢華錄》一起,以各自的方式永久地封存了九百年前的汴京以及汴河兩岸,也即是現在的開封城的自然風光和市井盛景。

1

可是,當初這幅畫問世時,卻並沒有得到它應有的重視。藝術鑑賞能力超強的宋徽宗趙佶在拿到畫時,也許是被其中蘊含的意義刺痛,只是給它提了個卷首籤,再加蓋了雙龍小印,就被收入當時宋皇室的御府,連當時皇家編纂的《宣和畫譜》亦沒有提及。

為何如此?這一切我們可以從北宋宣和三年的清明節說起。

「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

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

2

多年以後,朱熹的老師、南宋文人劉子翬,在回憶起少年時的汴京時,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汴京的繁華,是離開故土後的他所念念不忘的。

當時,汴京突破了唐代長安「坊市」城市格局的束縛,成為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華的城市。而清明節,正是百姓們紛紛出門進行掃墓祭祖、寒食賜火、插柳戴柳、春遊踏青、蹴鞠、蕩鞦韆、放風箏、鬥禽、拔河、植樹等活動的時候。

3

畫師張擇端,便是在此時走上街頭,站著橋邊,細細留意著身邊所有經過的人的細節,再以過目不忘的記性,將所看所見一一繪入畫中。在他的畫裡,各式各樣的人物面目生動,表情各異,各種商鋪店面亦是繁華異常。汴河上更是有著各種船隻穿梭不絕。

可是,眼中的一切繁華,猶如海邊的沙雕,再華麗終究也只是假象,在歷史的長河裡,一瞬間便被巨浪打翻,成為泡影。而一套可稱為中國歷史推理小說的巨作——《清明上河圖密碼》的奇書,則將這一切以另一種特別的方式將畫中的一切重現下來。

冶文彪老師構思五年,又花了三年寫的《清明上河圖密碼》,共六部,洋洋灑灑約三百五十萬字,於我而言,讀罷掩卷而泣,長久不息。

4

或許是不斷追憶那曇花一現的繁榮景象;

或許是驚悚那繁華背後暗含的重重殺機;

或許是心疼那些小人物在時代中無法逃離的悲慘宿命;

或許是疼痛於最終那一系列亡國恥辱的席捲而來……

讀罷此時腦海中,依然不斷回想起《論語》中那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也許滔滔而去的是不斷向東奔騰的汴河之水,晝夜不停流逝的是再也不復返的時間,失去的是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

5

時間還是回到北宋宣和三年的清明。

汴京有四條運河,其中最重要的補給線便是汴河(開封便是因此被叫做汴京),將四方糧食物資運送到京城。由於汴河所引的是含沙量極高的黃河之水,宋代初年,政府規定每年從十月至第二年的二月封河進行河床的清理,所以每年復航後第一批船隻抵達開封的便約莫是清明時分。此時清明的汴河上,各式各樣的船隻都出現了,人們趁著春光出遊,運糧運貨的船隻在河上行駛著。

而就是此時,一隻逆流而上的客船,如一枚重重的棋子,落向大宋的棋盤。

在突如其來的滾滾煙霧中,它衝向另一艘船,而後莫名消失,整個詭異的故事便是從這裡開始的。

6

前五本書,以發生在士商兵工農五個代表性人物身上,金木水火土五個看起來幾乎不可能發生的案件,各成一條主線。而在每條主線中,又各自暗含大大小小十幾個案件,既環環相扣又自成一體,九九八十一案,猶如一個密密麻麻的蛛網,到最後,才由局中的大蜘蛛將所有蜘絲馬跡拉到網中心的焦點。

士,訟絕趙不尤,連著聰穎過人的一家人,一路破解了數個案子,而這些案子又最終連成一條線,破解了梅船消失之案。

商,牙絕馮賽,與趙不尤有著官家背景的超脫破案身份不同,彼一出場就從富足的生活中跌入谷底。妻妾女兒都被綁架,四處商機出現漏洞,他疲於奔命,被打壓到幾乎失去生活的希望。這也從一個側面折射了自古重學輕商,商人再有錢沒有一官半職也是沒用——分分鐘可以被莫須有的罪名打入地牢。儘管最終找到了妻子孩子,卻也遍體鱗傷,家破不堪。

7

兵,鬥絕梁興,憑著自己的堅韌和正直聰慧,解開多宗案件,最終尋回了被「食兒魔」奪走的300多個孩子,找到了失去的軍糧。卻因為朋友的背叛而內心失落。

工,作絕張用,破解了案子的他,被綁架運走。也恰巧如此,他找到了銀器章和失蹤的「天工十六巧」下落。可惜,人性的黑暗也讓人心寒……

農,相絕陸青,不斷尋找好友王倫和失蹤的王小槐的下落,到最後,卻發現是他無法接受的現實……

故事到了第六部,此前所有大大小小的謎,也即將揭開謎底。神秘的紫衣人貫徹始終,五絕聚到一起共同破案,卻最終發現,梅花天衍局可解,可答案,那是自己所不能承受的重!

