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對我們來說已經是是司空見慣,然而古人卻無法理解這種變化,《尚書·堯典》中載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春夏秋冬在《易經》中被劃為:老陽、少陰、少陽、老陰,也指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原本四象指著守護天地四方的神獸,《三輔黃圖》稱,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大靈獸鎮守東西南北四宮,闢邪惡、調陰陽,為四方之神。
然而《易經》四象和星宿四象相互融合,青龍位居東方,代表生機,萬物生長之氣,所以為春天,夏天炎熱,以火為尊,朱雀就代表了夏天,秋天有肅殺之氣,古代行刑都是「秋後問斬」,所以為白虎,冬天萬物進入了冬眠,黑色的大龜玄武成了象徵。
四靈,跟古代二十八星宿關係緊密,古時,人們信奉星辰,建立了二十八星宿,青龍是東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因為這七星形狀看起來十分像龍形,所以就以龍為尊。「蒼龍七宿」也是現在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
白虎,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在卦象中,白虎屬於金,金代表西方,於卦為兌,金白色,因此比喻為白虎,白虎為殺伐之神,有闢邪、懲惡揚善的神力,《風俗通義》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
朱雀,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在先秦時期,朱雀被認為是接引死者的神靈,漢代以後,道教認為朱雀是護法神,稱陵光神君,在《山海經》記載的傳說中,朱雀為鳳凰所生。
玄武,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玄武的形象是龜蛇合體,乃真武帝,玄武除了北方之神,還是水神、生殖之神、《周易參同契》寫有:玄武龜蛇,糾盤相扶,以明牝牡,畢竟相胥。
龜又是長壽和不死的象徵,它也是司命之神,在四象當中,玄武有時會認為是主導者,但其實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只是各司其職,守衛著天地四方。
在古人眼中,萬物都要講究天地秩序,地下的建築也要講究「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道家文化除陰陽外,還衍生出了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四大神獸各自對應其中一個,中央黃色為土。
《淮南子》首次提到了五龍之一的黃龍位居中央,乃四獸之長。現在可別說:左青龍,右白虎,中間夾個二百五了。
雖然古人創造了神話,科技也不發達,不過星辰跟天氣變化,古人把控的非常好,他們根據春分前後初昏之時的天象來測定四象,此時東方七宿的中心房宿正當東方地平線附近,西方的中心星宿也處在地平線,南方處在中天正南,北方處在下中天,一年一度的春分也是古人極為重要的日子。
由於篇幅有限,就不一一介紹了,想要了解更多的神話,可以讀一下《山海經》,雖然《山海經》是一本怪志古籍,但現代專家更多地認為這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地理著作,古人在崇拜動物時,往往都會誇大其詞,不過仔細看看它們的行為特徵,也能發現《山海經》的異獸是有現實動物作為原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