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譯|深焦日語翻譯組
(yagi,砰!翩翩,涼意,管思遠,劉震)
校|宋遠程
編|冬生
說起日本的七十年代我們會想到什麼?
經濟高速增長告一段落,隨後的石油危機更讓形勢不容樂觀。學生運動的熱潮散去,淺間山莊的直播讓激進左派徹底偃旗息鼓。
電影方面,則一邊是角川主導的大製作漸成主流,另一邊是低成本色情片盛行,大導演紛紛陷入無片可拍的窘境。激蕩的六十年代之後,似乎迎來了一個短暫的、過渡般的十年。
迎來創刊百年的《電影旬報》近期推出專題,邀請115位評論家各自評選出1970年代十佳日本電影,經匯總後得出一份來自當下的回顧榜單。之所以強調榜單的現時性,是因為批評本身不僅會跟隨美學傾向而變遷,也難免受到時代思潮的影響。在此,我們無意於去探討具體的排名與入選的流變,只希望可以藉助於榜單,以及後文所提到的一系列關鍵詞,能大致還原七十年代早已遠去的風貌。
榜 單
01
盜日者(太陽を盜んだ男)
1979年 電影旬報十佳獎 第2位
1979·Kitty Film(キティ・フィルム)
製作·東寶發行·147分鐘
導演/編劇:長谷川和彥
製片:山本又一郎
原案/編劇:萊納德·施拉德
攝影:鈴木達夫
照明:熊谷秀夫
錄音:紅谷愃一
美術指導:橫尾嘉良
音樂:井上堯之
出演:澤田研二、 菅原文太、池上季實子
█本片是強烈衝擊70年代閉塞感的商業片。中學教師喃喃自語道:「誰都可以製作原子彈,當這種太陽之力重回你們雙手時,你們的世界就會改變。」而在日益膨脹壯大的都市內,一個試圖抵抗被埋沒其中的男人,他所重獲的又會是什麼?長谷川和彥將「Heavy & High」(ヘヴィとハイ)融匯並拷問,在如今看來仍強烈鮮明。
02
無仁義之戰(仁義なき戦い)
1973年 電影旬報十佳獎 第2位
1973·東映京都製作·東映發行·99分鐘
導演:深作欣二
企劃:後藤浩滋、日下部五朗
原作:飯幹晃一
編劇:笠原和夫
攝影:吉田貞次
照明:中山治雄
錄音:溝口正義
美術指導:鈴木孝俊
剪輯:宮本信太郎
音樂:津島利章
出演: 菅原文太、金子信雄、松方弘樹
講述戰後廣島真實發生的黑道戰爭,以組長美能幸三(片中為廣能昌三)的手稿為基礎,由深作欣二導演。電影作為呈現黑道間欲望碰撞的群像劇,吸引了大量觀眾。從73年1月第一部公開上映,到第二年6月系列作共計五部。該作品也是東映實錄黑幫片路線的開始。
03
新幹線爆炸案(新幹線大爆破)
1975年 電影旬報十佳獎 第7位
1975·東映京都製作·東映發行·152分鐘
導演:佐藤純彌
企劃:天尾完次、坂上順
原案:加藤阿禮
編劇:小野龍之助、佐藤純彌
攝影:飯村雅彥
照明:川崎保之丞
錄音:井上賢三
美術指導:中村修一郎
剪輯:田中修
音樂:青山八郎
出演:高倉健、千葉真一、宇津井健
█圍繞新幹線炸彈事件,犯人不斷與警察、國有鐵路職員等人進行緊張的周旋。由於國有鐵道公司方面對故事內容有所忌憚,攝製組無法得到官方的協助,故而新幹線與關聯設施都只能以迷你模型與裝置進行再現。在這種情況下,卻反而實現了在實際車輛拍攝中所不能實現的近距離攝影等操作,呈現出比實物更具衝擊力的畫面。值得一提的是,海外版也在國際上引起大熱,歐美方面的改編版本也相繼出現。
04
魯邦三世:卡裡奧斯特羅城
(ルパン三世 カリオストロの城)
1979年 電影旬報十佳獎 第54位
1979·東京電影(ムービー)新社製作·東寶發行·100分鐘
導演/編劇:宮崎駿
編劇:山崎晴哉
製片:藤岡豊
原作:Monkey Punch
作畫導演:大塚康生
攝影:高橋宏固
錄音:加藤敏
美術指導:小林七郎
音樂:大野雄二
配音出演:山田康雄、增山江威子、島本須美
