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學正在經歷一場『考試』」追蹤
新聞回放:
停課不停學,線上教育成為疫情防控期間延遲開學的剛需。3月2日起,廣東開展線上教育,1606.2萬名中小學生參與。如此大規模地在家參加線上教育,對於廣東師生而言均屬首次。專家指出,這也是對過去教育信息化發展成果的檢驗,對下一階段教育信息化發展有諸多啟發。(詳見南方日報3月23日A15版《信息化教學正在經歷一場「考試」》)
「這段時間一直在家參加線上學習,回到學校上課反而有些不習慣。」5月底,廣州小學生劉同學返校,回歸線下學習,適應線上教育向線下教育的轉變。
隨著各地返校複課,師生回歸線下教育主陣地,線上教育將何去何從?線上線下融合是否將成教育發展方向?這些問題備受關注。南方日報記者採訪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廣州中學校長吳穎民,華東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院長錢冬明,卓越教育高級副總裁周貴,學而思培優廣州分校校長孫凱進行探討。
經驗:上網課的效果因人而異發揮線上線下各自優勢
南方日報:停課不停學期間,學校、培訓機構在線上教育方面做了哪些嘗試?有哪些經驗?
孫凱:疫情期間,我們將所有線下課程轉為線上,有些學生無法一下子適應。為了保障線上學習的效果,我們開發出語音問答、語音彈幕、拍照上牆、小組PK答題、作業互相批改等項目,增強課堂參與感,調動孩子學習積極性。此外,我們將AI等技術應用其中,在課堂體驗和教學效果方面結合語音識別、智能批改、隨堂測驗等功能營造良好教學氛圍。
周貴:目前,卓越教育已線下複課,但春季班課程還是繼續在線上開展。在線上教育期間,通過數據分析,我們發現線上教育的效果會因人而異:有些學生確實很好地適應了線上教育,並且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習效率;但線上教育缺乏線下教育的氛圍,而且有些學生自覺性不夠,學習效果就大打折扣。
線上、線下教育各有其優缺點,線上教育可以實現數據化,能夠精準分析學生的個人情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提升計劃,但互動性較差;線下教育更有溫度,能夠實現面對面的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但針對性不如線上教育強,有些學生在已經熟悉掌握某個知識點的情況下仍需要聽老師講課。
吳穎民:總體來說,學校經過這段時間的線上教育,也提升了教師的信息化素養,這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廣大教育工作者認識到線上教育的可行性,以及線上線下結合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認的是,不少教師開展線上教育的能力還不夠,體現在對教學平臺功能不了解、軟體運用不熟練等方面。
孫凱:網際網路和科技的發展,正在重新解構教育,未來的教育模式應當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線上線下融合能夠幫助老師從傳統的、低效率的教學工作中解脫出來,更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同時,還能通過線上、線下合作共享優質師資資源,有效改善師資匱乏的問題,儘可能消弭地域、貧富等差異,讓孩子們有機會接受同等同質的教育,讓更多的人享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
周貴:如果能夠很好地將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發揮各自優勢,揚長避短,就能實現「1+1>2」的效果,這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現在我們的教學也以線上線下融合的形式在開展,課前的預習、課中的練習、課後的作業和報告都以線上的形式開展,課堂授課和小組討論等則主要以線下的形式開展,兩者結合,提升了學習效率和效果。
挑戰:防線上線下融而不合從內容設計方面解決
南方日報:目前,在線上線下融合教育方面,是否有一些難點需要解決?
