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是老蔣的災年。政權搖搖欲墜,內外交困的他,不得不宣布下野。
但,他在下野前,頂著巨大壓力,作出一個重大決定:由陳誠接替魏道明任臺灣省主席。
老蔣作出這個決定有多難呢?當時陳誠主政東北,被林彪打得落花流水,不到6個月時間,損失幾十萬人馬,導致東北「淪陷」。
在一片「殺陳誠謝天下」的呼聲中,陳誠嚇得辭去了參謀總長職務,躲進上海陸軍醫院養病。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老蔣還是撤換了魏道明讓陳誠代之,這是1948年10月,當時可以說是不折不扣地犯了眾怒。可是,不這樣還能怎麼辦呢,臺灣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然而,到了1949年12月14日,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又發生了,老蔣公開宣布臺灣省府改組,陳誠辭去了省府主席職務。
這實在令人看不懂,頂著巨大壓力冒著很大風險,才讓陳誠坐上省府主席的寶座,怎麼才一年就換人了呢,是老蔣跟陳誠又鬧掰了,還是另有隱情?
其實,對於拿掉陳誠主席位置,他比提拔上來時更為慎重,跟陳誠直接面談、商議就有三次之多。陳誠本人非常不爽,老蔣比陳誠還不爽,但沒辦法,不得不這樣辦,說到底,是為了保命!
原來,這年的12月初,國防部次長鄭介民應司徒雷登之邀訪問美國,抵美後才知道,是美國海軍上將白吉爾約他商談「援華問題」,這可是老蔣集團翹首以盼的救命稻草,所以鄭介民當時被寄予厚望。
當時,大陸攻臺準備可以用「充分」一詞了,蘇聯空軍到位,攻臺軍事訓練緊鑼密鼓,只等渡海船隻備齊。這讓臺灣方面惶惶不可終日,憑自己的實力,根本阻擋不了。唯一的希望,就在美國了。
但是,鄭介民並沒有從美國帶回什麼好消息,而是令老蔣非常難受的消息。
白吉爾跟鄭介民確實談了援華問題,而且許諾,陸軍可以供給6個師的裝備,海軍供給巡邏艦16艘,空軍供給一定數量的戰鬥機、轟炸機和現有飛機的零部件和修理設備,另外還供給雷達和通訊器材。
按照這樣的援助,憑著海峽天塹,確實可以跟解放軍較量一番。不過,要想得到這樣的美援,是有一定條件的。而條件就是,美國人不滿意陳誠,必須由吳國楨出任臺灣省主席。
這實在讓老蔣很難接受,讓陳誠上位,背負了太大的壓力,可以說是困難重重。何況,陳誠經營臺灣,成績確實突出,最重要的是,陳誠完全可以信任,吳國楨哪能跟其相提並論呢?
這些內容,是以會議紀要形式呈報老蔣的,看完後真正是一籌莫展。如果拒絕美國人的要求,美援直接泡湯,夫人在美一年多了,天天都在跑美援,至今仍然是顆粒無收。現在放棄這次機會,跟自殺無異。
可是,答應美國人的條件,就要捨棄愛將,實在是太難了!
無奈之下,老蔣只好約陳誠商談。陳誠當然是很不願意的。但是,現在這種情況,不容他不聽。所以,他對老蔣說:「只要有利於國家,我個人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只是,我們必須確認,白吉爾的話是否可以代表美國政府。」
蔣介石對此表示贊同,表示「決不能上當」後,詢問有何對策,陳誠提出了一個方案,就是先讓吳國楨由秘書長代理省主席,得不到美援也不至於上當。
蔣介石完全同意陳誠的方案,第二天,就帶著王世傑、親自跟吳國楨談。結果,被吳國楨拒絕了。晚上,老蔣又約陳誠相談,在此情況下,陳誠只能表示辭職,讓出省主席寶座。
就這樣,陳誠在當了一年零兩月的臺灣省主席後,被迫辭職,吳國楨上位。不過陳誠也提出了條件,就是組閣時,財政廳長由嚴家淦擔任,並且自己保留保安司令一職。
但,這些條件,都被吳國楨否決了。吳國楨強調必須自行組閣省政府,而且必須兼任保安司令。
老蔣第三次跟陳誠商議,最後只能完全按照吳國楨的要求,讓吳自行組閣,當省主席兼保安司令。
那麼,吳國楨何許人也,美國人為何一定要讓他上位?
這吳國楨,確實還是有點能力的,曾經擔任過陪都重慶市長,擔任過上海市市長,擔任過宣傳部長。當然,美國人看好他,不是因為他有點能耐,而是因為他的親美。
吳國楨早年赴美留學,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是一個完全西化的人,連說中文都帶著美國腔,而且是言必稱美國,正是美國人所需要的。而同時,宋美齡也很看好他,在老蔣集團需要美援救命的情況下,他的身價也就越來越高。
然而,生怕上當的老蔣和陳誠最終還是上當了,所謂吳國楨上位就能得到美援,不過是一場烏龍而已。
因為美國的政體和軍體,決定了海軍上將白吉爾根本就代表不了政府。而吳國楨,也利用老蔣和陳誠的這種心理,適當推波助瀾,得以上位。
吳國楨上任後,真的興衝衝跑到美國「駐華總領事館」,請總領事轉達政府,改組已經完畢,兌現援華諾言,並希望從速援助。
但是,最後等來的,是杜魯門總統的一紙聲明,美國不會幹涉臺灣局勢,不會採取足以涉及中國內戰的途徑,不會給予軍事援助,也不會派軍事顧問赴臺。相反,美國決定從臺灣撤僑。
聽到這個聲明,蔣介石的心可以用冰凍來形容,下令徹查鄭介民呈報的會議紀要的真實性。結果,美國人輕描淡寫的一句:這是一場誤會。便沒有了下文。
蔣介石還能怎麼樣呢,只能打碎牙齒和血吞。要不是後來韓戰爆發了,歷史改寫是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