█為救出被囚禁的克拉麗斯王妃、魯邦三世與卡裡奧斯特伯爵進行對決。70年代日本電影雖然仍是關注現實的作品位居多數,但本作中的魯邦在城上屋頂健步如飛、把車駛在懸崖上直到進食之類的畫面似乎預感到了吉卜力全盛期的來臨。本作充滿了日本電影的夢幻與可能性。
05
鬼怪屋(HOUSE ハウス)
1977年 電影旬報十佳獎 第21位
1977·東寶映像製作·東寶發行·88分鐘
導演/製片:大林宣彥
製片:山田順彥
原案:大林千茱萸
編劇:桂千穗
攝影:阪本善尚
照明:小島真二
錄音:伴利也
畫報設計:島村達雄
剪輯:小川信夫
音樂:小林亞星、米奇·吉野
出演:池上季實子、大場久美子、松原愛
█被東寶提出「拍出像《大白鯊》那樣的電影吧」的大林宣彥,以女兒千茱萸《少女能在家吃飯》(「少女が家に食べられる」)的設想為藍本,導演了這部劇場電影處女作。這部奇幻恐怖片充滿了大林獨特的電影魔術,在當時,評論指出片子表現得過分狂熱,然而作品所根植的反戰思考,與其近作(《花筐》等)也有共通之處。
05
【並列】 復仇在我(復讐するは我にあり)
1979年 電影旬報十佳獎 第1位
1979·松竹=今村製作·松竹發行·140分鐘
導演:今村昌平
製片:井上和男
原作:佐木隆三
編劇:馬場當
攝影:姬田真佐久
照明:巖木保夫
錄音:吉田莊太郎
美術指導:佐谷晃能
剪輯:浦岡敬一
音樂:池邊晉一郎
出演:緒形拳、三國連太郎、小川真由美
█昭和38年。分別殺害福岡2人、東京1人和靜岡2人的在逃男人的末路。鬼才今村昌平以佐木隆三緻密的原作為素材,創作出浸潤自我與時代所共同生出的「獸」之精神、混合了血液與精液以及表達粘膩情感的作品。集結緒形拳等當時的代表演員的陣容表現得渾然天成,在世界影史上熠熠生輝。
07
犬神家族(犬神家の一族)
1976年 電影旬報十佳獎 第5位
1976·角川春樹事務所製作·東寶發行·146分鐘
導演/編劇:市川崑
製作:角川春樹、市川喜一
原作:橫溝正史
編劇:長田紀生、日高真也
攝影:長谷川清
照明:岡本健一
錄音:大橋鐵矢
美術指導:阿久根嚴
剪輯:長田千鶴子
音樂:大野熊二
出演:石坂浩二、高峰三枝子、あおい輝彥
█本作是角川電影的第一彈,改編自推理作家橫溝正史的「名偵探·金田一耕助」其中一篇,並由市川昆導演的全明星陣容電影化。信州的富豪犬神家發生連續殺人事件,金田一對這一殺人謎案發起挑戰。通過對原作小說與電影進行雙重宣傳這一新的宣傳戰略,使得電影引起大熱。從此,角川電影亦成為日本電影版圖中不容忽視的一大勢力。
08
《砂之器》(砂の器)
1974年《電影旬報》十佳第2名
1974·松竹=橋本映畫製作·松竹發行·143分鐘
導演:野村芳太郎
製片人:橋本忍、佐藤正之、三嶼與四治
原作:松本清張
編劇:橋本忍、山田洋次
攝影:川又昂
照明:小林松太郞
錄音:山本忠彥
美術指導:森田鄉平
剪輯:太田和夫
主演:丹波哲郎、森田健作、加藤剛
█ 故事描寫了因一位老人被殺而浮出水面的天才音樂家的過往,以及那個時代的陰暗面。這是野村芳太郎導演最傑出的作品,電影腳本由橋本忍根據松本清張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傳說中的那個超過10分鐘的無對白、僅有本作獨創的協奏曲伴奏的父子二人的旅途段落,讓人直面人與人之間的羈絆。加藤剛和加藤嘉的高潔氣質成就了一部不朽的名作。
09
《青春的蹉跎》(青春の蹉跌)
(2部作品得分相同)
《青春的蹉跎》(青春の蹉跌)
1974年《電影旬報》十佳第4名
1974·東京映畫=渡邊企劃製作·東寶發行·85分鐘
製作人:田中收
導演:神代辰巳
原作:石川達三
編劇:長谷川和彥
攝影:姬田真佐久
照明:金子光男
錄音:原島俊男
美術:育野重一
剪輯:山地早智子
音樂:井上堯之
主演:荻原健一、桃井燻、檀富美
