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覆亡後,有一幅不起眼的畫卷隨著北宋的金銀珠寶流落到了北方,直至金人張著在卷後寫了題跋,後人才知道畫卷的作者是皇家畫院的畫師張擇端,山東人。這幅畫,便是後來流傳千古的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清明上河圖》。
該畫卷畫於絹上,水墨加上淡色,高24.8釐米,長528.7釐米。在1:21的狹長畫幅上,留下824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各式景觀,它與孟元老的筆記體書籍《東京夢華錄》一起,以各自的方式永久地封存了九百年前的汴京以及汴河兩岸,也即是現在的開封城的自然風光和市井盛景。
1
可是,當初這幅畫問世時,卻並沒有得到它應有的重視。藝術鑑賞能力超強的宋徽宗趙佶在拿到畫時,也許是被其中蘊含的意義刺痛,只是給它提了個卷首籤,再加蓋了雙龍小印,就被收入當時宋皇室的御府,連當時皇家編纂的《宣和畫譜》亦沒有提及。
為何如此?這一切我們可以從北宋宣和三年的清明節說起。
「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
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
2
多年以後,朱熹的老師、南宋文人劉子翬,在回憶起少年時的汴京時,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汴京的繁華,是離開故土後的他所念念不忘的。
當時,汴京突破了唐代長安「坊市」城市格局的束縛,成為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華的城市。而清明節,正是百姓們紛紛出門進行掃墓祭祖、寒食賜火、插柳戴柳、春遊踏青、蹴鞠、蕩鞦韆、放風箏、鬥禽、拔河、植樹等活動的時候。
3
畫師張擇端,便是在此時走上街頭,站著橋邊,細細留意著身邊所有經過的人的細節,再以過目不忘的記性,將所看所見一一繪入畫中。在他的畫裡,各式各樣的人物面目生動,表情各異,各種商鋪店面亦是繁華異常。汴河上更是有著各種船隻穿梭不絕。
可是,眼中的一切繁華,猶如海邊的沙雕,再華麗終究也只是假象,在歷史的長河裡,一瞬間便被巨浪打翻,成為泡影。而一套可稱為中國歷史推理小說的巨作——《清明上河圖密碼》的奇書,則將這一切以另一種特別的方式將畫中的一切重現下來。
冶文彪老師構思五年,又花了三年寫的《清明上河圖密碼》,共六部,洋洋灑灑約三百五十萬字,於我而言,讀罷掩卷而泣,長久不息。
4
或許是不斷追憶那曇花一現的繁榮景象;
或許是驚悚那繁華背後暗含的重重殺機;
或許是心疼那些小人物在時代中無法逃離的悲慘宿命;
或許是疼痛於最終那一系列亡國恥辱的席捲而來……
讀罷此時腦海中,依然不斷回想起《論語》中那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也許滔滔而去的是不斷向東奔騰的汴河之水,晝夜不停流逝的是再也不復返的時間,失去的是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
5
時間還是回到北宋宣和三年的清明。
汴京有四條運河,其中最重要的補給線便是汴河(開封便是因此被叫做汴京),將四方糧食物資運送到京城。由於汴河所引的是含沙量極高的黃河之水,宋代初年,政府規定每年從十月至第二年的二月封河進行河床的清理,所以每年復航後第一批船隻抵達開封的便約莫是清明時分。此時清明的汴河上,各式各樣的船隻都出現了,人們趁著春光出遊,運糧運貨的船隻在河上行駛著。
而就是此時,一隻逆流而上的客船,如一枚重重的棋子,落向大宋的棋盤。
在突如其來的滾滾煙霧中,它衝向另一艘船,而後莫名消失,整個詭異的故事便是從這裡開始的。
6
前五本書,以發生在士商兵工農五個代表性人物身上,金木水火土五個看起來幾乎不可能發生的案件,各成一條主線。而在每條主線中,又各自暗含大大小小十幾個案件,既環環相扣又自成一體,九九八十一案,猶如一個密密麻麻的蛛網,到最後,才由局中的大蜘蛛將所有蜘絲馬跡拉到網中心的焦點。
士,訟絕趙不尤,連著聰穎過人的一家人,一路破解了數個案子,而這些案子又最終連成一條線,破解了梅船消失之案。
商,牙絕馮賽,與趙不尤有著官家背景的超脫破案身份不同,彼一出場就從富足的生活中跌入谷底。妻妾女兒都被綁架,四處商機出現漏洞,他疲於奔命,被打壓到幾乎失去生活的希望。這也從一個側面折射了自古重學輕商,商人再有錢沒有一官半職也是沒用——分分鐘可以被莫須有的罪名打入地牢。儘管最終找到了妻子孩子,卻也遍體鱗傷,家破不堪。
7
兵,鬥絕梁興,憑著自己的堅韌和正直聰慧,解開多宗案件,最終尋回了被「食兒魔」奪走的300多個孩子,找到了失去的軍糧。卻因為朋友的背叛而內心失落。
工,作絕張用,破解了案子的他,被綁架運走。也恰巧如此,他找到了銀器章和失蹤的「天工十六巧」下落。可惜,人性的黑暗也讓人心寒……
農,相絕陸青,不斷尋找好友王倫和失蹤的王小槐的下落,到最後,卻發現是他無法接受的現實……
故事到了第六部,此前所有大大小小的謎,也即將揭開謎底。神秘的紫衣人貫徹始終,五絕聚到一起共同破案,卻最終發現,梅花天衍局可解,可答案,那是自己所不能承受的重!
再縝密的案件也終有破解的漏洞,唯有人心的黑暗,是不可填補的恐怖。
8
那有名有姓的824人,到了最後,又僅剩多少還殘存呢?即便人還在,國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在天家眼裡,《清明上河圖》裡城牆的毫不設防,工兵的頹廢,讓他隱約看到了不願面對不願接受的衰敗,所以直接封存。
可是數年後,他還是狠狠地被現實扇了一巴掌,所以小說了安排了他在北宋滅亡後,才看到了《清明上河圖》。
作者想看到昏君的悔意,想看到「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追憶。可勇士們的血,澆灌在大宋的沃土上的鮮血,又怎麼是兩滴眼淚便能換回的呢?
那透徹心底的悲涼,讀後真是久久讓人慾罷不能。
9
在本書中,令人拍案叫絕的除了那設計巧妙的案中案、局中局,更令人驚訝的是冶老師的文化功底。通篇讀來,上千個人物栩栩如生,各有各的人物特徵和性格,描寫細節極度細膩而符合宋代人物的言行舉止,無論是市井小民還是鐘鳴鼎食的高官華族,都猶如從畫中走出,及其富有立體感和畫面感。這樣的文化底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令人心生敬意。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有人願意花八年的時間認真做一件事,寫一部這樣足以向《清明上河圖》致敬的書,真是讓人極度敬佩。這是中國推理界的神作,卻又遠遠超越了推理小說的境界,成為足以媲美任何歷史小說的經典。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日月更替,年復一年,花開花落,緣起緣滅,在此中的一切人與物,終有離去的一日。可比如真誠、勇敢、正直、善良、堅貞等品質,卻貫徹數千年的中國歷史,成為我們傳承的珍寶。五絕自然只是作者筆下的平凡人物,可五絕背後,是所有中國人最美好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