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謠風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譚繼洵
現代人了解到關於代嫁的說法多來源於書籍,尤其是在一些虛擬文學作品中。在一些小說中,通常是有一女子出於各種原因不願依照婚約嫁與訂婚之人而讓姐妹代為出嫁的故事。這個套路俗而不爛,作品中後來結為夫妻的二人多琴瑟和鳴,令人豔羨,幾乎百試百靈。而事實上,歷史上還真有其事。晚清時期就有姐姐嫌男方家窮,妹妹主動代替姐姐出嫁的事例,且後來夫妻二人生有一子影響了中國百年。這大概也能算是「莫欺少年窮」的真實寫照了吧。
代姐出嫁,遇良人成佳偶
這個後來影響了中國百年的兒子就是譚嗣同,想必大家對他都不陌生。被後世人尊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生於清穆宗同治四年,相傳他幼年便不同凡響,那個時候年幼的他身患重疾,連續三天都幾近昏死,後來卻奇蹟般「復活」。果不其然,後來他在33歲時與友人共同發起了戊戌變法。後因自己的追求而死,使得譚嗣同父痛心疾首,白髮人送黑髮人,親手為愛子送上輓聯「謠風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能養育出這樣一位傳奇人物的家長又怎會是池中物?
譚繼洵並非生下來就是寒門子弟。譚繼洵父譚學琴本是湖南瀏陽縣的一名官員,所以譚家雖算不得什麼鐘鳴鼎食之家,但也衣食無憂。變故橫生於譚學琴意外因病逝世,這時家中沒了主心骨且還有七個孩子嗷嗷待哺需要養活,才使得譚家家道中落變成了寒門。
及冠之年的譚繼洵謹遵父訓,想要與兒時結為娃娃親的徐家完成婚約,也算了了父親的一樁心願。奈何訂婚的徐家長女徐慶緣,自幼嬌縱蠻橫成性,竟頗為看不上此時的寒酸讀書人譚繼洵,只道是寒門難出貴子。處境尷尬的徐父為不悔婚約,對老友有個交代,只得讓相比之下更為識大體的次女徐五緣代為出嫁。誰料譚繼洵徐五緣二人一見如故、情投意合,竟恍惚好似佳偶天成。當然,這是後話了。
莫欺少年窮,看鯉躍龍門
婚後的譚繼洵徐五緣二人有如琴瑟和鳴,知書達理的徐五緣主內,將家庭事務處理得完美妥帖,並且全力支持丈夫繼續追尋夢想努力考取功名,給了當時籍籍無名的譚繼洵許多鼓勵與關懷。可以說,如果沒有徐五緣這個賢內助,後來譚繼洵不會如此之快就成功高中。
道光二十九年,譚繼洵在長沙鄉試中考取舉人,後進京趕考於鹹豐十年高中舉人,一舉鯉魚躍龍門,得以留在北京開啟了他的官宦生涯。宦海沉浮沒有讓譚繼洵迷失本心去做一心攀龍附鳳而拋妻棄子的陳世美,對他而言,妻子在哪,家就在哪。把徐五緣從湖南接到了北京他的心才真正安穩了下來。後來譚繼洵仕途坦蕩,步步高升,生活蒸蒸日上,逐漸也發展成了富裕人家。
正所謂莫欺少年窮,後來已為人婦的徐慶緣此時才領悟這句話的道理所在。只怪年少時錯把珍珠當魚目,這才與原本唾手可得的富貴生活失之交臂。徐慶緣妒火中燒,竟落了個鬱鬱而終的下場。
要知道,同樣衣衫襤褸的情況下,你可以看不起白頭老翁,卻不能看不起年輕人。年輕人前途難量,不似老翁人生已然走到盡頭沒了選擇,年輕人努力奮鬥飛黃騰達不是夢。譚繼洵的鯉魚躍龍門並不偶然,一無所有尚且還有走向偉大的可能,光前朝就有不少典範。何況長兄譚繼升教導有方,才使貧窮的歲月砥礪了譚繼洵的心智,而不是苟且認命,不再努力。
結語
譚繼洵之於徐五緣,貧窮時相敬相親尚且不易,富裕時不棄不離更為難得。可謂當世男子典範。而正得益於他肯奮鬥有目標、徐五緣識大體知進退,夫妻共同的努力下才使得這個家能夠成功由儉入奢。婚姻大事的選擇幾乎決定了我們的下半生的人生走向,看重眼前的利益關注未來配偶的家世出身固然沒有錯處,但我們更應放眼於未來,出身的富貴只在一時,長遠的榮華才能夠恆久。無論是男方還是女方,在三觀契合的基礎上,有上進心且對人生有大致清晰明確規劃的才是良人。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