█ 這部電影改編自石川達三的小說,由當時在日活積極拍攝浪漫色情片的神代辰巳導演拍攝。影片描述了為和有錢人的女兒結婚,將懷有身孕的戀人殘忍殺害並埋在雪山中的青年困苦的青春。演員荻原健一出色地將主人公野心和空虛並存的感覺演繹出來了。特別是背著桃井燻飾演的戀人,雪山中的場景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09
【並列】《暗殺坂本龍馬》(竜馬暗殺)
1974年《電影旬報》十佳第5名
1974年·映畫同人社=ATG製作·ATG發行·118分鐘
導演:黑木和雄
製片人:黑田徵太郎、富田幹雄、葛井欣士郞、宮川孝至
編劇:清水邦夫、田邊泰志
攝影:田村正毅
照明:上村榮喜
錄音:加藤一郎
美術指導:山下宏
剪輯:淺井弘
音樂:松村禎三
主演:原田芳雄、石橋蓮司、中川梨繪、松田優作、桃井燻
█ 影片講述了1867年11月15日坂本龍馬被暗殺前三天發生的故事。由黑木和雄導演,原田芳雄主演,是16毫米黑白膠片電影。影片中的龍馬並不是一個英豪,而是一個沉迷女色,連手槍也用不好的年輕人,影片描述了他和夥伴們的青春群像,同時帶有70年代的色彩。松田優作飾演的以取龍馬性命為目標的角色,也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11
《青春之殺人者》(青春の殺人者)
1976年《電影旬報》十佳第1名
1976年 今村製作、綜映社、ATG製作·ATG發行·132分鐘
導演:長谷川和彥
製片人:今村昌平、大塚和
原作:中上健次
編劇:田村孟
攝影:鈴木達夫
照明:伴野功
錄音:久保田幸雄
美術指導:木村威夫
剪輯:山地早智子
音樂:Godaigo
主演:水谷豐、原田美枝子、市原悅子
█ 影片改編自中上健次的小說《蛇淫》,是長谷川和彥的導演處女作。刻畫了殺害雙親的青年逐漸沉淪的內心以及與戀人的交往。長谷川導演完全擺脫新人導演的稚嫩,主人公(水谷豐 飾)殺害母親(市原悅子 飾)段落的場面調度所體現出的成熟讓人印象深刻。長谷川的下一部作品《盜日者》也成為話題作品,他是70年代的代表導演之一。
12
《紅髮女郎》(赫い髪の女)
1979年《電影旬報》十佳第4名
1979年·日活製作·日活發行·73分鐘
導演:神代辰巳
製片人:三浦朗
原作:中上健次
編劇:荒井晴彥
攝影:前田米造
照明:川島晴雄
錄音:橋本文雄
美術指導:柳生一夫
音樂:尤歌團
主演:宮下順子、亞湖、石橋蓮司
█ 避雨的女人,偶遇的男人。神代的電影精準的描摹了無處可逃的70年代與當時人物的心態。對性貪得無厭的男女對所共處的房間所衍生的虛無閉塞的厭惡感,構成了神代世界的精髓。此外,編劇荒井還在劇中加入了原作沒有的一個角色,並且以嫉妒為中心來思考男人的愛這種情感。影片中讓優歌團的歌曲和神代式豔曲的溫柔對抗也是非常妙的一點。
12
【並列】《昭和殘俠傳 請君歸天》
(昭和殘俠伝 死んで貰います)
1979年《電影旬報》十佳第31名
1970年·東映東京製作·東映發行·92分鐘
導演:牧野雅弘
企劃:後藤浩滋、吉田達
編劇:大河久守正
攝影:林七郎
照明:川崎保之丞
錄音:廣上益弘
美術指導:滕田博
剪輯:田中修
音樂:菊池俊輔
主演:高倉健、藤純子、加藤嘉
█ 花與風——高倉健飾演的花田秀次郎與池部良飾演的風間重吉,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將頂頭上司砍死。打鬥場面的背景音樂是「唐獅子牡丹」。這部影片是同系列中的最佳作品。從影片開頭高倉健與藤純子的相遇開始,到最後純子輕輕地為被警察帶走的高倉健披上外套,牧野導演一流的「情」的執導貫徹了整部作品。
12
【並列】《八月溼砂》(八月の濡れた砂)
1971年《電影旬報》十佳第10名
1971年·日活製作·大日映配發行·91分鐘
導演間編劇:藤田敏八
策劃:大塚和,滕浪浩
編劇:風尾基三、大和屋竺
攝影:荻原憲治
照明:大西美津男
錄音:古山恆夫