再縝密的案件也終有破解的漏洞,唯有人心的黑暗,是不可填補的恐怖。

8

那有名有姓的824人,到了最後,又僅剩多少還殘存呢?即便人還在,國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在天家眼裡,《清明上河圖》裡城牆的毫不設防,工兵的頹廢,讓他隱約看到了不願面對不願接受的衰敗,所以直接封存。

可是數年後,他還是狠狠地被現實扇了一巴掌,所以小說了安排了他在北宋滅亡後,才看到了《清明上河圖》。

作者想看到昏君的悔意,想看到「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追憶。可勇士們的血,澆灌在大宋的沃土上的鮮血,又怎麼是兩滴眼淚便能換回的呢?

那透徹心底的悲涼,讀後真是久久讓人慾罷不能。

9

在本書中,令人拍案叫絕的除了那設計巧妙的案中案、局中局,更令人驚訝的是冶老師的文化功底。通篇讀來,上千個人物栩栩如生,各有各的人物特徵和性格,描寫細節極度細膩而符合宋代人物的言行舉止,無論是市井小民還是鐘鳴鼎食的高官華族,都猶如從畫中走出,及其富有立體感和畫面感。這樣的文化底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令人心生敬意。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有人願意花八年的時間認真做一件事,寫一部這樣足以向《清明上河圖》致敬的書,真是讓人極度敬佩。這是中國推理界的神作,卻又遠遠超越了推理小說的境界,成為足以媲美任何歷史小說的經典。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日月更替,年復一年,花開花落,緣起緣滅,在此中的一切人與物,終有離去的一日。可比如真誠、勇敢、正直、善良、堅貞等品質,卻貫徹數千年的中國歷史,成為我們傳承的珍寶。五絕自然只是作者筆下的平凡人物,可五絕背後,是所有中國人最美好的縮影。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先跟大家愛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海倫·凱勒,出生於1880年6月27日,逝世於1968年6月1日,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採用何種修辭,原來背後有故事!
    看官們,提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兩句詩詞,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出自《水調歌頭·遊泳》裡的一句,其引用的是孔子《論語·子罕》中佳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據史料記載,當孔子說這句話時,有一個背景故事。因此,後世用來指時間流逝的水流,以及生命變化的感覺和永恆的意義。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陶淵明《雜詩》「逝①者如斯②夫③,不舍晝夜。」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它形容時光就像河裡的水一樣,晝夜不停地流逝。有感慨時光飛逝,歲月不等人的意味。也慨嘆時光易逝,勉勵我們的進德修業,像奔流的河水一樣,孜孜不倦,永不停息。①逝:往,離去。②斯:代詞,這,指河水。
  • 《論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九篇「子罕篇」,本篇主要核心是告訴人們安心立命的知識。在上文品讀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在河邊說:「時間就像這奔流的河水一樣,不分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孔子有一天,站在川岸上看著東流的水,就說了這兩句感嘆的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呀。」
  • 子在川上
    林無靜樹,川無停流,又到一年高考時。回想昔日,早已京華春去,暗香難尋。但提起同窗,每每心心念念。     舊時用字講究,神形皆備。沒有燈,所以必須靠窗取光,一同靠窗苦讀的學子,視為同窗,其間的親密和厚重不言而喻。
  •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短詩:被忽略的記憶
  • 大樂透133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對纏中說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解讀的分析
    《論語子罕篇第九一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錢穆譯】先生在川水之上,說:「去的就像這樣呀!它不舍晝夜地向前。」《說文》曰:逝,往也。本義是離開前往。查《漢字源流字典》,它引申義有過去,死亡,經過,調整,也可和誓通假,指發誓。如《詩經》中的「逝將去女,適彼樂土」,這裡的「逝」就是發誓的意思。這麼說,纏師的解讀不是空穴來風。
  • 子在川上曰「沒有文化涵養的支持 微博熱搜被下架」
    子罕篇第九 論語目錄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9.2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9.3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9.4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9.5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感慨時間的背後,是與陽虎的數年糾葛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當然是孔子的名言,說的是孔子帶著弟子們看到山下奔流的泗水,才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形容時間像流水飛逝一般,一去不復返。類似的話,還有一個人說過,那就是與孔子糾葛三十年的陽虎。
  • 逝者如斯夫晝夜,言辭若有心間隙,《白髮魔女傳》第三十一回開始
    1.逝者如斯夫一個小姑娘家,在沙漠裡人生地不熟,還能讓她一個人不成?而何綠華駭叫一聲,是因為發現了地上的血跡,她擔心父親白石道人。卓一航安慰她,假如真的遇害,怎麼會才這麼幾滴血跡?怕是被風沙刮破皮膚的。
  • 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
    川端康成的提攜  初識三島由紀夫那年,川端康成46歲。在太平洋戰爭階段,日本文壇不少文人都受軍國主義影響,像川端康成這樣未受其染指、且名譽絲毫不受損害的著名作家屈指可數。  1946年的新年假期裡,身為法律系大學生的無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帶著手稿前去拜會川端先生,川端康成認為創作之佳,足以推薦給文學雜誌。就這樣,這篇名為《香菸》的短篇小說發表於當年夏天的《人間》雜誌上。三島由紀夫憑藉此文正式登上戰後文壇的舞臺。  1947年秋,三島通過了文官考試,正式在大藏省任公務員。儘管如此,三島對仕途並無野心。他潛心致力於下班後的短篇小說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