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才稱號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不享有學術特權

2020-12-22 觀察者網

12月16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通知。

通知稱,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以及《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我部制定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各地各部門各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政治擔當、落實主體責任,切實做好宣傳解讀,幫助廣大人才充分知曉和正確理解《意見》,營造貫徹落實的良好氛圍。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查找當前工作中不符合《意見》要求的地方,形成問題清單、整改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定詳細的整改方案,立行立改逐項抓好落實。整改方案應於2020年12月31日前報我部人事司備案。嚴格對照《意見》要求,全面梳理有關制度文件,抓緊修訂完善,建立長效機制。要結合實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創新開展工作,注重經驗總結,並於2021年6月30日前將《意見》落實情況和經驗做法報我部人事司。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指導所屬高校按照要求抓好《意見》的貫徹落實。落實過程中有關意見建議,請及時報我部。

《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全文如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新發展理念,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樹立正確人才觀,推動人才高質量發展,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勵和引導高校人才隊伍堅守初心使命、矢志愛國奉獻、勇於創新創造,現就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提出如下意見。

一、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授予和使用人才稱號的目的是賦予人才榮譽、使命和責任,為廣大人才樹立成長標杆,激勵和引導人才強化使命擔當,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二、正確看待人才與人才稱號的關係。人才稱號獲得者是優秀人才的代表,是高校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尊重人才、愛護人才、平等看待各類人才。要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激勵、監督、流動機制,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扭轉以「帽子」為牽引建設人才隊伍的不良傾向。

三、正確認識人才稱號獲得者的使命責任。高校人才稱號獲得者第一身份是教師,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恪守師德師風規範,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優秀拔尖人才中發揮突出作用。要堅持自主創新和自立自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實現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突破和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努力在建設科教強國和文化強國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提供支撐。要強化價值引領,堅守精神追求,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大力弘揚優良學風,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甘為人梯、獎掖後學,努力成為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典範。

相關焦點

  • 教育部扭轉「唯帽子」傾向 人才稱號不是「永久牌」標籤
    未來網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 張冰清)記者從教育部官網獲悉,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提出,人才稱號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
  • 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人才稱號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人才稱號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Emma Chou • 2020-12-18 14:42:08
  • 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教育部發文禁止「唯帽子」行為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18日從教育部了解到,為推動人才「帽子」、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明令禁止「唯帽子」行為。 教育部人事司負責人介紹,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意見強調,要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對不能按相關規定或合同約定履行崗位職責的,解約退出並不再提供計劃支持;對有違反師德師風等違法違規行為的,強制退出並撤銷稱號及入選資格,實現人才計劃能進能出。
  • 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
    記者18日從教育部獲悉,為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指出,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要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實現人才計劃「能進能出」。
  • 教育部:扭轉過於看重人才稱號的傾向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 教育部: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 教育部發文,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
    核心閱讀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 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核心閱讀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出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培養支持各類人才等意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 教育部: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
    一、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教育部出手規範人才稱號 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靜12月18日,教育部發布《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 教育部:不把人才稱號作為配置學術資源唯一依據
    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意見》提到,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要統籌用好國內外人才資源,不將國外學習工作經歷作為人才引進限制條件。
  • 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
    高校人才評價應如何作為?記者就此採訪了教育部人事司負責人。「怎麼看」:稱號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高校是人才聚集的高地。近年來,教育系統以實施人才計劃為牽引,吸引和集聚了大批高層次優秀人才,帶動高校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 ...文件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 如何讓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
    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  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解決「怎麼看」的問題。  對此,《意見》指出,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唯帽子」問題依存 人才稱號如何回歸榮譽性本質?
    不給人才貼「永久牌」標籤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解決「怎麼看」的問題。「『唯帽子』現象的出現,根源並不在『人才稱號』本身,而是對人才稱號的理解和使用出現了偏差。」周亞明說。對此,《意見》指出,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教育部發文 明令禁止「唯帽子」行為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18日從教育部了解到,為推動人才「帽子」、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教育部日前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明令禁止「唯帽子」行為。
  • 教育部: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 回歸學術性榮譽性
    一、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教育部:高校不得將人才稱號與薪酬待遇簡單掛鈎
    一、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如何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教育部9問答詳解
    新京報快訊 據教育部官網消息,在規範人才稱號獲得者崗位管理方面有哪些舉措?在涉及高校的各類評估評價評審中,應當如何看待和使用「帽子」......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教育部人事司負責人就有關問題進行了解讀↓↓↓01《意見》出臺的背景和主要考慮是什麼?
  • 教育部發文聚焦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
    1.正確理解人才稱號內涵。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 教育部聚焦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意見》著眼於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著眼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工作方略,抓住人才評價改革的關鍵點,聚焦「唯帽子」問題,引導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人才稱號,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