美術指導:千葉和彥
剪輯:丹治睦夫
音樂:松村孝司
出演:廣瀨昌助、村野武範、野田特蕾莎
█ 伴隨著石川的主題曲,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夏天的海。充滿憤怒、無處可去的年輕人義無反顧地投入沉淪。初戀、憎惡、暴力、殺意、逃亡。這些正是「生」的本身啊。村野武範飾演的老成的年輕人的虛無感十分精彩,這部作品之後,漸漸不能適應演員村野武範的笑容了。
15
《仁義的墓場》(仁義の墓場)
1975年《電影旬報》十佳第8名
1975年·東映東京製作·東映發行·94分鐘
導演:深作欣二
策劃:吉田達
原作:藤田五郎
編劇:鴨井達比谷
攝影:仲澤半次郎
照明:大野忠三郎
錄音:小松忠之
美術指導:桑名忠之
剪輯:田中修
音樂:津島利章
主演:渡哲也、梅宮辰夫、多歧川裕美
█ 這部電影以真實存在的戰後最猖狂的黑幫人物石川力夫為原型,深作欣二導演,渡哲也主演。影片描述了石川的波瀾壯闊的一生,包括與仇家、夥伴、情婦之間恩怨情仇。完全摸不透下一步行動的石川是披著黑道外衣的野獸。在接連不斷出人意料的故事情節中,啃咬妻子遺骨的場面具有超乎尋常的破壞力也毫無半點含糊。傳說中的黑道安藤升也有出演。
15
【並列】《最危險的遊戲》(最も危険な遊戱)
1978年《電影旬報》十佳第13名
1978年·東映製作·東映發行·89分鐘
導演:村川透
策劃:黑澤滿、伊地智啟
編劇:永原秀一
攝影:仙元誠三
照明:渡邊三雄
錄音:林礦一
美術指導:小林正義
策劃:田中修
音樂:大野熊二
主演:松田優作、田坂圭子、荒木一郞
█ 70年代末,在大製作路線和藝術志向的夾縫中繼承了Program Picture的黑澤滿製作的「遊戲」系列第一部作品。從單挑動搖國家的黑暗勢力到最終幕荒唐滑稽的汽車追逐,松田優作的身體柔軟靈巧地完成了這些動作戲。影片中拍攝的如今已經消失的澀谷和六本木的街景,也可看出村川導演選景眼光獨到。
七十年代關鍵詞
四騎士
1969年7月,黑澤明、木下惠介、市川昆、小林正樹四人集結而成了以電影製作為主要目標的「四騎會」。該組織的宗旨是:「要創作出紮根於日本、卻又能擁有世界範圍的話題性的電影。為達成這一目標,首先由四人集結,未來則要與儘可能多的人進行敞開心扉的對話,形成一個電影製作大團體。」一開始,四人打算從由山本周五郎的原著《町奉行日記》改編而成的劇本《放蕩的平太》著手起步,但在劇本的錘鍊階段,四人的意見未能得到統一,電影的計劃也因此延期。後來(2000年),市川導演才將這個劇本搬上了銀幕。作為替代的項目,黑澤明於1970年製作了電影《電車狂》。雖說這是黑澤明電影中的首部彩色作品,但電影的票房並不理想,因此「四騎會」後來再無電影項目,反倒接連製作了四部電視劇。其中一部是由小林正樹導演的《化石》,並在1975年經過重新剪輯後進入院線放映。
《電車狂》海報
《寅次郎的故事》系列
山田洋次導演的《寅次郎的故事》系列電影的創作從1969年一直持續到了1995年;這個系列的鼎盛時期正是70年代。1975年,《寅次郎催眠曲》和《寅次郎情侶傘》分別位居日本電影票房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寅次郎」系列的人氣也在此達到巔峰。從《電影旬報》年度十佳的評比來看,「寅次郎」的業內口碑也很高,其系列作品常年列入十佳名單——《寅次郎的故事:望鄉篇》(1970)和《寅次郎戀歌》(1971)各自位居當年的第八位;《柴又慕情》(1972)位居當年第六;《寅次郎勿忘草》(1973)位居當年第九;《寅次郎情侶傘》位居當年第五;《寅次郎日暮》(1976)位居當年第二。山田導演的其它作品,如《家族》(1970)和《幸福的黃手帕》(1977)則在《電影旬報》十佳榜首的位置上熠熠生輝,導演本人也因此迎來了名副其實的光輝歲月。
