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盲鰻,起初一聽這個名字,覺得這種生物沒什麼威脅力,比起鯊魚帶給我們的恐懼感來說,盲鰻的名號感覺像是螢火和皓月的差距,不過,可別小看了這種名字普普通通的生物,它們可是鯊魚最害怕的生物之一,因為盲鰻還有一個別稱——「鑽腹魚」。
盲鰻,屬於圓口綱、盲鰻目的一種低等脊索生物,這種魚是在真正的魚類出現後才形成的,由古代生活在海底的類蛇型生物進化而來, 並不是「 真正的魚」, 已存在約5億年。盲鰻一般生活在海面100米以下,身體粉色或者紅色,身形細長如蛇,沒有頜骨的盲鰻進化出了吸盤一樣嘴,裡面鑲著銳利的黃色角質齒。
恐怖就恐怖在它們的嘴上,盲鰻的口像一個吸盤有很強的吸附力,配合鋒利的角質牙,像一排一排的梳子,能附著在獵物的身體上,不斷鑽向身體內部刮食獵物的內臟和肌肉。鰓呈囊狀,內鰓孔與咽直接相連,外鰓孔在離口很遠的後面向外開口,使身體前部鑽入寄主身體後而不影響呼吸。
盲鰻由於長期在魚體內過著寄生生活,眼睛已經沒有多少用處,慢慢退化藏於皮下,也避免了寄生過程中損傷眼部。盲鰻更傾向於生活在海底,遇到危險時也可以埋身沙下,而它們主要的食物,也還是將死或已死沉入海底的魚類。
盲鰻雖然沒有眼睛,但它的嗅覺和口端4對觸鬚的觸覺非常靈敏,一旦發現獵物便會迅速衝向獵物將其截獲,它們可以輕易在魚身體上劃出一個口子把頭鑽進去,享用來之不易的美食,當獵物是大型的魚類時.它們會將自己的身體繞成一個半結,以結的前部分為支點.像槓桿那樣產生更大的力.使自己的頭部能破開厚厚的魚皮,戳入獵物的身體。
最恐怖的當屬寄生在活魚身上,當盲鰻用吸盤似的嘴吸附在大魚身上時,它能慢慢移動到大魚的鰓部並鑽入腹腔,成了名副其實的「心腹」。盲鰻在大魚肚裡會毫無保留地咬食內臟與肌肉,邊吃邊排洩,最後咬穿大魚的腹肌,破洞而出。
盲鰻食量極大,一條盲鰻在大魚腹裡呆七個小時,可以吃進比它自身重量大18倍的魚肉,有時甚至能將一條魚吃得只剩下皮膚與骨骼。有人曾見過一尾鱈魚的魚皮內包裹著123條盲鰻,鱈魚的皮下已被吃得精光。
宿主在被寄生的時候無疑是極度痛苦的,因為盲鰻的寄生不是悄悄地啃食,而是大口吞咽的同時伴隨著劇烈的扭動,好像要把魚肚子攪個天翻地覆,根據研究,原來盲鰻不僅用嘴進食,它們的皮膚也參與了營養的吸收。盲鰻的皮膚沒有鱗片且布滿毛細血管,盲鰻組織中的鹽濃度跟它們通常所在海域的海水是一樣的, 這說明溶解的物質可以穿過它們的皮膚。
曾經有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 研究人員將放射性胺基酸、 糖和食物色素溶解進有著一塊盲鰻皮的海水中, 以此測試盲鰻皮膚的滲透性如何。 過了幾個小時, 隨著對胺基酸的吸收, 盲鰻皮開始具有放射性,然而, 食物色素卻無法透過盲鰻的皮膚, 這表明盲鰻皮可以選擇吸收有營養的成分。
不得不說在進食這方面,盲鰻全身都是武器,不過這種進化也是生存環境所逼迫的。海洋中資源雖然豐富,但在深海中一樣是貧瘠的「荒漠」,生存那裡的盲鰻幾個月吃不上一頓飯很正常,這種魚的耐飢能力很強,半年不進食也不至餓死,一旦有了吃的,不快點吃真的有可能被同類分食完了。
看到這,盲鰻確實很恐怖,就憑這種鑽腹食肉的習性都讓人不寒而慄,不過,這只是它們捕食時的姿態,當它們遇到危險時,也很有它們的一套,雖然它們有光滑的皮膚,難道以為它們依靠讓捕食者嘴裡打滑逃生嗎?錯了,它們選擇了更直接的方式,直接「固化」周圍的海水困住捕食者,一口吞下盲鰻極有可能會窒息而死。
盲鰻在受到驚嚇時, 作為應對會分泌大量的黏液,它們的黏液與其他動物的黏液不同, 不僅包含溼滑的黏蛋白,還包含長達15釐米微細的纖維, 或稱「 黏液紗線」,這有助於提高黏液的強度和黏結力。
這些純黏液從腺體分泌到體外後,其中的纖維束會分散開,像蜘蛛網一樣,包裹住充滿黏蛋白的海水,黏液的生成速度非常快速, 一條盲鰻可以在幾分鐘內生產足夠「固定」20L水的黏液。這種強度非常大的黏液,可以有效阻礙捕食魚類魚鰓的活動,從而形成一種有效且獨特的防護機制。
而黏液中的蛋白質纖維束是一項非常有吸引力的科學研究,就像以前科學家研究用蜘蛛絲製作防彈衣和高強度抗拉性的繩索一樣,盲鰻分泌的這種蛋白質纖維束也有製成超纖維材料應用在防彈衣或者各種人造組織上,但是目前開看這種纖維非常難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