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是一種常見的生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牛文化」:西班牙熱情似火的鬥牛藝術、印度的神聖尊貴的聖牛信仰、中國牛應時而常新的文化內涵……體現著世界各地風格迥異的風土人情,詮釋著各個國家不同的民族風貌和精神底蘊。
西班牙·鬥牛
在西班牙,鬥牛被視為一種高貴的藝術,鬥牛士備受尊崇。紅黃兩色的國旗都隱含寓意:紅色代表的是碧血,黃色代表的是黃沙,碧血黃沙象徵著西班牙人酷愛的鬥牛運動。鬥牛的歷史可追溯到古西班牙時代,至今已近千年。
牛與西班牙向來有著不解之緣。比如看西班牙地圖,感覺其國土就像一隻橫著犄角的蠻牛的頭;而牛又是西班牙藝術的永恆主題,遠古時期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上就畫有紅、黑、紫色的牛群,現代西班牙籍的偉大畫家畢卡索也曾創作了許多關於牛的作品;同時,牛還是西班牙許多商品的「代言人」,坐車沿公路旅行,經常能見到它剪影樣的巨大身軀高高矗立在原野上。鬥牛也是西班牙的國粹,「現代式」鬥牛是19世紀隆達地區發明的,當時有個貴族在馬上鬥牛不小心摔下了地,一個農民趕緊上去用自己的帽子將牛引開救了貴族,此後人們覺得與牛在同一個水平上鬥很平等,因而開創了地上鬥牛的時代。
印度·聖牛
在印度,到處可以看見無憂無慮、悠然自得的牛。如果牛在地球上可以選擇「國籍」的話,百分之百要選擇印度。在印度的馬路上,牛享有高度的自由,不論是亂穿馬路、橫衝直撞、逆行以至躺在馬路中間曬太陽,都無所顧忌,旁若無人,甚至還在高速公路上自由自在地散步。人或車與牛交會,只有人讓牛,不可能牛讓人。牛在印度享有「刑事豁免權」。牛在印度都是自然死亡或天壽而亡,屠宰場的屠刀從不沾染牛血,那裡只是羊和雞的「刑場」,與牛無關。在印度人眼裡,或者更準確地說,在印度教的教徒眼裡,牛不是一般的動物,而是罩著神聖光環、至高無上的「神牛」或「聖牛」。
牛在印度的尊貴地位與印度教的主神毗溼奴以及溼婆神有很密切的關係。據傳說,毗溼奴最重要的人間化身黑天在牧區長大,從小是個放牛娃,與牛親密無間,所以牛的地位很崇高;又說,牛是溼婆神的騎乘也是他的麾下,也就是說牛也是神。就連印度聖雄甘地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尊敬和保護牛類,是人類最崇高的行為,這種行為能使人超凡入聖。牛,它代表一切生物,人類對牛的尊敬可達萬物化一之聖境。牛為印度億萬人民的母親,慈愛的化身。在印度語中, 「奶牛」一詞常和「母親」一詞連用,組成複合詞「奶牛母親」,就像我們說的「祖國母親」一樣,可見牛在印度人心目中有多麼高的地位。
中國·中國牛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鑄了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而與牛有關的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牛的圖騰崇拜可追溯到4000年前大禹治水時期。相傳大禹治水時,每當治好一處,就要鑄鐵牛投入水中,以鎮水患。在商周時期,人類還沒開始使用牛來幹活時,牛的地位也不低。在那些崇高的神器——青銅器上,牛成為顯著位置的常見紋飾。這時的「牛」基本都是抽象的,大多只表現某些顯著的特點。比如:彎彎的犄角,大大的耳朵,圓圓的眼睛,就像「牛」這個字的甲骨文寫法一樣,中間一豎表示牛面,上面兩豎加彎表示牛角,下面兩小撇表牛耳。
中國曆朝歷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愛寫牛畫牛。湧現了很多精彩的詩句與畫作,流傳至今。例如詩人李綱的《病牛》:「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表現了老牛身體病弱確力耕負重,死而後已的精神狀態,讚揚了牛不辭羸病,任勞任怨志在眾生,別無他求的性格特點。詩人以牛喻己,傳達出自己雖疲憊不堪,但依然不忘報國的愛國情懷。1300年前唐代畫家韓滉的《五牛圖》是目前所見的作於紙上最早的繪畫。畫中的五牛,或俯首或昂頭,或行或駐,姿態迥然又活靈活現,讓人覺得觸手可及。畫家觀察細緻,畫功了得,將每頭牛都賦予人的情感,使得它們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點,對牛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而隨著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牛」所象徵的精神性也出現了新的詮釋——在這樣的新的環境下,關玉良對「牛」這一象徵符號進行了全新的解讀,從對牛的力量感的挖掘,塑造出牛頂天立地的雄性力量與大愛無聲的沉默吶喊——「中國牛」應運而生。關玉良的」中國牛「改變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對牛的刻板印象,顛覆了牛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意義,改變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對牛的刻板印象,顛覆了牛的傳統圖騰意義的桎梏,賦予了牛更廣闊更深刻的精神內涵。
「中國牛」不是好戰血腥的「鬥牛」、不是不沾陽春水的「聖牛」,它紮根於土壤,生存於塵世,志向於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