《寅次郎的故事:望鄉篇》(1970)
製片廠體系的分崩離析
1971年。11月,東寶將製片廠的製作部門從本部分離出來,成立了東寶電影株式會社。當時,東寶儘管也在繼續著自主的電影製作,但製片廠已經對外出租。相似地,大映製片廠在11月倒閉,日活則在11月作出了從普通電影製作向浪漫色情片電影製作的巨大路線轉變,同時縮小了總體製作規模。如果除去松竹和東映,整個製片廠體系事實上已經分崩離析。另一方面,時代劇風光不再,東映於1975年在京都製片廠的一角開闢了東映電影村,將時代劇的布景、服裝等向大眾開放展示。松竹則在1976年獨立分離出了大船製片廠。從此,各個製片廠只能各自為安,但求「保命」了。
《不良少女魔子》海報
日活浪漫色情片
自60年代後半期開始,日活的業績不斷惡化;於1971年8月發行了《八月溼砂》和《不良少女魔子》之後,製片廠便中止了電影製作。同年11月,日活的電影製作重新開始,這次走的是名為「浪漫色情片」的全新路線。浪漫色情片以一些在當時看來十分大膽露骨的對於性的表現手法為賣點,其製作則面臨著預算低、工作人員少、拍攝周期短等等嚴峻的條件。
儘管如此,其中還是出現了不少充分發揮出了自身作者天分與影像直覺的導演,如
《百合潮溼的欲望》(1972)
《歡場春夢》(1973)
等作品的導演神代辰巳,《實錄阿部定》(1975)、《人妻集團暴行致死事件》(1978)等作品的導演田中登,以及《白皙纖指之調情》(1972)的導演村川透等等。
東映實錄黑幫電影
1972年3月,《關東緋櫻一家》公映之後,演員藤純子宣布隱退,她與鶴田浩二以及高倉健帶來的東映黑幫電影的熱潮也迎來了終結。仿佛接班一般,於1973年1月公映的第一部《無仁義之戰》喚起了爆發式的高人氣。編劇笠原和夫的劇本素材來自對現實中廣島黑社會的幫派對抗進行的細密採訪,導演深作欣二表現風格則極富躍動感,在兩人的合作下,這一部群像電影得以描摹而成。
電影中,一個個真實而生動人物形象尤其吸引了人們的關注;這樣的人物塑造是在此前被條條框框束縛的黑幫電影中從未有過的。
不久,電影的系列化製作便拍板決定了;到1974年,該系列一共製作了5部電影。不僅限於這一系列,東映當中還接連湧現出了更多走「東映實錄黑幫電影」路線、描繪現代黑幫對抗的電影,如《山口組三代目》(1973)、《脫獄廣島殺人囚》(1974)、《仁義的墓場》(1975)等等。從這一類作品當中也浮現出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新東映明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菅原文太,其他還有松方弘樹、千葉真一,以及演員團體「食人魚軍團」的成員川谷拓三和室田日出男等等。
《脫獄廣島殺人囚》(1974)
松本清張原作
從《監視》(1957)開始,松竹的野村芳太郎陸陸續續地將松本清張的推理小說電影化。清張的原作電影諸如《影之車》(1970)、《鬼畜》(1978)均在70年代上映,其中的集大成者《沙之器》則更是從構想開始歷經14年,於74年完成。最終這部電影的票房也成功躋身日本年度電影第三名,一時成為熱門。
清張的電影雖說有東寶旗下的《拒絕控訴》(1975)、《霧之旗》(1977),不過對其注入了最大心血的還是松竹。除了野村的作品,還不乏齋藤耕一導演的《內海之輪》(1971),渡邊祐介導演的《黑之奔流》(1972),貞永芳久導演的《球形的荒野》(1975)等等。
《球形的荒野》(1975)
百惠・友和的搭檔
於1973年作為歌手出道的山口百惠在出道第二年主演了處女作《伊豆的舞女》(1974年12月上映)。當時被選為和她演對手戲的是三浦友和,之後二人還合作了《潮騷》《絕唱》(1975)、《逝風殘夢》《春琴抄》(1976)、《汙泥中的純情》《霧之旗》(1977)、《鳶之戀》《炎之舞》(1978)、《擁抱》《天使的誘惑》(1979)、《古都》(1980)這一系列電影。
