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作家線上對話會
時間:2020年12月10日 10:00—12:30(北京時間)
議題:疫情·思考·創作
主辦:中國作家協會、澳大利亞西雪梨大學
會議語言:中文—英語同傳
直播平臺:Zoom
連結:(也可以直接點擊「閱讀原文」)
https://zoom.com.cn/j/98503277742
會議ID:98503277742
密碼:214205
中方嘉賓
閻晶明
文學批評家。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長期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與評論。魯迅與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生畢業。出版有《批評的策略》《獨白與對話》《我願小說氣勢如虹》《魯迅的文化視野》《魯迅與陳西瀅》《敘說所有》《藝林觀點》《魯迅還在》《文字的微光》等著作,編選出版有《魯迅演講集》《魯迅箴言新編》等。曾獲第二屆馮牧文學獎青年批評家獎。
胡邦勝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碩士,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博士。曾任《國際傳播》雜誌總編,國家重大社科課題「G20峰會國家傳播理念與機制研究」首席專家。現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策劃實施多個國內外重大活動,參與多次中外媒體對話會,組織多項國際傳播項目,發表多篇國際傳播論文。
澳方嘉賓
葛班尼
西雪梨大學校長,官佐勳章獲得者。葛班尼教授自2014年1月擔任西雪梨大學校長。葛班尼教授目前是南太平洋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澳大利亞代表,同時也是多個機構的董事會成員,包括澳美富布賴特委員會,雪梨和西太銀行學者基金委員會,新南威爾斯州創新與生產力委員會,新南威爾斯州藝術與文化顧問委員會,以及新南威爾斯州研究與發展促進顧問委員會。葛班尼教授榮獲澳大利亞官佐勳章,是澳大利亞技術科學和工程院院士,新南威爾斯州皇家學會,以及澳大利亞公司董事學會成員。葛班尼教授在大學核心領導層管理和重大企業領導領域有著卓越的知識和經驗。同時,他也任職於很多企業與機構,以及數個州政府和國家研究中心的董事會,其中包括健康和醫學研究、能源和礦業開採以及通訊等多個領域。
尼古拉斯·周思
周思教授發表了七部廣受好評的小說,如《船蛸》(1987)、《紅線》(2000)和《本來面目》(2005)等,三部短篇小說集,回憶錄《黑色綿羊:博羅盧拉之旅》,以及關於澳大利亞文化和亞洲文化的多篇散文。他曾擔任澳大利亞駐華使館文化參贊(1987-1990),之後在兩國文藝交流上一直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他曾在2009-2010年間擔任哈佛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的訪問教授,目前是西雪梨大學寫作與社會研究中心兼職教授、阿德萊德大學英語與創意寫作專業教授、阿德萊德大學庫切創作實踐中心成員。他與人合作編輯的新書《相對極的中國:文學交流的思考》,將在明年二月出版,此書收集了2011年以來「中澳文化論壇」中的中澳作家文集。
中方作家
徐則臣
1978年生於江蘇東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著有《北上》《耶路撒冷》《王城如海》《跑步穿過中關村》等。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2015年度中國青年領袖」。《如果大雪封門》獲魯迅文學獎,同名短篇小說集獲「2016中國好書」獎。長篇小說《北上》獲茅盾文學獎、「2018中國好書」獎。長篇小說《耶路撒冷》獲老舍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香港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長篇小說《王城如海》被《亞洲周刊》評為2017年度十大中文小說。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法、德等近十餘種語言。
自薦作品:長篇小說《北上》
