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事不關己的時候,總有人喜歡勸人大度,說不記仇才是雙贏的事情。有時候,懂得記仇的人,往往才能過好人生。
該怎麼「記仇」?
記仇不是要睚眥必報,不管事情大小,都要計較一番,而是在別人故意招惹的場合,且確實對你造成了損害,那時候就得記仇了。
核心也簡單,看事情大小,還看當事人出自於有意還是無意。《公羊傳》中說:「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意思是說深仇大恨,即便過去了百代人,還是應當報還,而這句話也一直被公羊派的儒家奉為圭皋。
事關自己切身利益的仇怨,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不能大度地放過去,肯定要記仇。不過要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對方也不是故意為之,就無需太在意了。對方刻意挑釁的話,不管事情大小,都要做出有力的回擊。
當然記下仇怨,不是說就要以牙還牙,而是要做出合乎規矩的回擊,採取適當的方式是前提。不能成為氣量狹小的人,但也不能一味忍氣吞聲。
為何要「記仇」?
記仇的目的,在於有效降低損失,生活中,捧高踩低的人不在少數,要是你在被人招惹之後,不做出回擊的話,別人不會以為你大度,而是認為你軟弱可欺,會蜂擁而來踩上你一腳。不一定是明面上的招惹,可能是針對你軟弱的性格,暗中設計來坑你一把。
你只要做出回擊,就可以把你的態度給表明出來,周圍人也就不會輕易來招惹你。
三國時候,魏蜀吳之中,蜀漢疲弱,但為何諸葛亮要六出祁山?正因蜀漢弱,要是不能把出擊的主動權抓在自己的手裡,令曹魏「畏蜀如虎」,也讓吳國認可蜀吳之盟的話,恐怕不多時,就會面臨吳魏夾攻的局面。
因此,適當的還擊,不但無損於你自己的人際,還能免於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招惹,而無條件的大度,才是不可取的事情。
懂得記仇,其實也是在告訴我們,何時才應該大度起來,真該大度的時候再來一笑而過,才是正確的做法。
何時該大度?
做個大度的人,其實也有不小的優勢,起碼給周圍人留下了不錯的印象,但看不清情況的大度,還不如什麼事情都記仇。
該在什麼時候大度,其實關鍵在於事情本身帶來的利弊,要是把這件事情放過去,利大於弊,則可以大度,要是弊大於利,則要記仇不放。說白了,是否關乎切身利益,可不可為之,才是大度的衡量標準。
曹操在官渡之戰的時候,手下聯絡袁紹的書信一大堆,可他當著眾人的面燒毀掉,放了過去,但對其有大功的許攸,則選擇了除之而後快,為何?曹操還得用這些手下,因此得把事情給放過去,而許攸本身已無大用不說,還整天誇口取冀州的功勞,令曹操顏面無光,當然不會有好下場。
大度在於從容,你有足夠的餘裕,才能談得上大度,要是事情不由人,再大的仇怨,也只能先記著,等找到機會再奉還。
人生之中,遇事記仇,不一定是壞事,什麼事情都講求一個度,過了度,就會滋生出各種問題,過於大度不是好事,而過於記仇也不是什麼好事。
其實,要過好人生,記仇或大度,都是外在,關鍵在於能否把握好其中的度,只要掌握好人生的各種度,往往生活都會較為如意。
你認為生活中到底應該記仇還是應該大度?歡迎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