二人合作的每一部電影都很熱門,這一系列電影甚至成為了當時東寶收入的主要來源。與此同時,同期製作的電視節目「紅色系列」(均為百惠・友和二人合作)也獲得了很高的收視率,不僅是身為偶像的山口百惠,三浦友和也因此被捧為明星。隨後,百惠在1980年10月隱退,二人在11月19日結婚,至今也是演藝圈中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模範夫婦。
《汙泥中的純情》海報
高倉健的新魅力
黑幫電影開始衰退之後,其中心人物高倉健開始探索自己的新方向。他在主演了實錄黑幫電影《山口組三代目》(1973)後,挑戰了《新幹線爆炸案》(1975)的犯人角色。然而這並沒有令他成功轉型,於是在《神戶國際幫派》(1975)這部電影後,高倉健離開了東映。
之後,在描寫了明治時期的陸軍在大雪中進行行軍訓練的悲劇大作《八甲田山》(1977)中,他演繹了沒有失去任何一名部下的同時讓訓練得以成功的德島大尉,這部電影熱度空前,一度刷新了當時的票房記錄。後來在和導演山田洋次首次合作的電影《幸福的黃手帕》(1977)中,高倉健飾演了一名刑滿出獄的犯人角色,故事中他被一對在旅途中相戀的年輕情侶鼓勵,準備回到等在家中的妻子身邊。
這個角色讓他囊括了以《電影旬報》雜誌為首的各類電影獎的最佳男演員獎項。壓倒性的票房吸引力加上被廣為稱讚的演技使得他的演藝事業最終超越了黑幫電影這一流派,作為日本電影界極具代表性的明星成功拓寬了自己的演藝之路。
《八甲田山》海報
ATG
ATG(日本Art・Theater・Guild)從1961年開始,作為專門為藝術電影提供小規模上映機會的聯營組織開始活動,以歐洲電影為中心進行外國電影發行的同時,ATG也上映了一批因為無法躋身於大公司聯營組織的國內電影作者的電影作品。
1962年,從今村昌平導演的《人間蒸發》開始,以僅僅一千萬日元作為預算,ATG開始涉及電影製作領域,並且其電影製作領域的發展在1970年代變得更加活躍。以無政府主義和性自由為主題的吉田喜重導演的作品《情慾和虐殺》(1970)率先引發了公眾的議論,緊隨其後,大島渚導演也發布了紀念ATG創立十周年的作品《儀式》(1971),還有TV界的鬼才導演實相寺昭雄,在作品《無常》(1970)大熱後,製作了充滿虛無情緒和愛欲的所謂「藝術系色情電影」。
《死者田園祭》海報
與此同時,戲劇界的寺山修司通過《拋掉書本上街去》(1971)和《死者田園祭》(1974)等具有自傳性質的充滿個人特色的作品吸引了觀眾的眼球。除此之外,以《暗殺坂本龍馬》(1974)和《節日的準備》(1975)等作品獲得了很高評價的黑木和雄導演也是使得ATG名氣大增的一員。
然而對於極具特色的ATG系作品而言,長谷川和彥導演則通過處女作《青春之殺人者》(1976)向觀眾展現了一種轉型的可能。這部描寫了青年(水谷豐飾演)殺死雙親的電影不僅獲得了當年《電影旬報》日本電影十佳的第一名,而且包攬了最佳導演獎、最佳劇本獎、最佳男女主角的獎項。強烈的藝術性和充滿個人特色的電影一直是ATG系的標籤,而長谷川導演帶來的恰恰是其成為「熱門話題的始發者」的可能性。
《三壘手》海報
東陽一導演的《三壘手》(1978)也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主演的新人演員永島敏行也因此被推上明星的寶座。除此之外,東導演的作品《不再託腮遐思》(1979)中,主演桃井薰作為體現時代氣氛的女演員甚至一度被神化。也就是說,體現了整個70年代時代氣氛縮影的並非是那些主流公司,而是ATG。
橫溝正史熱