《北上》以歷史和當下兩條線索展開敘事。公元1901年前後,來自義大利的小波羅兄弟帶著對於遙遠東方運河文明的想像,千裡迢迢來到了中國。小說的主人公之一謝平遙作為翻譯,陪同小波羅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尋找參加八國聯軍後失蹤的弟弟。2014年前後,他們的後人又演化出了運河邊上的一段現代故事。本書闊大開展,氣韻沉雄,是一部全方位展現大運河文化的恢弘圖卷,書寫出了一百年來大運河的精神圖譜和一個民族的舊邦新命。
周曉楓
1969年生於北京,現為北京老舍文學院專業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斑紋一一獸皮上的地圖》《收藏一一時間的魔法書》《你的身體是個仙境》《聾天使》《巨鯨歌唱》《有如候鳥》等,曾獲魯迅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人民文學獎、十月文學獎、鐘山文學獎、花地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等獎項。2017年開始兒童文學創作,出版童話作品《小翅膀》《星魚》《你的好心看起來像個壞主意》,曾獲中國好書、桂冠童書、中國童書榜年度最佳童書等獎項。
自薦作品:長篇童話《星魚》
該作品以獨具格調氣質的詩性表達,通過主人公星星小弩墜入大海化身鯨鯊後,與孿生兄弟意外失散,從此踏上尋親之旅的故事,傳遞了作者對於人、生命和生活等一系列基本價值的辯證想像,富於廣闊的哲思和深切的情感體驗,為中國原創兒童文學創作帶來了新的可能。
韓松
華語科幻代表作家,從事科幻寫作三十餘年,供職於新華社。多次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等獎項,代表作有《地鐵》《高鐵》《宇宙墓碑》等,他的《火星照耀美國》提前一年預見了「9·11」事件。其科幻作品被認為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的變遷。有十餘個中短篇小說被譯成英文,包括《長城》《轉經筒》《我的祖國不做夢》《看的恐懼》《安檢》《再生磚》《地球是平的》《宇宙的本性》《乘客與創造者》《地鐵驚變》《塞林格與朝鮮人》《天下之水》《潛艇》《隱身權》《末班地鐵》《忙完了》等。
自薦作品:「軌道三部曲」
作者將其長篇小說代表作《地鐵》《高鐵》《軌道》合稱為「軌道三部曲」。交通工具的演進,折射國家的變化,再造技術和社會版圖,也重塑了人們的思想觀念。「軌道三部曲」隱含了豐富複雜的生存體驗,以寓言式的文本預警宇宙文明,是作者作為社會觀察者和思考者,對科幻現實主義進行的一場深刻實踐,展現了作者獨特的美學意識、人文關懷和哲學理念。
唐家三少
本名張威,1981年生於北京,網絡小說作家,成立有自己的文化傳媒公司。作為中國網絡文學代表人物之一,自2004年開始網絡文學創作,擁有數量巨大的粉絲,累計出版作品近300種5000多萬字,有作品被翻譯成英文進行網絡連載,並有韓、泰、越南語等譯本出版,紙質書總銷量近1億冊。
自薦作品:《鬥羅大陸》系列小說
該作品為玄幻小說,2008年12月14日至2009年12月13日首發於起點中文網,至今熱度不減,被譽為「網文第一IP」。小說將我們帶入一個神奇的幻想世界——鬥羅大陸,講述了主人公唐三和他的夥伴們一起在這裡戰鬥、成長的青春勵志故事,彰顯「陽光、熱血、積極向上」的少年氣質。
霍俊明
70後詩人、研究員、《詩刊》副主編、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委員。著有《轉世的桃花——陳超評傳》等專著、詩集、散文集十餘部。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曾參加劍橋大學徐志摩國際詩歌節、蒙特內哥羅共和國拉特科維奇詩歌之夜等國際文學活動。
自薦作品:詩集《有些事物替我們說話》
該詩集收入霍俊明詩作90餘首,其中包括3首小長詩。這些詩作既強化了個人經驗和時代空間中的細節和紋理,又對日常物象背後的生命奧義、時間刻度以及精神表徵予以深度凝視。這些詩作體現了詩人個人化的現實想像力和語言層面的求真意志。
鮑爾金娜
1984年出生,蒙古族。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設計系畢業,魯迅文學院第八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紫茗紅菱》、小說集《摸黑記》、小說散文作品集《用野貓一樣漆黑髮亮的眼睛注視人間》。曾獲得第三屆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第六屆遼寧文學獎、第十屆十月文學獎等。
自薦作品:短篇小說《摸黑記》