錢冬明:線上線下融合,在教學模式上如何適應新教育技術也是一個挑戰。對於教師來說,要防止出現線上線下「融而不合」、技術和教學分離的兩張皮現象。何謂兩張皮?有些教師直接將線下課程做成PPT或視頻「搬」到線上,沒有發揮線上教育個性化輔導、數據統計分析等優勢,技術不能很好地服務於教學;有些教師沒有將線上教育融入線下教育,這些都是線上線下兩張皮的問題,需要直面和解決。
吳穎民:線上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種體現,而教育信息化未來將成為常用的手段。但線上教育新形式並不能代替目前的學校形態,因為常規的學校教育可以給孩子們更為系統、完整的教育,這其中包含許多親身經歷的實踐體驗,是線上教育不可替代的。所以,線上線下融合,是未來教育發展趨勢。
線上線下融合,其實是一種混合式的教育,這是一個很豐富的概念。如何融合涉及很多方面,包括融合的時機、融合的方式、融合的內容等,但是融合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最重要的是要解決教育資源配置和整合效能的問題,比如前置性學習可以用線上渠道,需要學生即時互動和反饋的環節可以用線下渠道。
必須注意的是,線上線下教育要解決好銜接和互融的關係,兩者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開來。要從內容設計、進度銜接、形式互融、條件保障等方面將兩者有機結合。
孫凱:如何讓學生在線上學習也能享有線下一樣的學習體驗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不斷創新,傳統的在線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越來越多的在線教育企業通過應用人工智慧、AR、VR等科技手段,使得線上教育在輔導個性化、數據可視化、效果可視化等方面優勢更加突出,從而顯著提升孩子互動感、專注力及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習效果。
以學而思培優為例,疫情期間,我們將所有線下課程全部轉為線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兩個普遍性難題。一個是面授班的學生需要調整、習慣在線學習方式。另一個是,線下業務要快速轉型成線上業務,包括教研、教務、管理等各個環節。針對前一個難題,我們通過技術手段和授課方式,加強線上教育的互動性、趣味性。針對後一個難題,在確定將線下課轉為線上課後,我們組織了多場針對不同內容的在線視頻培訓,幫助面授老師短時間內適應線上系統,熟悉授課平臺,改變課堂互動方式,並且組織老師重新進行適合線上交互的磨課、練課、備課,保障線上教育的效果。
未來: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對課程研發要求更高
南方日報:要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教育,未來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吳穎民:我覺得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公辦學校要增強危機感,自覺運用線上教育手段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可以看到,在疫情防控期間,培訓機構等企業單位更有市場敏感性,對線上教學的嘗試更深入。公辦學校可能缺乏危機感,線上教學的步子邁得相對小些。但無論怎樣,公辦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也在此期間嘗試了線上教學,跨過了線上教學的門檻,接下來可以繼續深入探索這方面的試驗。
周貴:做好線上線下融合,首先要提高數據化的能力,包括研發數據化、教學過程數據化、服務過程數據化、市場招生數據化和管理數據化,這是很重要的基礎。只有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手段,才能為學習者提供更為個性化、更有針對性的教育,而不是把線下課程通過一個軟體就「搬」到線上。
其次,要提高教師線上教育的能力。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的表現形式大不相同,有些線下教學水平很高的教師,在線上的表現力就一般,在如何和學生互動、如何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不如線下,這些老師需要強化線上教學能力的訓練。
同時,教研能力也需要提高。線上線下融合後,教學會越來越以學習者為中心,會越來越碎片化,不一定像現在一樣有「完整的一學期」這樣的概念了,而是在學習者想要學習某個知識點時,就要提供相應課程。
錢冬明:做好線上線下融合工作,需要教育管理部門從全局視角來開展共建共享教育資源建設,包括教育部和省市教育局,要及時開展多層次的、通用類的教學資源建設,比如基於知識圖譜的課程或者課件內容建設,並重視資源建設後的應用。要杜絕政府建的資源教師不用,教師用的資源政府沒建。
同時,要重新構建學校教育信息化裝備,樹立從只是在學校內部使用或者教室內部使用,擴大到校內外一體化的觀念。比如能否給教室配置帶攝像頭的顯示大屏,能否給教師配置數字終端而不是臺機,比如能否真正建立學生數字終端的BYOD模式(指攜帶自己的設備辦公,用在課堂上指帶自己的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設備去上課),同時學校要提供公共服務的數字終端給弱勢學生,有條件的話應該提供給全體學生。
此外,要重視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有可能進一步拉大城鄉鴻溝的趨勢,關注薄弱學校、弱勢群體等的信息化裝備投入、應用和培訓等。
南方日報記者 馬立敏
統籌:邵一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