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曾說,「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很多家長表示,自己家孩子做事太愛磨蹭,往往都是「皇上不急急死太監」,這讓自己很是頭疼。
其實,想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並不是一件難事。巧用「4象限法則」,能夠幫孩子輕鬆樹立時間觀。
為什麼越催,孩子越磨蹭?
1、孩子沒有時間觀念
時間是抽象的,對於孩子來說一分鐘和十分鐘可能是一樣的。孩子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所以,在做事情時,才會慢條斯理,不計後果,毫無條理。
比如,吃飯時磨磨蹭蹭,不知道把飯都吃涼了會對胃不好,吃完飯還有很多事情要去做等等。所以,出於孩子的心理特徵,孩子只能想到眼前的事,時間的分分秒秒就會顯得並不重要。
2、孩子逆反心理
很多家長出於對孩子的擔心,總喜歡習慣性地嘮叨和催促孩子。久而久之,這些催促性的話語對孩子來說就會變得不痛不癢,甚至還會讓孩子有「越催越不著急」的心理,孩子就會產生厭煩,自暴自棄的情緒,更不用談時間觀念了。
3、孩子被貼上了磨蹭的「標籤」
孩子的磨蹭還與父母的「包辦」有關。比如,快要遲到了,孩子還沒有穿衣服,有的父母就會說,「快來,讓媽媽給你穿上吧,等你自己穿完幼兒園都放學了」等等。
無形之中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本來就是慢,還不如等著別人來幫自己,做任何事也就不再會有緊迫感了。
什麼是「四象限法則」?
四象限法則,又叫做「十字法則」,顧名思義,就是用「十」字分成四個想像限,把事情分別分為重要緊急的,重要不緊急的,不重要緊急的,不重要不緊急的四個維度。
因此,人們可以很清晰地理清事情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做事的效率。
如何利用「四象限法則」
1、幫孩子明確時間概念
歌德曾說,「只要我們能善用時間,就永遠不愁時間不夠用。」雖然時間是抽象的,但是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將抽象的時間具體化。
比如,利用沙漏,小鬧鐘、小番茄等物品,讓孩子切身體會到「行走著的」時間,幫助孩子明白,十分鐘有多長,都能夠做哪些事等等。這樣孩子在做事時就會有時間不等人的緊迫感,時間觀念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2、培養列計劃的習慣
讓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時間,父母還需要引導孩子養成做事之前先做計劃的習慣。比如,在早餐後先問孩子,「寶寶,今天打算在家做些什麼呢?哪些事情是一定要做的呢?哪些事情是不太重要的呢?」等等。
這樣孩子在執行計劃之前,心裡就會先有主次之分,慢慢地,孩子做事就會變得有條不紊,良好的時間觀念也就養成了。
3、按照「四象限法則」執行計劃
在孩子做好計劃後,家長也可以根據「四象限法則」,引導孩子將計劃的事情分別按照重要緊急的,重要不緊急的,不重要緊急的,不重要不緊急的四個象限進行時間安排。
對於第一象限中,既重要又緊急的事,一定要放在首位上去解決。第二象限中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可以先放一放。
第三象限中不重要卻緊急的事,就是往往會給孩子一種「事情很重要」的錯覺的事,因此,父母需要幫助孩子不要在這些事上浪費太多時間。
而第四象限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事,就是生活中的瑣事,無需集中處理。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好好利用零散的時間,做更有價值的事。
叔本華曾說,「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過時間,有才能的人設法利用時間。」孩子時間觀念的確立,需要父母的耐心指引。