《摸黑記》是鮑爾金娜的一篇短篇小說。故事講述一位年輕獨居女性在經歷家中停電一夜裡所發生的故事。小說探討都市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疏離感,旨在刻畫當生活中的孤獨被無限放大,人們被迫面對脆弱自我時的情感與心理動蕩。
澳方作家
梅麗莎·盧克申科
梅麗莎·盧克申科是澳大利亞當代最重要的原住民作家之一,以小說和散文著稱,作品屢獲殊榮。她的第六部小說《貧嘴》榮獲2019年澳大利亞最高文學獎:邁爾斯·富蘭克林文學獎,以及澳大利亞傑出寫作獎和昆士蘭州州長文學獎。她也是2013年澳大利亞最高新聞報導沃克利獎得主,獲獎作品是發表於《格裡菲斯評論》的文章《跌出視野:窮困潦倒於布裡斯班和洛根》。梅麗莎還曾榮獲昆士蘭德勤文學獎(2013年)、尼塔·齊博獎(2014年)、維多利亞州州長原住民寫作獎(2014年),並於2019和2014年兩次入圍斯特拉女性文學獎。梅麗莎以擅長描寫澳大利亞普通原住民不普通的生活經歷而著稱。她還是囚犯人權組織「獄內姐妹」的創始會員。她的小說《殺死達西》的中文譯本已在中國出版。獲獎作品《貧嘴》的中譯本也即將面世。作家個人網站:https://www.melissa-lucashenko.com/
自薦作品:《貧嘴》
《貧嘴》獲得了2019年澳大利亞最高文學獎邁爾斯佛蘭克林文學獎,這部帶有黑色幽默的作品描寫了居住在澳大利亞一個邊遠小鎮的普通原住民的故事。小說揭示了數代原住民所經歷的創傷背後的歷史和文化因素。這部作品以大膽堅韌無畏且溫暖和風趣的寫作手法而受到稱讚。貧嘴的凱瑞·索爾特一生都在躲避著兩個地方:她的家鄉和監獄,但是她的爺爺即將離世,而她也離牢獄之災不遠了,於是她騎上一輛偷來的哈雷摩託向南方的家鄉駛去。凱瑞計劃在新州境內最多待上24小時,但她很快發現,邦家侖這個地方有種神奇的力量讓人滯留。當索爾特一家為了保護他們珍愛的河流不被開發造樓時,這個家族的舊傷疤被撕裂。當帥氣的白人小夥出現,他對凱瑞的愛慕讓事情變得愈加複雜,但問題是凱瑞是個總惹麻煩的人物。
麗莎·戈頓
麗莎·戈頓是澳大利亞獲獎詩人、小說家和散文家,曾任《澳大利亞書評》詩歌編輯,現居墨爾本。她擁有牛津大學博士學位,主攻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詩歌與散文。麗莎的第一本詩集《新聞稿》(2007年)入圍瑪麗·吉爾摩詩歌獎和墨爾本最佳寫作獎,並榮獲維多利亞州長詩歌獎。她的第二本詩集《海波龍酒店》(2013年)入圍昆士蘭文學獎和西澳大利亞州州長詩歌獎,並獲得菲利普·霍金斯紀念獎章。她的第三本詩集《經驗》(2019年)入圍新南威爾斯州州長詩歌獎。麗莎也是《島嶼》和吉拉蒙多文學出版社的雜誌的詩歌編輯。她還編輯了《2013年澳大利亞最佳詩歌集》。戈頓最近出版了詩集《經驗》和發表在伊扎貝拉·普盧塔的藝術作品集《滑移與波動的形體》(2019年)中的長篇序列詩歌。作家信息:https://giramondopublishing.com/lisa-gorton/
自薦作品:《經驗》
詩集《經驗》去年出版。這本詩集也許可以帶給讀者一種對當地的感受。我寫這本詩集的時候,正值維多利亞州政府剛籤了協議,要修建一條八車道高速公路,這條公路正好穿過在皇家公園中心地帶,公園離我住的地方很近。我漫步在公園裡,試圖在詩歌中探尋記憶和風景的相互交映。書裡還有一首長詩,再現了這個公園的殖民歷史。這首詩取材於報紙的片段,還有地圖和圖片。詩集的第二部分對意象與地點的關係形成對應。這部分通過表現米洛斯的維納斯、蘭波描繪的帝國全景圖,以及克勒律治的人生記錄和水晶宮的詩歌,追尋變幻不定的帝國意象。
麥可·法雷爾
麥可·法雷爾是全球知名的澳大利亞詩人,出版過十多卷詩歌。他的詩集《我愛詩歌》榮獲2018年昆士蘭詩歌文學獎,並獲得 2018年韋斯利·米歇爾·賴特獎的讚揚。他也是2012年彼得·波特詩歌獎得主。吉拉蒙多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作品集《芝麻開門》(2011年)入圍新南威爾斯州州長詩歌獎。法雷爾獲得墨爾本大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是澳大利亞詩歌創新,他的博士論文改編為專著《書寫澳大利亞的焦慮:1796-1945詩歌創作模式》。法雷爾的新作「黑棺材加牛奶」發表於《詩歌》2019年第1期,該雜誌由美國詩歌基金會主辦,創刊於1912年。麥可·法雷爾生長在新南威爾斯州東南邊的小鎮邦巴拉。他自1990年以來一直居住在墨爾本。作家信息:https://giramondopublishing.com/michael-farrell/
自薦作品:《家譜》