雖然《犬神家族》的原作者橫溝正史自60年代中期以來停止創作,但70年講談社開始刊行他的全集,1971年開始以《八墓村》為首的橫溝作品相繼被角川書店文庫化,廣受讀者歡迎,掀起了一股「橫溝正史熱」。1975年《本陣殺人事件》被搬上銀幕,由中尾彬扮演名偵探金田一耕助。次年的《犬神家族》破紀錄般地火爆,扮演金田一耕助的石坂浩二與市川昆導演的組合也吸引了不少人氣。在這之後導演接連創作了《惡魔拍球之歌》《獄門島》(1977)、《女王蜂》(1978)、《醫院坡吊頸之家》(1979)。同期上映的還有渥美清扮演金田一的《八墓村》(1977)、西田敏行的《惡魔吹著笛子來》(1979)、古谷一行的《金田一耕助的冒險》(1979)、鹿賀丈史的《惡靈島》(1981),在電視上也能經常看到扮演金田一耕助的演員出現。
金田一耕助的冒險》(1979)
角川映畫
1976年,角川書店社長角川春樹親自出馬,進軍電影製作。角川映畫的第一部作品《犬神家族》大受歡迎(76年的日本電影第2名)。角川映畫也成為了其他企業正式進軍電影業的先驅者。另外,角川書店通過將其出版的小說電影化,做到了紙媒和影像的跨媒介宣傳。接著從第二部電影《人證》(77)開始,角川映畫將電影主題歌和讓人印象深刻的廣告語結合在一起,用在電視廣告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也在短時間內讓角川電影的品牌在日本流傳開來。在《野性的證明》(78)中,試鏡時被選中的藥師丸博子很受歡迎,於是角川映畫在原定的大作路線的基礎上,又將其作為偶像電影進行推廣。繼藥師丸博子之後,在80年代,原田知世、渡邊典子也紅極一時。
《野性的證明》海報
沒有導演助理經驗的導演
在以前成為一個導演通常的流程是,先在製片廠積累導演助理的經驗,再嚮導演晉升。但是在製片廠體系崩壞的70年代,出現了沒有導演助理經驗的導演。例如執導《本陣殺人事件》(1975)的高林陽一導演,從50年代開始在大學製作8毫米的實驗電影,隨後製作紀錄片,在1973年成為了一名故事片導演。大林宣彥導演據說在7歲時就製作家庭影片,之後也製作了一些8毫米、16毫米的個人電影,做過廣告導演,最後在1977年的《鬼怪屋》中正式成為一名故事片導演。
不過這兩位導演都是30年代出生的人了,然而50年代出生的青年導演們已有抬頭之勢。大森一樹導演從高中時代開始拍攝8毫米電影,在拍過16毫米的《等不到天黑!》(1975)之後,他將自己得過城戶賞的腳本《橙路特快》(1978)拍成電影,在松竹正式成為了一名導演。石井聰互(現名石井嶽龍)導演,1978年的時候在日活和澤田幸弘導演共同重製了自己在高中時拍攝的8毫米獨立電影《高中大恐慌》。
《高中大恐慌》海報
另外原田真人也是一名奇人,他1973年時赴美學習電影製作,在《電影旬報》《寶島》中發表電影文章和評論,之後在1979年通過《再見電影朋友 印第安夏日》突然成為了一名故事片導演。
動漫熱
在70年代後半,年輕人中間掀起了一股動漫熱潮。掀起這股潮流的是《宇宙戰艦大和號》。這部作品在1974年最初是作為一部系列動畫片在電視上播放的,但那時收視率很低。儘管如此,《宇宙戰艦大和號》獲得了一部分狂熱粉絲的支持,在1977年上映了第一部劇場版,隨後人氣爆棚。次年的《再見,宇宙戰艦大和號 愛的戰士們》更加火爆,發行收入超過了20億日元,日本電影年度票房成績的第二名。此後,動漫成為了日本電影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熱門類型。1979年的《銀河鐵道999》獲得了16億5000萬日元的發行收入,是當年的第一名,兩年後製作的續集也大受歡迎。之後又出現了1981年開始上映的《機動戰士高達》三部曲,在這幾次熱潮中培養出來的動漫粉絲,使得動漫熱度持續高漲。
-FIN-
原標題:《70年代十佳日影裡,必有《鬼怪屋》的名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