《家譜》裡的詩歌以一種奇特且包容的邏輯進行排列。在家庭關係中,將人類、動物、物體、植物和概念綁在一起。這些詩歌通過感情、分享和關注(包括充滿暴力的關注)來模仿「接觸」,講述著奇奇怪怪的故事,包括來自鄉村的離奇故事,雜亂無章的回憶,荒誕不經的笑話等。都是些深度幻覺且怪異奇妙的事物,例如棺材長出了腿走了起來,不能生育的兔子養育了一隻小羊,機器人在肯亞狩獵東京小白獅,愛鬥嘴的襪子木偶,變成有袋動物的鵝,會唱歌的蛆,還有認為自己的心跳為義大利提供電力的匹諾曹教皇。這些假設場景中的人物表現得一切應該如此,他們思考、八卦、睡覺和工作。他們構成各種宗親譜系。一個短語,一個細節,一個物件都好像是一個合頁,把它們送往各個方向。在法雷爾的家譜「樹」上,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樹叉,或者花蕾、葉子以及果實。
費利西蒂·卡斯塔尼亞
澳大利亞獲獎作家和散文家。她的長篇小說《不可思議的當下》榮獲2014年總理青少年文學獎,並改編為話劇在帕拉馬塔劇院上演。她的短篇小說集《輕率之舉》被《澳大利亞書評》列為年度圖書,最新小說《不再有船》入圍2018年邁爾斯·富蘭克林文學獎。卡斯塔尼亞的散文作品見於各類雜誌期刊和藝術節,題材廣泛,涉及家庭、城郊生活、藝術創作和文學等話題,也被澳洲國家廣播公司(ABC)製作成廣播電視節目播出,也刊登在很多期刊和雜誌上。她還教授寫作,協助多項故事寫作項目和藝術合作項目,包括一部西雪梨女性作家的合集《私人女校》。她的新書《坐在男孩汽車裡的女孩》將於2021年出版。作家個人網站:https://felicitycastagna.net/
自薦作品:《不再有船》
《不再有船》講述的是一個澳大利亞家庭的故事。義大利移民安東尼奧作為一家之主的一個舉動,引發了關於「誰可以移民澳大利亞」這個問題的巨大爭議。這也是關於澳大利亞這個國家的故事,其歷史由難民船來定義。而對於難民船的集體文化焦慮又左右著這個國家當今的政治。這也是關於整個世界的故事,當今世界所面臨的難民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歸屬、領土和恐懼等相關議題充斥著每晚的新聞節目。
盧克·卡曼
盧克·卡曼是新南威爾斯州作家、散文家和學者。他的處女作《一個優雅的年輕人》榮獲新南威爾斯州州長文學獎,併入圍了澳大利亞文學學會金獎和斯蒂爾·陸克文短篇小說獎。2014年,他被評為《雪梨先驅晨報》最佳青年小說家之一。卡曼的文章發表在《雪梨先驅晨報》《澳大利亞人報》《雪梨書評》《焦點問題》《南方》《揚眉》《文化研究評論》《全球期刊媒體》《梅默》和《倫敦時報》等多家澳大利亞和國際知名期刊。其作品也曾在SBS在線和澳洲廣播公司播出,並由雪梨戲劇公司排演。他的第二本書《私密的反感》由吉拉蒙多出版。作家信息:https://giramondopublishing.com/luke-carman/
自薦作品:《私密的反感》
如果中國作家想要了解澳大利亞同行的創作歷程,這本關於「澳大利亞作家人生」的文集是不二之選。《私密的反感》記錄了一位澳大利亞作家起伏不定的人生,有焦慮,有憤怒,有喜悅,其創作歷程探索了在21世紀的澳大利亞,寫作與夢境、寫作與精神疾病、和寫作與複雜家庭生活的關係。如果想知道如何在澳大利亞發展寫作事業,這本書可以帶你感受一種粗狂之路。
金婉婷
金婉婷是澳籍泰裔劇作家、編劇和跨域藝術家,2020年獲得派屈克·懷特劇作家獎。在2019年,她有三部話劇同年演出:《金盾》《白珍珠》和《屠宰場》,創造了澳大利亞劇作家的一項個人紀錄。金婉婷的文學作品聚焦於跨界藝術、數字文化以及技術與全球化的關係。她的戲劇先後由皇家法院劇院(倫敦)、工作室劇院(華盛頓特區)、美國莎士比亞中心(斯湯頓)、墨爾本戲劇公司、雪梨劇院公司、帕拉馬塔國家劇院和貝爾沃劇院(雪梨)等排演。她目前為HBO、AMC、亞馬遜(美國)、姐妹影業(英國)、火柴盒、易虎、幸運章娛樂、胡德倫娛樂和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等多家影視娛樂機構策劃項目和撰寫劇本。金婉婷的藝術生涯非常國際化,她曾居於紐約,並往返於倫敦、紐約和家鄉墨爾本等地工作。作家個人網站:https://www.anchulifeliciaking.com/
自薦作品:《白珍珠》
《白珍珠》是金婉婷首部國際公演的劇作。Clearday 是新加坡的創業公司,在不到一年時間內成長為領先的國際化妝品品牌。但是公司新護膚霜的廣告草案意外洩漏,具有爭議的視頻內容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傳播。YouTube 的瀏覽量成千地增長,憤怒情緒正在社交媒體蔓延,記者也開始追蹤報導。公司不能坐視這一事件演變為國際公關噩夢,從而被貼上種族主義的標籤,必須在美國時間的清晨之前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